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惠 | 2017-2020「视觉文化丛书」十二种,米歇尔、布列逊、格林伯格等

陈康 扔書 2020-08-21


视觉文化丛书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2020年5月

「视觉文化丛书」总序


毋庸置疑,当今时代是一个图像资源丰裕乃至迅猛膨胀的时代,从随处可见的广告影像到各种创意的形象设计,从商店橱窗、城市景观到时装表演,从体育运动的视觉狂欢到影视、游戏或网络的虚拟影像,一个又一个转瞬即逝的图像不断吸引、刺激乃至惊爆人们的眼球。现代都市的居民完全被幽灵般的图像和信息所簇拥缠绕,用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的话来说,被“源源不断的、渗透当今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所包围。难怪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不禁感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在现今通行全球的将眼目作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文明中,当各类社会集体尝试用文化感知和回忆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刻,图像已经掌握了其间的决定性“钥匙”。它不仅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追踪,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这种以图像为主因(dominant)的文化通过各种奇观影像和宏大场面,主宰人们的休闲时间,塑造其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这不仅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种种材料,促进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而且也通过提供象征、神话和资源等,参与形成某种今天世界各地的多数人所共享的全球性文化。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视觉文化”。

如果我们赞成巴拉兹首次对“视觉文化”的界定,即通过可见的形象(image)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文化形态。那么,主要以身体姿态语言(非言语符号)进行交往的“原始视觉文化”(身体装饰、舞蹈以及图腾崇拜等),以图像为主要表征方式的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和以影像作为主要传递信息方式的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文化样态。换言之,广义上的视觉文化就是一种以形象或图像作为主导方式来传递信息的文化,它包括以巫术实用模式为取向的原始视觉文化、以主体审美意识为表征的视觉艺术,以及以身心浸濡为旨归的现代影像文化等三种主要形态;而狭义上的视觉文化,就是指现代社会通过各种视觉技术制作的图像文化。它作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主要生存方式(即“视觉化生存”),是以可见图像为基本表意符号,以报纸、杂志、广告、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以视觉性(visuality)为精神内核,与通过理性运思的语言文化相对,是一种通过直观感知、旨在生产快感和意义、以消费为导向的视象文化形态。

在视觉文化成为当下千千万万普通男女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际,本译丛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我国学界如何直面当前这一重大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问题,怎样深入推进视觉文化这一跨学科的研究?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量引介国外相关的优秀成果,重新踏寻这些先行者涉险探幽的果敢足迹,无疑是窥其堂奥的不二法门。

在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的现时代,我们到底以何种姿态来积极应对异域文化?长期以来我们固守的思维惯习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事实上,这种素朴的日常思维方式,其源头是随语言—逻各斯而来的形而上的残毒,积弊日久,往往造成了我们生命经验总是囿于自我同一性的褊狭视域。在玄想的“求同”的云端,自然谈不上对异域文化切要的理解,而一旦我们无法寻取到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异质性质素,哪里还谈得上与之进行富有创见性的对话?!事实上,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有距离和差异,完全同一的双方不可能发生对话,只能是以“对话”为假面的独白。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同一性,而恰好是差异性构成了对话与理解的基础。因理解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同一性,故对话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要求对方的认同。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对话,也越能够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提供更多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在此对谈中,诠释的开放性必先于意义的精确性,精确常是后来人努力的结果,而歧义、混淆反而是常见的。因此,我们不能仅将歧义与混淆视为理解的障碍,反之,正是歧义与混淆使理解对话成为可能。事实上,歧义与混淆驱使着人们去理解、理清,甚至调和、融合。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珍视歧义与混淆所开显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而多元性与开放性正是对比视域的来源与展开,也是新的文化创造的活水源泉。

正是明了此番道理,早在20世纪初期,在瞻望民族文化的未来时,鲁迅就提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我们要想实现鲁迅先生“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夙愿,就亟须改变“求同存异”的思维旧习,以“面向实事本身”(胡塞尔语)的现象学精神与工作态度,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切要的同情理解。在对外来文化异质性质素的寻求对谈过程中,促使东西方异质价值在交汇、冲突、碰撞中磨砺出思想火花,真正实现我们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德国诗哲海德格尔曾指出,唯当亲密的东西,完全分离并且保持分离之际,才有亲密性起作用。也正如法国哲学家朱利安所言,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对比实际上是一种距离化,但这种距离化并不代表我们安于道术将为天下裂,反之,距离化可说是曲成万物的迂回。我们进行最远离本土民族文化的航行,直驱差异可能达到的地方深入探险,事实上,我们越是深入,就越会促成回溯到我们自己的思想!

