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微更新 | 一个失败的“社区沙滩”
撑展 X 蓓蕾社区
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如同城市的“微创手术”,在小空间、低成本的条件下发挥着打破城市固有模板、激发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补充作用。
撑展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也正在“城市微更新”的探索上和社区一同前进着,在认真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里,我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调研、去发现、去探讨、去行动。
但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微”,常常不止在于空间的所处范围,更在于和附近商家、居民的生活业态之间微弱又巧妙的联系。一个“微更新”项目所面对的情况,也远不止搜索引擎中打出“城市微更新 案例”呈现出的结果一样丰富多彩、光鲜亮丽。
所以,当撑展决定记录关于蓓蕾社区“瑞名街街区微更新项目”时,我们想记录和分享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失败,这个鲜少在案例分享中出现的词语。
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投诉,反复维护,物料丢失,人为的破坏···一个微更新项目里,最糟糕的情形我们好像都遭遇了个遍。
我们曾将整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总结为一个字——“回”,既是呼应整个街区回字型的结构,也有希望重新唤回街区活力的想法。而这篇记录,也算是对所有出现的问题作一个回溯、思考与回应。
从问题协调到设计思考-“公共区域被占用,可以通过设计介入改善嘛?”
2021年,撑展从彩虹街开始,一步一扎根,在蓓蕾社区尝试了青年参与社区营造的各个方面,也走遍了周边区域的每条街巷。11月份初,我们收到了社区一个新的项目诉求:
瑞名街(也称瑞升步行街),全长242米,是一个街区型的狭长市政公园,但在街区的自我发展道路上,它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
🟡 卫星地图上的瑞名街,东西两侧均为居民区,街边便民小店、茶坊遍布。
🟡 街区型的条形广场,树木绿植茂盛。
首先,宽阔的公共区域以及基础公园绿化,给了两侧小区居民较多的休息娱乐空间,再加上喝茶、打麻将和晒太阳的成都人民休闲生活必备三件套,这里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茶坊各自“圈地”,将公共区域的空地自行圈定为自己附属的外摆区域。
其次,公园周边皆为居住小区,常住人口多且主要为老人与有孩家庭。附近居民的各类文化生活需求快速增长,但这里的基础娱乐设施却是“缓慢”地满足居民诉求,于是又带来了广场舞扰民(引发了较多矛盾)、儿童缺少安全的游玩区域(仅有的轮滑、儿童车店面也在占用公共空间)的新问题。
天气好的时候,这条街远远看过来满是人,充满了很多公园求之不得的烟火气,但事实上,无序的占用公共空间也对城市管理、公共卫生清洁、噪音环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不小的难题。
🟡 茶楼各自“圈地”,将公共区域的空地自行圈定为茶坊附属的外摆区域。
🟡 轮滑、儿童车店面也在占用公共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蓓蕾社区的工作人员多次尝试与居民代表和物业代表沟通,也向居民议事会征集了相关意见,但是始终存在着居民诉求不一并且反复不能解决的尴尬局面。
所以,问题交到了撑展手中。
最开始的构想是来自于满足社区治理的需求,我们思考:是否能够通过一些艺术性在地性的公共互动装置来先行占用公共区域,物理空间上来阻拦茶坊的违规外摆,精神层面上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后续能够吸引新的业态进入街区底商,提升街区文化氛围?
但在持续对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现场观察和沟通之后,“以占治占”虽然看起来简单高效,但是也必然会带来更多对于社区治理等基层工作的不理解,这也与项目需求背道而驰。
🟡 下午的茶坊常常坐满了喝茶打麻将的人
第二次构想则根据已有空间更新改造的经验出发,在对于街区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翻新的基础上,是否能够通过居民议事会等共创共建机制,通过设计工作坊的形式群策群力,着力解决突出的问题?
然而,街区两侧居民有着渊源已久且暂无法顺利调和的矛盾,在地商家、物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诉求都十分分散甚至对立。努力过后,第二次构想也被推翻。
🟡 周围居民在树上晾晒自己的衣物
最终的构想回到,是否能用更特别的设计和艺术表达重新激活居民与商业生态,共同维护和治理公共环境?
对于瑞名街这类使用群众固定,内部相对稳定交往,相对密集的小单元公共场域,以第三方的客观角度进入,除了考虑当前街区已有的固态文化氛围,更多的是在对现有公有设施和相关各方的诉求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如何作为介入方去融合调剂商家营业、居民生活、社区治理三者的关系。
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居民与街区的公共环境发生更多联系,以在地化的设计和艺术表达作为一个契机,激励后续周边居民能够自发的参与到公共管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治和谐的街区氛围,是我们这次更新的重点。
多元创造,唤醒街区活力-“为什么要在街区做这些设计?”
