名师引领 | 袁晓萍:精构数字化支架助力项目式学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精构数字化支架助力项目式学习
——三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
文 | 袁晓萍
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往往因为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有限,陷入有意识无能力或无意识无能力的学习困境,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如何破解难题?我通过数字化学习支架的设计和应用,赋予学生学科专家的身份,为学生进行高质量学科项目式学习提供重要支持,让学生用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知识和工具识别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验证自己的方案,经历持续、连贯、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开启学生智慧的三把金钥匙就藏在学习支架中。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所为。
一、走近学习支架
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要进行规范的设计——前一步的输出往往是后一步的输入,每一项每一步的推进要有大量的技术和工具支撑。学习支架是找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并以此为支点,搭建起来的一个高度合适的“脚手架”,用以帮助学生有效突破自身能力极限,达到新的发展高度。数字化学习支架是融合信息技术设计的“脚手架”,它借助数字资源互动性强、反馈及时、资讯丰富和内容呈现多样等优点,协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时提供给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支架,要体现目标感、开放性、建设性、跨界感等通用的设计要素,让学生在自在、交互、探索、多元、共享的场景下深度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高质量交互,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如何体现目标感?我通过支架设计让学生在项目活动的每个阶段,既保持强烈的动机,又知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支架的设计要有清晰的目标驱动。学习支架中的一个个达成目标的关键点就像一个个锚,链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引发学生基于学科核心概念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学习支架和路径资源思考并解决问题。
如何保持开放性?基于学习目标的预设,我设计了学习支架,让学生自主选择“菜单”(钥匙),使学生获得参与程度更高、与自身的关联性更强的学习体验。学生不仅可以从多个任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且可以从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中选择适合的材料。
如何赋予建设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路径。我设计数字化学习支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支架设计的建设感。首先,打破物理空间束缚,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自由转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其次,突出“DIY实践、跨学科、递用共享”等特点,设计支架时留足学生发挥创意的“空白”,让他们表达天马行空的、轻盈、跨界、多元有趣的想法。
如何跨领域?我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时,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取材,确立主题。学生参与项目活动,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的活化,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在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中,我设计应用数字化学习支架,使之形成一种更全面、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资源结构,让学生既可以选择线上讨论,又可以选择线下交流;既可以选择直接相关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拓展延伸出新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二、设计学习支架
针对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我精心设置各种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及时对作业的全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反思。以“校园数据地图”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我设计了“主题·任务”支架、“路径·资源”支架、“整理·反思”支架这三种数字化学习支架(如图1),为学生提供三把金钥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高质量的数学思考,确保项目推进过程中持续的学术性探究真正发生。
图 1 “校园数据地图”项目中数字化学习支架的设计
➤ (一)设计“主题·任务”支架引导学生进阶学习
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般会按环节或阶段拆分成项目子任务。教师应精心设计连贯的、层层推进的问题链和问题矩阵。以“校园数据地图”的“主题·任务”支架为例,我设计了“明确项目主题—话题征集筛选—启动预热阅读—自主设计流程”连贯的进阶任务,借助问卷星、幕布及多种绘本等技术工具,引导学生在项目任务和学科思维、知识、技能、工具之间建立关联。如何使用“主题·任务”支架这把金钥匙?
一是借助微视频明确项目主题。“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不少地图,那你见到过‘校园数据地图’吗?‘数据地图’,顾名思义就是用数据说话。制作这张地图,你要选题、规划、测量并大量地搜集数据,用数学化方法来表达。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地图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我播放形象生动的微视频,让全校学生明确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数据觉得”的学术性项目活动目标。
二是利用问卷软件进行话题征集筛选。“环顾校园,综览我们在校园里的各种学习、生活和活动,你最感兴趣且可以研究的热点是什么。哪些话题可以做成‘校园数据地图’呢?”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比成人更有想象力。我利用问卷星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数据分析,聚焦学生最喜欢的话题。
三是借助阅读平台预热。“要绘制‘数据地图’,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地图,你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得相关资源,了解什么是地图,学会看地图。你还可以寻找更多打破常规的‘另类地图’,这些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哦!”让学生在线上线下海量开放的媒体中寻找自身需要的阅读资源,如图书资源、文本资源、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等,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认知视野。
四是利用互动平台让学生自主设计流程。“要完成‘数据地图’,需要做哪些知识、方法、工具方面的准备?需要收集、留下哪些数据、资料?如何计划、分工?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呈现研究结果?”我让学生借助“幕布”或以手绘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项目活动方案,确定完成项目的时间、地点、工具、次数、频率、高度、成果呈现方式,树立目标意识,建立立体的任务目标体系和导向。
➤ (二)设计“路径·资源”支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从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多个层面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支持,将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以资源包和加油包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搭配。“路径·资源”支架这把金钥匙又该如何使用?