狭义上的视觉文化篇什是本译丛选取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点拓展到广义的视觉文化范围。因此,其中不仅包括当前声名显赫的欧美视觉研究领域的“学术大腕”,如米歇尔(W. J. T. Mitchell)、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马丁•杰伊(Martin Jay)等人的代表性论著,也有来自艺术史领域的理论批评家,如布列逊(Norman Bryson)、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埃尔金斯(James Elkins)等人的相关力作,当然还包括那些奠定视觉文化这一跨学科的开创之作,此外,那些聚焦于视觉性探究方面的实验精品也被一并纳入。如此一来,本丛书所选四十余种文献就涉及英、法、德等诸语种,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译丛编委会力邀各语种经验丰富的译者,务求恪从原著,达雅兼备,冀望译文质量上乘!
是为序!

肖伟胜
2016年11月26日于重庆


「视觉文化丛书」



《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
【美】迈克尔•安•霍利 著
王洪华 译
2020年5月

编辑推荐:本书探索了艺术作品的再现手段如何影响后世批评家对其所作的评论和诠释,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图像和文本之间修辞意识形态的有效对应。作者通过具体的史学例证,论证了被编码于艺术作品之中的再现手段如何继续被编码在与其相关的评论中。

- 目   录 -



插图目录

总 序

前 言

1 讲述图画

2 图绘文化史

3 透视过去

4 想象巴洛克

5 倒写列奥纳多

6 目睹天使报喜

7 阅读批评理论

索  引



《学做视觉民族志》(原书第3版)
【澳】莎拉•平克 著
邝明艳、唐晓莉 译
2019年12月

编辑推荐:影像“无处不在”,它们渗透进我们的学术工作和日常生活,成为民族志学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元素。当代的民族志研究已然卷入了视觉技术、影像、隐喻和观看方式等的旋涡中。本书是一次邀请,它希望引起大家对民族志研究过程中的影像、技术以及观看和体验方式的关注。

- 目   录 -



总 序

致 谢

绪 论

第1部分 从历史、理论和实践角度思考视觉民族志

1  跨学科的视觉民族志

2  观看、认识和展示的方式

3  视觉民族志的计划与实践

第2部分 生产知识

4  民族志摄影

5  民族志视频

6  网络视觉民族志

7  视觉民族志中的意义生成

第3部分 表征视觉民族志

8  摄影与民族志写作

9  民族志表征中的视频

10  视觉民族志的在线/数字化出版

参考文献

索 引



《电影与伦理:被取消的冲突》
【英】丽莎•唐宁、莉比•萨克斯顿 著
刘宇清 译
2019年11月

编辑推荐:从电影诞生时起,围绕电影的伦理争论就没有停息过。从是否应该在电影中展现接吻,到如何正确地表达暴力;从电影分级的标准,到私人生活的呈现方式,伦理问题伴随着世界电影每个历史时期。然而,电影研究却迟迟不愿明确采用伦理学来观照电影。本书打算改变这种状况,展现当前电影批评中这种“被取消的冲突”。本书致力于填补这个空白,既要描述这个领域的关键议题,也要为将来的研究建议方向。

- 目   录 -



总序

致谢

绪论

第1部分:表现与观众

导言

1 “跟拍镜头是个道德问题”:伦理、美学与纪录片

2 考验肯定性:性别、性与表现

3 南半球回望:伦理,种族,后殖民主义

4 伦理学、观众身份与受难场面

第2部分:理论、伦理与电影

导言

5 失明的想像:列维纳斯、伦理与面貌

6 解构的伦理学:德里达、德莱叶与责任

7 聚焦福柯:伦理、监视与身体

8 心理分析的电影伦理:未来、死亡驱力与欲望

9 如果我们是后伦理的会怎样?后现代主义的伦理与美学

结语

参考书目

索引 



《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
【英】诺曼•布列逊 著
谷李 译
2019年8月

编辑推荐:1970年代艺术史酝酿新的变革之际,布列逊创作了“新艺术史三部曲”,本书正是其中的第二部,它于1983年问世后,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目   录 -


