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故事学院 | “就算停下、就算就这么变老,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撑展 X 蓓蕾社区
“蓓蕾故事 青年印象”青年社区营造项目
社区故事学院:由「撑展」和「蓓蕾社区」共同发起,落地于蓓蕾社区的一个在地观察计划。我们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真正走入社区,挖掘和记录老街区的日常生活故事,用切片的方式为社区留下真实、鲜活、有温度的记录。
今天成都的太阳真好啊,确实是久违的阳光普照。
太阳底下人们可以忘记很多纷扰和繁杂的事情。紫外线自带的杀菌消毒效果,不仅让被子里的螨虫灰飞烟灭,也短暂地吹散了很多看不见的阴霾。
在阳台、草坪、公园、河边,甚至路边的任何一块堤坎上,在每一块阳光的碎片里,都躺着一个爱吃爱喝天性乐观的成都人,他们追逐、沐浴着阳光,坦然又真诚。
而正是因为这样明亮祥和,甚至稍显“老派”的景象,才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来到这个城市,被“无需伟大、好好生活”的“成都精神”打动。在这里,晒太阳是太阳出来那天的头等大事,在这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
🟡 彩虹街上,人们迎着太阳伸展肢体。
年前的撑展,刚刚连载完16篇独特又有趣的社区故事,它们来自撑展的第一季社区故事学院——我们集结了10多位年轻人深入蓓蕾社区近1个月,记录自己视角与心情下对老社区的探索和观察。
恰恰好的是,在“猝死”、“焦虑”、“社恐”这样的形容词疯狂爬满年轻人前缀的当下,老社区缓慢而温柔的自身生长力量,成为这群年轻人汲取到的最优质的营养。
学员Senya不止一次的在线下分享的时刻描述过她的感受:在那个时刻,我不再恐惧奔涌着前进,而是觉得就算停下、就算就这么变老,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作为工作坊的发起者,我们在私下的讨论中时常质疑着自己去描绘老街老巷时所用的文艺和自我感动性质是否过于高,可作为和大家一样的同龄人,我们的确切实地感受到,老社区在向年轻人提供着新的庇护——不止是低廉的房租,更是归属感、烟火气这些关键词组成的抚慰力量。
🟡 祝愿每个年轻人,都能成为玉林西路上悠闲晒太阳的猫。
关于社区故事学院第一季的总结来的稍晚了一些,或许是因为在“社区营造”这个庞大复杂的概念里,年轻人的身份总是找不到合理的关切,我们受限于忙碌的工作,也止步于刻板印象中与“老”的分离。
假如我们“不要脸”的把撑展的门比作是和年轻人对话的入口,这扇位于彩虹街边的、玻璃透明的大门被贴满了吸引人的图画,可我们总在门里低头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脑,而门外真正因为好奇而走进来的人,也是少数。
蓓蕾社区的工作人员们曾推开过,也感谢他们首先勇于打破这层透明的屏障,才让我们这些天马行空的年轻人们,有了更多关于老社区的想法,开始尝试为老社区的生长与这座城市的更新注入新鲜活力。
也鉴于这层相望好奇却又不敢推门而入的屏障,我们在社区故事学院第一季切入口的选择上,便采用了更轻、更易触及的方式——去观察。观察是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它能帮助年轻人觉察到附近,觉察到生活本身。
以下16篇内容均来自社区故事学院第一季,你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栏目或文章点击跳转查看。当然,我们期待观察是打开对话的窗口,这只是第一季,接下来,我们还有更多季的社区故事学院,等待更多想与“附近”重建联系的年轻人们的到来。
最后,废话结尾。
这是海浪公社去年年终策划『2021→2022成都,停下后继续』中,关于年轻人介入社区营造的专题采访中,我说的一段话:
“社区营造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和连接,这种烟火气就是我们渴望从老社区中获得的感受,是归属感的源泉。当我们无法避免一个城市逐渐城市化,没有办法避免用地紧张带来的程序化的改变,公寓型的社区越来越多,楼盘越来越多,我们仍然可以去创造老社区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感。我们没有必要‘神化’老社区的烟火气,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回到线下,回到附近,参与到自己附近的生活里面去。”
怎么办,我可太喜欢这段话了。(一点私心)
🟡 对全文感兴趣可点击图片跳转查看。
-End-
文字
图片
视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