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甘肃 文县篇
地名记
生态记
天池记
公元477年,氐族人的后裔杨广香建立阴平国。
西魏废帝年间,西魏打败阴平国,设置了文州。
根据史书记载,“西魏废帝,封阴平氐杨法深,从尉迟回平蜀归,因争废国,始置文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文州由州降为县,始称文县,并大体延续至今。
偷渡阴平古道 魏将灭蜀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三国志·邓艾传》
公元263年秋,魏国名将邓艾领兵伐蜀。久攻剑门关不克之际,邓艾率兵沿着一条小径,一路翻山越岭,奇袭蜀国都城成都,灭掉了蜀国。
《三国志》中提到的“阴平道”,便在今天文县境内,它是文县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建制。
阴平古道最早是陇南先民开发出来的一条沟通中原和巴蜀的小路,并不适合大规模行军。为此,邓艾不得不派人凿山修桥。
“池哥昼”热烈奔放
铁楼乡是文县唯一的民族乡,白马峪河穿境而过,12个村寨分布在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上。村民主要是白马藏族人,亦称白马人。
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东汉、西汉时开始发展壮大,生活在在陕甘川交界的地方。为躲避战乱,他们便迁徙到深山密林中生存下来。
在白马语里,“池哥”指面具,“昼”指舞蹈,池哥昼意为“神的舞蹈”,一般由9人表演。其中4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传说是白马先祖达玛的4个儿子。2人扮成菩萨,又叫“池母”。两人扮成夫妻,还有一个10多岁的儿童扮成“猴娃子”。
代代传承的池哥昼,不仅是白马人特有的身份标识,也是文县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素朴的琵琶弹唱与婉转的花灯戏
文县当地流传着一种特殊的琵琶制作工艺,它的琴身采用泡桐木或松木制成,简单古朴,发音清亮。
一般的琵琶有四根弦,这里的琵琶却只有3根弦。
文县土琵琶弹唱的音乐结构短小精炼,多为五言或七言,唱词以爱情故事、地理风情、劳动叙事等为主要内容,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乐器除了琵琶外,还加入了二胡、三弦以及瓷碟等。音乐元素丰富多元,旋律优美,可以自弹自唱,也可以群体弹唱,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土壤。
玉垒花灯戏最早源于四川的一种小秧歌剧,在当地已流传了300多年,经过长期演绎,成了一支独立的地方剧种。
花灯戏的演出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二“起灯”开戏,到正月十六“倒灯”结束。
天池秀美 洋汤号子嘹亮
文县天池静静地坐落在文县北部奇峰连绵的群山中,犹如一颗蓝宝石,映照着四周如画的风景。
它是著名的“文县古八景”之一,生态环境优越,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古时人们常在天池边上的洋汤庙祈神求雨,庙里供奉着“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文县天池因此也叫“洋汤天池”。
这里至今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劳动民歌,便是洋汤号子。洋汤号子约诞生于清朝末年,分为搬运号子和农事号子,是激励人们从事劳作生产的原始歌谣。它有固定程式,但也可以即兴发挥,曲调基本固定,唱腔高亢嘹亮。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拥有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保护区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78年成立,地处甘肃省最南端,占地面积约1838平方千米,境内自然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国家级保护区,栖息着全国近7%的110只野生大熊猫,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拥有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保护区;2000年入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名录。
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成立,并拟定在2020年底前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纹党:独一无二的特产
“狮子盘头菊花心,外松内紧体柔韧。”
这句诗描述的是文县的一种特产——党参。
因参条粗壮、狮头蛇尾,断面呈菊花心纹,文县党参又称“纹党”。
文县党参的种植历史已有100多年。因其种子、种苗在其他地方种植时会发生变异,不能保持原有品质,故为文县独一无二的地方特产。
截至2018年年底,文县纹党种植面积约73平方千米,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40多个,产值近3亿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这里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领地,是“纹党”独一无二的故乡,也是古老部族白马人最后的家园。
今天的文县
在良好自然生态和
悠久历史文化的滋养下
迎来了最好的时光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