作为本次微更新项目的特邀设计师Mia,在持续观察和了解街区发展情况以后,她最后决定把整个设计理念总结为一个字——“回”。
回,既有对瑞名街街区结构的呼应,也有希望重新唤回街区活力的想法。
她的思考里,这条中心街区对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乔木,在这些乔木下,人们开展着各种活动,在这里依旧可以看到坝坝茶,娱乐下棋打麻将等传统公园使用方式,尤其是出太阳的时刻,密密麻麻全是数不清的人,但是一旦没有了太阳,这里就阴沉沉一片,人也散去,街道也一恍惚暗淡了下去。
虽然对于成都人民来说,太阳在哪里都是奢侈品,但是在瑞民街更有这种感觉。所以她希望用设计给这个街区带来一些光,一些耀眼的东西,去重新赋予它一种活力。
🟡 太阳下正在瑞名街上进行公共娱乐生活的老年人们
在整个设计方案里,通过色块的点缀和一些公共器物的设置,她希望能给这条街区增加一些光点,让它拥有更多使用的可能性,不会因为时间的原因而被遗忘。
最后确定下来整体街区更新总共分为5部分,分别是:
山丘精神堡垒-山丘与树的围合体,用介入性较轻,但视觉上更突出的上方式焕发瑞民街街区的新活力,展现一种朝气向上的澎湃。以红色为主题色,更突出热情与积极。
🟡 山丘精神堡垒-设计稿
万物光斑-用色块的方式,为空间增色。它的形状是向心形,呈现的方式是沿着视线能交汇于一点。这一个交点指向的是街区的另一条支路。就好比阳光由一点发散开来,在地上形成了光斑。
🟡 万物光斑-设计稿
回廊公共桌-这是一个公共的长条桌,除了公共使用之外,它的形状可以说是回廊,也可以说是数字“8”,也是一个无穷的符号“∞”它代表着没有边界,周边居民与公共环境之间的共生。
回形下沉沙池广场-这里本是整条街区的核心区域,但过往它总是被人们忽视:因为音乐喷泉被废弃了,灯管也坏掉了。它好像垂垂老矣,但是这个“回”字区域正是想要唤醒的核心,如果说光斑是发散,那么这里就是光的聚集。
🟡 回形下沉沙池广场-设计稿
长条凳-这是一个公共的长条凳,设置于中心沙池边缘。一来是为路人、带孩子的家长等提供一个休憩座位,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交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坐下,与周边的人交流。
同时,考虑到周边老人和小孩居多,在制作施工的安全稳固方面,我们做了更细致全面的考量,所有材料都采用了安全系数高且不易损耗的户外钢板,并根据实际制作工艺对设计进行了部分调整。
施工期间,每天也都有周边居民好奇地上来询问,看着街区一点一点明亮起来,好像时间也在一点一点凝固在此。
🟡 施工过程中不断有附近居民驻足询问,并表示期待
协调沟通,无奈消解-“是不是都将从有到无,全部拆除?”
明亮的色彩和特殊的艺术装置,的确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为街区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力与精彩,小朋友们在明黄色的“城市沙滩”里畅玩,大人就近而坐,相互交流,继续晒着太阳。
导视系统也并未采用冰冷的标牌设置,我们把每块区域的公共性和公共使用说明放在导视中,让大家可以通过自主的阅读和交流,发现新“装置”的玩法,并自觉维护。
🟡 回廊公共桌-实拍图
🟡 一天的各个时段都受到孩子们喜爱的“沙滩”
🟡 山丘精神堡垒-实拍图
🟡 居民正在阅读导视内容
“失败”的表征在项目后期开始显现,各种各样的疑问和投诉突然开始扑面而来。
最先被讨论的是,“万物光斑”。地面色块使用的无味地面漆在还未完全着色的时候,就有来往的脚印和车辙对色块画面造成了破坏。
我们还低估了成都冬天地面的潮湿程度,造成了地面漆边缘的起皮,尤其以回形下沉沙池广场阶梯上的漆面损坏最为严重,短短数日,光斑就变得极为斑驳且难以补救,最后不得不铲除了阶梯上所有的漆面。
🟡 回形下沉沙池广场边的漆面最终被铲除
接下来是关于“山丘精神堡垒”的多次被投诉。
“小孩经常攀爬上精神堡垒,有安全隐患。”
“有人喝醉乱踢精神堡垒,严重噪音扰民。”
“为什么要放置一个钢铁物品阻碍公共道路。”
···
在采用了悬挂告示牌,志愿者维护,绿植阻隔等理性方式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后,被投诉的第5次,成为了山丘精神堡垒被要求切割拆除的时间节点。
🟡 在各种尝试无果后,山丘精神堡垒最终以拆除告终
接下来回廊公共桌、长条凳,都被儿童用以攀爬;
回形下沉沙池广场,会有猫狗的排泄物无人处理;
……
🟡 有儿童在回廊公共桌上玩耍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原有街区发展中周边居民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利益诉求远远要比之前观察考量的复杂得多的多。