首先,梳理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各种可能路径,设计有效的阶段性学习路径表单,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导航。表单上信息过少会让学生感到焦虑,表单上给予过多的指导又会削弱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意。好的路径表单不仅要能让学生深入浅出,而且要让学生在项目活动探索中思考、提问,获得长足的发展。以“校园数据地图”为例,我为学生设计了4个协助探究的路径表单(贯穿数据地图生成的全过程),包括选择认识工具、选择时间和目标地、采集反思数据、制作数据地图(如图2)。
图 2 “校园数据地图”进阶任务表单举例
其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科学术性资源和学科工具,让学生随时拥有各种记录、搜索、探究、交流的资源支持,像学科专家一样解决问题。各种数学App、导学单、微视频、几何画板等技术性支持环境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拓展项目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校园数据地图”为例,我对应每个子任务整理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所需要的资源与环境清单(见表1)。
表 1 “校园数据地图”项目化学习的资源与环境清单
➤ (三) 设计“整理·反思”支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整理·反思”支架这把金钥匙不可或缺。借助这个支架,学生可养成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每次作业结束,我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以“感言单”“吐槽单”“建议单”的方式进行复盘。“在这次项目学习中,我的学习经验是什么,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怎么改进?”……以此,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校园数据地图”为例,我组织学生主要对作品进行反思:“我们的结论一致吗?测量的是同一个校园为什么结论不一致?”还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数学在这里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你对测量和统计有哪些不一样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学习收获?”我应用UMU互动平台现场词云功能,让学生扫描二维码,将感想发到评论区,UMU会即时根据学生的评论,整理频次较高的词汇生成词云,有利于教师即时捕捉学生的心声和趋向。
三、用好学习支架
海德格尔说,什么样的工具被运用,就意味着什么样的世界被呈现。在数字化学习支架的应用中,教师要弱化先行者的功能,承担起项目式学习中支持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并从教学交互角度的切入,审视全局做好数字化学习支架推送的“加法和减法”。不仅要在学生项目式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时刻及时引入各种数智资源支架,而且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能力,让技术消隐在学习之中,帮助学生重筑学习路径。
➤ (一)精准把脉学生需求
我通过线上调查、线下问卷等形式,积极收集各种数据,精准定位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知识漏洞和能力短板。以“校园数据地图”为例,我调查后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和思维盲区集中在“用什么工具取得数据?有必要测量校园所有地方和时间吗?为什么有时候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出来的数据不一样?如何处理分析由很多数据组成的一组数据?”数据分析帮助我真实、迅速地分析出学生的思维偏好和认知难点,基于此我从工具使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角度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子任务设计。
➤ (二)适时推送支架资源
要让每个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拥有自己的学习列表、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适时、适度推送学习支架资源。一要科学设计学习支架的整体架构,包括内容(任务、资源、建议、工具等)、时机(任务前、即时、任务后)、策略(如成组推送、分组推送、生成性推送等);二要根据学生的项目式学习中的实际学习状态进行动态调整,比如适时增加所需要的学习工具、拆分学习任务、配搭新的学习表单等;三要增强学习支架的适应性,提高可选择性,以开放的、可建设地动态化学习支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我改变分组方式,让学生扫码进群,根据兴趣进入不同的学习群,在群组中发布、点评作品,与他人互动,迭代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 (三)即时反馈学习成果
分享是学生思考和创作的最大动力。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阶段性学习成果,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程可视化,支持高趣味、高创意、高维度的学习。
第一,要穿越操作现场。我利用各种技术,将学生的经验、感悟和发现外显化、结构化,让每个学生既可以表达观点作自由阐述、展示,又可以看到别人的操作过程,将活动过程中的成果生成为新的学习资源。
第二,要升级发布品质。从发布结果到发布问题,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创意,让他们用思维导图、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方式展示过程,表达观点,总结收获。
第三,要明确交流要求。在每个子任务环节中,无论是App的分享圈还是交互群,都聚集了学生大量的创意作品,教师要跟学生约定浏览分享的方式,比如“思考哪些方法与自己想的相同,哪些方法和而不同,哪些方法没有想到,有没有哪些方法是类似的?找一找各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让学生带着理解、提问、联系的任务进入分享圈,“刷”的不仅是方法也是疑惑,不仅是浏览也是归类,引导学生实现从方法到能力的升华。
----END----
文章来源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第4期
微信编辑 | 李中华 司君琪
责任编辑 | 祝元志
微信监制 | 赵满树
精彩回顾
人教数字产品亮相第79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