插图目录

总 序译者序
序 言致 谢1 自然态度2 本质拷贝3 感知论4 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影像5 凝视与瞥见6 影像、话语、权力后 记:不可见的身体索 引 

书   影


《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

🔍



《自我意识的艺术:文化研究作为权力的批判》
【奥】赖纳•温特 著
徐蕾 译
2019年8月

编辑推荐:全面回顾并解析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社会学的贡献,重点展现了伯明翰学派一众思想家对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卓越研究。

- 目   录 -


总 序致 谢1   导言1.1 自我意识的艺术作为权力的批判1.2 文化社会学的任务2   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2.1 前言2.2 新左派的诞生2.3 文化研究之文化地位的形成2.3.1 导言2.3.2 利维斯的文学批评2.3.3 正统马克思主义2.3.4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2.3.5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2.3.6 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958)和《漫长的革命》(1961)3 伯明翰文化研究的形成3.1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目标和机构3.2 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理论立场的形成3.2.1 第一阶段:运用文学批判的方法分析通俗文化3.2.2 第二阶段:对(文化)社会学进行深入研究3.2.3 第三阶段: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吸收3.2.4 总结3.3 伯明翰的实证研究3.3.1 概述3.3.2 青年文化作为反抗——重建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亚文化理论3.3.3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传媒研究4   文化研究的国际化4.1 国际化进程中的视角和主题4.2 约翰•费斯克的通俗文化分析4.2.1 中心主题:从属者的自我意识和他们的底层文化4.2.2 社会作为文化4.2.3 多义性和通俗性4.2.4 《电视文化》4.2.5 通俗文化的制造4.2.6 权力和对抗权力的游戏4.2.7 《媒介事件》4.2.8 总结4.3 文化身份、全球媒体和地域接受4.3.1 导言:微观背景和宏观背景的关系4.3.2 保罗•威利斯《共同的文化》4.3.3 电视消费和移民文化身份的形成4.3.4 后殖民世界中嘻哈音乐的戏剧性4.3.5 展望:未来研究的任务4.4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通俗文化分析4.4.1 导言4.4.2 回归现实4.4.3 发声4.4.4 摇滚形态4.4.5 权力和日常生活4.4.6 民众的行动力4.4.7 总结5   文化研究的自我意识5.1 关于“文化流行主义”的问题5.2 文化反身性和(后)现代化5.3 文化研究作为当代文化社会学参考文献人名索引


《视觉文化面面观》
【加】玛格丽特•迪科维茨卡娅 著
李芳 肖伟胜 译
2019年8月

编辑推荐: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马丁•杰伊、尼古拉斯•米尔佐夫、W. J. T. 米歇尔等众多学者的访谈,为我们梳理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与对象,勾勒出这一新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驳杂面貌。

- 目   录 -


总 序致 谢导 论  
关于本书  视觉文化研究:文献介绍  1 理论框架  视觉研究的谱系和对象  艺术史与文化研究之间:视觉研究方法  2 制度和教学实践  本科教学  研究生项目  结 语附 录  与托马斯•康利的访谈  与道格拉斯•克里姆普的访谈  与乔治•迪莫克的访谈  与保罗•杜罗的访谈  与安妮•弗里德伯格的访谈与布莱恩•戈德法布的访谈  与托马斯•甘宁的访谈  与詹姆斯•D.赫伯特的访谈  与迈克尔•安•霍莉的访谈  与马丁•杰伊的访谈与大卫•约瑟里特的访谈  与劳拉•U.马克斯的访谈  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访谈  与W.J. T.米歇尔的访谈  与大卫•N.罗德维克的访谈  与霍华德•辛格曼的访谈  与珍妮特•沃尔夫的访谈注 释参考文献索 引


《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美】约翰•塔格 著
周韵 译
2018年11月

编辑推荐:眼下这部摄影史研究的必读作品试图给出一些明确的回应。“每一张照片与其指称对象一样自然”的观念正变得遥遥欲坠,照片不应被当作一种对现实的真实记录,它需要的不是神奇的炼金术,而是历史。通过追溯照片证据被用于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本书揭示了这段历史所暗示的构成照片证据价值的权力关系。

- 目   录 -


插图目录

总 序

致 谢

导 言

1 影像的民主:肖像照和商品生产

2 证据、真理和秩序:摄影档案和国家发展

3 监控手段:照片即法律证据

4 法律现实:照片即法律财产

5 上帝的卫生法:19世纪晚期利兹的贫民窟拆迁和摄影

6 照片的传播:新政改革和纪实修辞

7 工作活页:关于摄影、历史、表征的笔记

参考文献

索 引


书   影


《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




《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著
萧易 译
2018年7月

编辑推荐: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对国族、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理想形体何以实现?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涂鸦,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如何得到深刻体现?

