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录-8】走进丹霞山,感受科学名山魅力
7月份,我有幸受到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邀请,以观察员的身份全程参加了2019年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志愿者训练营。
熟悉世界遗产的朋友都知道,2010年8月,丹霞山与其他5处丹霞地貌景区共同以中国丹霞的名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8项自然遗产,第40项世遗。值得一提的是,入选的6处景区分属不同的发育阶段,展示了丹霞地貌完整的演化过程。
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在6省7市,其中丹霞山是广东省唯一的自然遗产项目
中国丹霞系列自然遗产地的发育阶段示意图,从最年轻的赤水到最老的江郎山
丹霞地貌是由中国人命名的地球科学概念,指具有陡崖坡的陆相红层地貌,其典型特征被概括为“顶平、身陡、麓缓”。作为地学小白,丹霞地貌我就不多说了,以免误导,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下面这篇科普文章。
广东韶关的丹霞山因山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这里也正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是全国已发现的10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景色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地区。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92平方公里,其中168平方公里是世界遗产的核心区,另外124平方公里则是缓冲区。虽然一般都说丹霞山位于韶关市的仁化县境内,但实际上景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处韶关市浈江区,只不过游人很少去那边。
丹霞山遗产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示意图,两者相加即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范围
丹霞山遗产区(核心区)与韶关市区(图中西南)、仁化县城(图中东北)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穿过遗产区的红线为仁化县界,可见遗产区西南大片区域属浈江区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到,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介于韶关市区和仁化县城之间,形成了城-山-城的结构模式。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为两带五区,两带即锦江风光带、浈江风光带,五区为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不过丹霞山目前已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只占到总面积的10%左右,也就是约3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丹霞景区。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两带五区布局示意图
丹霞山旅游发展规划示意图,已开发区域和近期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
丹霞景区又可分为长老峰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翔龙湖-卧龙冈游览区和锦江画廊游览区。为方便游客特别是学生的研学旅行,景区精心设计了9条科考研学线路,其中1号线至7号线均在丹霞景区的四大游览区,8号线是锦江竹筏线,9号线则在暂不开放的巴寨景区。9条线路的详情,请看丹霞山官方公众号的介绍。
丹霞山手绘地图(上南下北),标示了丹霞景区的四大游览区,以及9条科考研学线路的大体方位
这些科考研学线路的设计游览时间一般都在1-4小时,基本可以在半天内走完,结合景区巴士,可以上午游览一条线,中午回到山下吃饭休息,下午再去另一条线路,灵活安排。
这次参加训练营,感触最深的是丹霞山对科研科普工作的重视。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促进地质科研和地学科普,丹霞山不仅建立了博物馆、自然学校和科普小镇,每年举办科普志愿者训练营,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活动,让全社会了解和认知中国丹霞的科学价值,吸引公众走进自然保护地助力其保护和发展。丹霞山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名山。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丹霞山的宣传片吧,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去亲身感受丹霞山的魅力~
欢迎阅读我的世界遗产系列文章
其他一些我感兴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