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增补版】延庆路大福里到淮海中路1200弄再从淮海中路大德里回延庆路123弄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2-01-16

摄影:mrsanke 2020年1月27日


正如前两天有位读者的留言所说:延庆路的历史保护建筑“密度”很高,虽然只有500米不到,但是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历史保护建筑。这在上海很难找出第二条这样的马路(来自:清泾浊渭,去马来🐂)


延庆路头部有个弧度,走在路上未必太在意,有时候,步行时间充足的话,用照相机的取景框比划一下,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勘景的导演(导演的脖子上总挂着专业取景器),延庆路的弯自然会呈现出可以秀秀的美图。


摄影:yanhaibiao 2017年1月29日

摄影:kyle_knodell 2016年12月13日


好了,不抒情,延庆路29弄叫大福里,链接点进去看看:《Angelababy拍戏做背景的大福里 老土地Vivi跟帖讲述弄堂趣事 大福里曾人满为患排队吃西餐》,前两天麦小姐转摘了曾居住在延庆路上的毛先生“延庆路碎忆”(毛全泰木器后代回忆录),链接点进去看看:《麦小姐的故事20:老土地的“延庆路碎忆”及ins之延庆路、华亭路》,之后,有几则读者留言飞来,今天【增补版】转发几位“老土地”的回忆文字。


摄影:Green 来自“老洋房Citywalk关注群”


看墙面,上图还是未修缮前照片,去年开始,延庆路沿线有三处大修,一处是大福里,一处是延庆路121号,有读者希望写点此宅故事,这还需要给麦小姐和小助理一些时间,素材收集和历史资料寻找有点难度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的“生活‘一直没有停止过;第三处是延庆路 159号,这些天,麦小姐看到大宅院里铺设新地坪,工人们也在做精修、勾勒和批嵌墙砖缝。关于延庆路 159号,链接点进去看看:《麦小姐的故事之18:延庆路159号曾是古巴驻华公使馆办公楼 瑞华公寓1929年手绘图很珍贵》。希望有一天,原古巴公使馆会被注明,希望每一天,居住者善待这百年大宅;还有,公租房能变成私产房吗?


摄影:will_hua_su 2020年1月8日


文中有错,能从淮海中路穿到延庆路29弄(大福里)的是淮海中路1200弄,现在依然。大福里与大德里平行,中間隔着延庆路51弄。而51弄里原来有条小横弄堂可以穿到大福里,有扇篱笆门一直半开着,文革后期被砖墙封死,好像搭建了小房子开始住人,现在这个小横弄堂的房子正儿八经住人了。上海有许多四通八达的弄堂,后来都封(笔误,应为”分“)隔了,一来是人口暴增,寸土寸金;二来据说是活弄堂难以抓坏人(来自:billy SH)。


这是对我们写的《从淮海中路1270弄大德里穿到延庆路29弄大福里,当地96岁张老太太说前尘往事》所做的指正,谢谢啦,“穿到”用得不准确,麦小姐对小助理说,语言文字表达不得马虎,淮海中路1270弄大德里可走通延庆路123弄。


billy SH 写的一句话让麦小姐和小助理”扑哧“笑起来,哦,原来“活弄堂难以抓坏人”,走街串巷这件事看来是越来越稀奇了,源源组织的Citywalk行摄活动主要是走街串巷,真的要珍惜。此活动已举行两次,链接点进去看看:《2020年5月10日Citywalk:从瑞华公寓出发去五原路延庆路和安福路采风》+《2020年5月30日Citywalk:风雨无阻在富民路、襄阳北路、巨鹿路和进贤路转圈圈》;第三次Citywalk行摄活动正在做设计,稍等。


下图,淮海中路1200弄口的转角大阳台,TA是盖斯康公寓,目前被称为“淮海公寓一号楼”,躲在里面的二号楼,八十多年来保存完好,东隔壁的淮中大楼(原Hanray Apartments)也是如此。链接点进去看看:《从淮中大楼到淮海公寓再到淮海大楼   让我们想起叫得响的外国名字》+《年终特稿:说不尽的淮海中路从培文公寓到爱司公寓再到淮海大楼 20张旧照片张张经典》。


摄影:borja.trujillo 2017年1月23日


有读者提到盖斯康的停车场是当年的游乐场。


我住对面上方花园的,经常去盖斯康屋顶停车场玩骑自行车冲下来。刚学会骑自行车,不会刹车,所以在旋转下来车道急速下来,结果在墙上硬生生的擦下来,左手鲜血直流,回家怕大人骂只能悄悄的忍住,还好没有发炎,这事记忆犹新。。。。调皮捣蛋的童年(来自:如影随形)。


摄影:xiaoooyaaa 2019年10月3日

摄影:btrshanghai 2020年2月20日


延庆路的这个弯,也得益于老房子的配色而网红,如今原始红砖显露出来,更质朴,现在修老房子的师傅有点慢工出细活的意思,这几天还在局部修补,蛮认真,麦小姐看在眼里。有句说句,空调外机安装需要出台严格的法律条文,规范一下。


摄影:booeveryday 2019年3月11日

摄影:btrshanghai 2016年11月2日


大福里的一个收尾设计,仰看也是个”船头“,这个楼造型和隔壁楼之间本来是一条小弄堂,被愣是封闭了,从自然通风和人员疏散而言,不应该。


关于大福里,老土地黄全国先生留下一首打油诗:


大福里
 红磚红瓦绿窗趣, 磚瓦浸润儿时娛。
 凝视相片大福里, 当年嬉笑仍依稀。


从出生到15岁,(我们家)住在6号二楼,宝瑞西菜馆的楼上,刘老板在我印象中就是位普通的八旬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家仍然保留着但已经多年未用的整套1930年代的西式厨灶,用煤气的烤箱,铸铁的锅台,现在应该还留在6号一楼,不知是否还能永久保留下去。门口的修鞋老皮匠不知是否还在世,当年的小皮匠应该变成了老皮匠,修车的小张应该50多岁了吧。很想念驼背阿婆的馄饨,很想念她推着那辆用旧式铁皮婴儿车改造的馄饨摊位车。还有,现在花园的墙壁和门,在解放初都应该是镂空的铁艺(图片中二楼的铁艺阳台可以窥见当年的样子),后来应该是大炼钢铁的时候拿去炼钢了,才变成了今天水泥白墙和大黑铁皮门,时代的遗憾。另外,文中提到的长乐学校是我的父母辈和我的母校,原先在淮海路东湖路口,拆了建造现在的嘉华中心略可惜(来自:Howard)


关于东湖路的长乐学校,链接点进去看看:《东湖路18号已不存在当年有栋超级花园洋房 东湖路56弄先前叫杏花村你知道吗?》。麦小姐太熟悉东湖路、淮海中路口,小时候总是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去买好吃的,馋,馋痨痞特指贪吃、食欲强,没想到这三个字最早出自《金瓶梅》西门庆之口。


链接点进去看看:《重写一遍: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万兴(Van Shing)食品号 现磨咖啡豆溢出的浓香记忆一辈子》。下图,有摄影者从延庆路51弄某号阳台上平视了”爱尔兰邨“有趣的山墙,步步高。


摄影:cheery.l 2016年7月23日


延庆路51弄是俄罗斯人设计的,是上海比较少见的荷兰式建筑。我家房子的老房东是解放前的资本家,用金条从美国人手里买过来的(来自:清泾浊渭,去马来🐂)。


请建筑专业的同志前往鉴定一下。如下是旧文,也改了一下。





从大德里到大福里

淮海中路1270弄转转圈,出

延庆路123弄去延庆路29弄

《三国志 荀彧传》: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到达此地非常方便,弄堂口就是个公交站,华亭路口有地铁1号线,常熟路口有地铁7号线。懂的人可以穿进去到达延庆路、东湖路,现在时髦的巨富长潮人出没地带。疫情期间,淮海中路1270弄关闭,只能延庆路123弄进出。



今天的弄堂和老地图上的弄堂规置有所不同,下图的编号1-3已经是新公房了,编号11-13是我们本次弄堂游的重点之重点。



编号11为延庆路123弄31号

造型和外饰面独特的新里洋房

编号12为延庆路121号为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13为淮海中路大德里弄口,聂耳曾住此地。


对比老地图发现,现在的大德里是通畅的,但以前是封闭小区,用当地最年长者之一的张老太太(98岁)的话说,大德里全是外国人,她清晰地记得华亭路(麦阳路)是外国人谈恋爱约会的地方,常常看到外国男、女青年在“香(吻)鼻头”。



当年大德里是封闭的,仅10栋新里洋房,那后面延庆路123弄进出的小区(无邨名和街坊名)就显得大气,本地人房子(传统民居,绞圈房)可以算是此地原住民,我们大胆推理和猜测,有可能当年钉子户拒绝了外国房地产公司的收购邀约,中国建业地产在隔壁华亭路、延庆路联手赉安打造了麦阳路/格罗希路侨民社区,止步于本地人老房子。


延庆路123弄和延庆路51弄开发出的新里洋房可不可以看成麦阳路/格罗希路侨民社区另一个大项目?无论是中国建业地产也好,或者立升和中国建业地产齐肩的开发商也好。其中我们看到了延庆路121号这户大宅,他会不会是这里的开发商呢?



延庆路121号被冠为“优秀历史建筑”,对此房的考据还在进行中,仅有1924年建造日期和营造商安记工程司这么几个字还是有点无法展开。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和延庆路159号一个年代的作品,延庆路(格罗希路)135号-149号接着TA延续,止于延庆路159号,下图,院落中的大树有年头了。



下图,延庆路123弄和西隔壁的延庆路135号大宅之间一条窄窄的通道,从老地图发现,通延庆路,现封闭。



话说我们为什么有联想此地开发有一体化思路,在穿行中我们发现延庆路123弄里有一个四面临空的新里洋房格式标新立异,但又不是凭空出世,TA和不远处的新里洋房在装饰上配合得很巧妙也融洽,这个房子的门牌号为延庆路123弄31号,TA和延庆路51弄的新里洋房及大德里弄堂口的淮海中路三层公寓的外装饰面归于一种造型套路。



出了延庆路123弄,冷不丁地看到路边停着上海滩最牛X的自备车,据说老板认定街边这家理发店,富人也喜欢小店,估计以前就住在附近的。



我在延庆路62弄从57年住到86年。文中照片里有张正好拍到弄口,很少有人知道62弄进去的64号三楼,(文)(革)中是姚文远(笔误,应为“元”)家(来自:三省吾身)


当麦小姐看到这条留言,她褪下老花镜,虽然她以前一直在香港,但对这个名字还是知道的,(四)(人)(帮)。他爹姚蓬子曾住在威海路林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