- 目   录 -


总 序致 谢图片列表导 言身体战争理论中的身体与天使摔跤1 身体图景身体碎片与普世形体盲视与洞见关于盲视的正典2 政治身体国王的两个身体石像国王:再现路易十四赋生古典君王亦凡人法兰西共和时期的身体政治挑战政治身体政治身体之后?纪念亡者3 宛如处女?法国大革命后的萧条艺术复辟从圣母到哈来姆但那是艺术吗?尾声:银幕上的圣母们4 在黑暗之心摄影刚果构想人类学、优生学与摄影文化差异政治5 在白人世界中心绘画涂鸦、嘻哈与艺术界种族与现代艺术流散、漂泊与再现结语:从终结者到见证者参考文献索 引

书   影


《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

🔍



《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
【德】鲍里斯•格罗伊斯 著
潘律 译
2018年4月

编辑推荐: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 目   录 -


总 序中译本序前 言导 言第1部分 档案库里的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新新并不只是他者新既不来自市场,也不来自本真性新不是一个乌托邦新作为一种宝贵的他者新和时尚新并非原始差异的结果新并非人类自由的产物第2部分 创新的策略文化档案库和世俗空间之间的价值界线创新作为价值重估的过程创新和创造力杜尚的“现成品”否定性适应生态学式的反驳增值与贬值第3部分 创新的交换交换的文化经济创新交换与基督教对创新交换的各种解读文化价值的界线与社会不公正思想作为创新交换作 者


《比特城市:未来生活志》
【美】威廉•J. 米歇尔 著
余小丹 译
陈毅平 校
2017年4月

编辑推荐:这是一部脍炙人口、启迪想象的经典之作。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我们构建建筑,建筑建构我们。凭借清新的智慧和明晰的写作,米歇尔成功地为“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更新了那条格言。他对21世纪人类生活的畅想,为我们这一代“数字原住民”留下了怎样的启发?

- 目   录 -



总 序1 布线2 电子广场空间/反空间有形/无形集中/分裂同步/异步窄带/宽带偷窥/参与邻近/连接比特城市3 电子市民维特鲁威人/割草者神经系统/身体网眼睛/电视耳朵/电话肌肉/作动器手/遥控装置大脑/人工智能在那里4 重组建筑外观/接口书店/比特店书架/服务器美术馆/虚拟博物馆剧院/娱乐设施校舍/虚拟校园医院/远程医疗监狱/电子监视程序银行业务室/自动柜员机交易大厅/电子交易系统百货商店/电子购物广场工作/在网上工作在家/在电子之家分解/重组可程控的场所5 软城市房地产/网络空间荒蛮西部/电子边疆人定法/编程条件语句面对面/接口在现场/在网上街道网/万维网邻里/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围场/加密公共空间/公共通道在那里/接通那里社区习俗/网络规范诺利与网络6 比特业经济学101 / 0和1的经济学有形商品/知识产权移动材料/处理比特实体交易/电子交易现钞/电子现金农奴/代理人管辖权/逻辑界限领土/拓扑学电子政治/电子民意调查驱逐/系统操作员的黑名单监视/电子圆形监狱网络空间的政治经济学7 获取优质的比特1835年:前工业聚居地1956年:通勤城市1994年:网真时代公元2000年:比特圈致 谢索 引


《自制美学:关于艺术与趣味的观察》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著
陈毅平 译
2017年4月

编辑推荐:你是否一直想要了解美?是否一直对美学心存畏惧但又依依不舍?如今有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亲自为你授课,你还在等什么?本书汇集了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有关艺术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文章和讲演录,生动展现了他对审美问题的深入思考,是美学入门的必备读物。

- 目   录 -


总 序

前 言

致 谢

序言:艺术判断

第1部分 文章

直觉与审美体验

审美判断

趣味会是客观的吗?