于是我们决定提前把后续阶段希望居民参与共建的内容进行公开征集,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征集到周边居民代表来参与志愿维护管理,以及对于街区更新后的发展建议,同时我们也整理了所有已收到的居民反馈,对于项目设计的内容以图文表达进行轻松亲民的说明。
🟡 展览画面遭到人为的破坏
这部分的公开征集和理念说明以微型展览的方式放在沙池广场周边,也是我们预期中未来能够用以与周边居民交流沟通的主要场域,希望能够引导大家参与公共空间的治理中来,也能够了解整体街区更新的设计理念。
但是,这些用钢绳悬挂的展览画面,还是在公开呈现的第3天就遭到了被破坏的局面,这其实给到了整个项目团队“无以复加的无力感”。
而在当下这篇回顾终于能够作为“失败”案例分享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收到了关于回廊公共桌的反馈,它被投诉“有安全隐患并且毫无作用建议拆除”,可勘场查看时,也确认是人力破坏的压痕。
🟡 回廊公共桌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说明、协调、修复、拆除……这几个行为不断重复出现,消耗了对于本次街区更新的很多积极期待,对整个更新内容的复盘思考也就始终穿插在其中:
我们是否能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再考虑的更详尽,充分融合不同利益诉求?
我们是否还能采取更好的解决措施,尽可能让居民们认可并参与共建?
我们是否对于非常规的问题出现,还有更为“圆滑”的方式来介入协调解决?
有机更新与生活方式-“在更新之外,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在城市更新的描述中,“有机更新”和“破旧立新”都是常见的词汇。而文化建设或者景观更新在社区中的意义,就是产生建立居民归属感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还在不断尝试的撑展来说,我们关注每次空间改造、街区更新背后的细节,在“瑞名街街区更新项目”执行的时间里,我们观察到了这个街区运转流淌着的日常体系,也经由各类问题的反馈希望能够让它有新的面貌,让它换新颜,散发新的文化氛围。
我们通过尝试重新定义街区公共区域的功能,平衡与和解在地商家、周边居民、社区治理三个方面,希望可以借此让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片街区中慢慢生长;我们通过尝试不断用新的优秀的内容或者设计去引导和调整,在各个见微知著的瞬间里融合各方诉求特点。
但是,真正激发居民热情、活力与创造力,通过主导者、改造者、参与者到使用者共同参与其中,继而创造出更本质、更有认同感的生活方式,也许才是我们忽略的,真正意义上的更新。
#写在最后
诚然,城市空间的微更新并不缺乏充满热情与干劲的团队,也不缺乏独特而精彩的创意,我们所带来的青年创意,也只是曾点亮过不久时间的街区生活,赢得了居民的赞许。
但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看得到,更多像我们一样的案例因为这样的“极限拉扯”而落寞在街边,或被破坏、或无人修缮,它们在设计之初都带着点亮城市光亮的目的,最后却成为城市难看的缺陷,被忘记、不提起。
在反思和优化同步的时刻,我们还很感谢蓓蕾社区的工作人员们,是他们在面对居民工作中的耐心给了我们坚持的勇气,也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街区的物理空间和文化氛围是强化街区在地特色的基础,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是街区活化真正的核心。
在撑展早前关于社区营造的论坛中,我们曾分享过一个重要的观点:做社区营造是法无定法的,它需要你真诚地面对你所要参与的社区,但也因为它的复杂性,在乐观前进的基础上保持悲观和迟疑也是重要的。
瑞名街的微更新,是撑展“青年介入社区更新”的第一步,虽然第一步就以各种非常规的问题消磨了许多好奇心,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真实的尝试与探索,更要求我们在之后的行动中更为审慎全面,也希望这篇关于“失败”的分享,能真正为想为城市/社区做点什么的年轻人,带来有价值的经验。
一起期待撑展下次的“成功”吧。
-End-
项目合作设计师 | Mia
//自由设计师
设计什么工作室主理人
撰稿 | 昏昏 Mia
编辑 | Summer
图片 | 昏昏
#阅读更多
🟡 年轻人的介入,让社区营造变得不一样了吗?
🟡 社区故事学院 | “就算停下、就算就这么变老,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 论坛回顾 | 社区营造,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