惊奇因素

判断与审美对象

惯例与创新

对价值的体验

审美话语的语言

小议审美距离

第2部分 本宁顿学院研讨会 1971年4月6—22日

第1夜

第2夜

第3夜

第4夜

第5夜

第6夜

第7夜

第8夜

第9夜

附录:“第一章”草稿

延伸阅读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作品

其他作者的作品

索 引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原书第3版)》
【英】吉莉恩•罗斯 著
肖伟胜 译
2017年4月

编辑推荐: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本书依然独一无二。

- 目   录 -


插图目录

总   序

译者前言

致 谢

绪言:新版介绍

1  视觉材料研究:一个概述

1.1 初探“视觉事物”

1.2 了解视觉材料的社会效果

1.3 视觉方法论的三条准则

2 迈向一种批判的视觉方法论

2.1 生产、影像自身和受众的三个地点

2.2 地点一:生产

2.3 地点二:影像

2.4 地点三:收视

3 如何使用这本书

3.1 地点和模态基础上选择性地阅读此书

3.2 找到影像的基础上选择性地阅读此书

3.3 为何要阅读其他书籍

3.4 每一章的结构

3.5 简要概括如何寻找影像

3.6 引用和复制影像的简要概括

4 好眼力:构成性诠释法观看影像

4.1 构成性诠释法引论

4.2 作构成性诠释:影像的技术和生产

4.3 作构成性诠释:影像自身的构成性

4.4 构成性诠释:一种评价

5 内容分析:数数你(自认)所看到的

5.1 内容分析引论

5.2 内容分析的四个步骤

5.3 内容分析:一种评价

6 符号学:揭露暗藏在美丽事物平静表面下的成见

6.1 符号学引论

6.2 拣选影像以作符号学研究

6.3 主流符号学中符号和其产生意义的过程

6.4 制造社会意义:社会符号学

6.5 符号学:一种评价

7 精神分析:视觉文化、视觉快感和视觉断裂

7.1 精神分析和视觉性引论

7.2 对精神分析和视觉性的详细介绍:主体性、性意识和无意识

7.3 性别差异如何视觉展现(1):与劳拉 • 穆尔维一起看电影

7.4 性别差异如何视觉展现(2):从恋物到伪装

7.5 从窥视癖的凝视到拉康的凝视:其他观看方式

7.6 从使人屈从的规训到幻想的可能性

7.7 酷儿的视线

7.8 反身自省

7.9 精神分析和视觉性:一种评价

8 话语分析Ⅰ:文本、互文性和语境

8.1 话语和视觉文化引论

8.2 话语分析Ⅰ和话语分析Ⅱ引论

8.3 为话语分析Ⅰ寻找文献

8.4 话语分析Ⅰ:话语的生产和修辞组织

8.5 话语分析Ⅰ和反身自省

8.6 话语分析Ⅰ:一种评价

9 话语分析Ⅱ:体制和观看的方式

9.1 话语和视觉文化再论

9.2 寻找话语分析Ⅱ的文献来源

9.3 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装置

9.4 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技术

9.5 参观者

9.6 话语分析Ⅱ:一种评价

10 受众研究及其超越:电视观众、影迷与用户的民族志

10.1 受众研究引论

10.2 受众、影迷和用户

10.3 受众研究:以受众和粉丝为对象

10.4 视觉对象的民族志

10.5 收视的民族志研究:一种评价

11 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一部分: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法和摄影小品

11.1 引论: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一部分

11.2 照片文档

11.3 照片引谈法

11.4 摄影小品

11.5 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一部分:一种评价

12 道德规范与视觉研究方法论

12.1 研究伦理和视觉材料引论

12.2 同意、匿名和版权

12.3 同意

12.4 匿名

12.5 版权

12.6 结论:道德规范,视觉研究和当代视觉文化

13 视觉方法论综述

13.1 引论

13.2 地点、模态和方法

13.3 综合方法

解读视觉材料的实用读本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书   影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




「视觉文化丛书」


重大社「视觉文化丛书」十二种,总定价656,扔書君特与出版社联系为大家特来特惠:6.5折426包邮(偏远地区除外)。部分书库存数量不多,感兴趣的读者,请加微信咨询购买:


- 往期经典 -

首次出版!过云楼旧藏明清180通名人书札,与故宫藏媲美
首次出版!《枫下清芬:笃斋藏两罍轩往来尺牍》,走进吴云的交游世界

正式发布!吴子建「一览众山小」,200+超高清原印细节


现书!「印谱之冠」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印学史上的里程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