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义乌商人是如何走向的?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义乌是浙江省中部的县级市。改革开放之前,义乌是省内有名的贫困县,县城面积仅2.8平方公里,只有一条像样的马路,老百姓笑称“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因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很多农民吃不饱饭。

为了生存,人的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货物。义乌鸡毛换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卖糖人肩挑糖担,交易时用锤子敲打糖刀,把饼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称为“敲糖担”。


到了明中后期,随着戚家军“义乌兵”的崛起,其返乡者推动货郎担的兴起,操此业者越来越多。清代,更先进的制糖技术引进,鸡毛换糖逐渐成为货郎担主要模式。至乾隆(1736-1795)年间,义乌全县鸡毛换糖约有糖担万副。鸡毛换糖的活动范围南至广东、西至湖而、北到徐州。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小商贩组织大量涌现,商运路线进一步开辟。敲糖帮原本以卖糖为主,但是因为与换货物结合,并兼经营小百货。


用糖换回的货物,分类挑选:公鸡三把毛和猪鬃,外销换汇;羽毛下脚,用以肥田;废铜烂铁,则回销厂坊做工业原料。“鸡毛换糖”的季节通常都在每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货郎回家时会挑着大包小包的山货,这些山货通常是鸡菌皮(一种杀鸡时从鸡胃里面剥出来的黄色中药)、甲鱼壳、牙膏壳、女人长头发和破凉鞋等,可以换一点钱补贴家用。


1965年出生的楼仲平记忆犹新,家中有兄妹六个,他是三兄弟最小的,下有两个妹妹,上有奶奶和父母,一家九口。印象最深的是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到处找野果,满地捡柴火,到邻乡捡菜叶,到隔壁乡捡稻穗头,沿着铁路线捡煤渣。大雪天还拿着锄头在大哥二哥带领下到农场麦地里挖遗留的番薯根……

九口之家,生产队工分仅靠父母两个去赚,由于吃的人多,赚的人少,每年都会缺粮(要交一定数量的钱后才能根据户口配置粮食),而交给生产队的缺粮款全靠“鸡毛换糖”解决。但在动荡时期,“鸡毛换糖”是投机倒把,绝不允许有人私自做生意,一直到1970年后才逐渐集体审批拿着介绍信,以收集鸡毛做肥料的理由进行“鸡毛换糖”。

“鸡毛换糖”换来的鸡毛由于数量较多要等到火车托运回来后交给生产队记工分(以前农村考核社员的一种计分)而充当副业费。父亲回来后,楼仲平会整天跟着他到农村市口去换山货,每次换山货后,父亲会买一个只有那时候才能吃到的麻饼,这就是记忆中最最幸福的事情。


“鸡毛换糖”其实与当时全国禁令相抵触的,各个街道都成立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禁止糖担外出鸡毛换糖,人要抓,钱要罚。

农妇冯爱倩因为家里有5个孩子,一家人常吃不饱饭。无奈之下,她只好偷偷到义乌廿三里、北门街一带摆摊,靠卖纽扣、鞋带、别针等小百货补贴家用。


有一次冯爱倩正在马路边摆摊,发现打击办的人来了。于是她慌慌张张地背起货物,一口气逃了1.5公里才甩掉打击办的人。


19826月的一天,冯爱倩终于鼓起勇气,在义乌县委机关大院外的马路上拦住正要外出的谢高华,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当时,谢高华到任义乌才一个多月,半天的对话,让他深受触动。


谢高华开始对义乌群众摆地摊等经商情况进行调研,又带队到温州考察,觉得政府需要顺应民意给地摊市场松绑。198295日,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稠城镇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在此基础上,义乌县委、县政府又发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从此掀开义乌翻天覆地的新篇章。


1984年,在全国“科技兴农”的大背景下,谢高华又大胆提出了“兴商建县”战略,并决定投资57万元建设摊蓬式小商品市场。

和义乌小商品市场一起成长的,是小商小贩。1995年,国家正大力整治“三无”产品,即无商标、无厂址、无电话。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义乌的传统贸易方式开始受到了冲击。此时,义乌提出了“以贸促工 贸工联动”的口号。



楼仲平在1995年左右加入吸管这个行业。从朋友那里买来两台旧机器,夫妻作坊式的生产。义乌当时所有的吸管包装都非常类似,外包装上都印有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图案,楼仲平想:如果将它变成自己产品的专用标记,卖价是否可以高出同行一筹?

抱着尝试的心理,楼仲平打电话给商品注册单位,人家告诉他商标被人注册了。楼仲平不死心,请求办事的人帮他查查,结果第二天接到电话说这个商标还没有被注册。楼仲平赶忙拿着2000块钱去抢着注册了“双童”这个品牌。

一根小小吸管能赚多少钱?“平均销售价在每支8-8.5厘钱,其中原料成本50%,劳动力成本15-20%,设备折旧等费用15%多,纯利润约10%。”也就是说,卖一支吸管,工厂差不多只赚8毫钱——要卖1000支,才能赚8角钱。

为了盈利,双童只能在节约成本上下功夫:夜间电费成本低,工厂就把耗电高的流水线调到夜间生产;吸管制作工艺需要冷却,生产线就设计了自来水冷却法……2003年的时候,双童公司每天会将8吨重的吸管发往全球各地。8吨重的产量相当于多少吸管?大约是1500多万支。小小吸管每个月能给工厂带来40万净利润,一年下来就将近500万。


2005 年,楼仲平将双童的转型目标定位于“不做大客户”,“要品牌”,“要创新”三大原则。相对应的,双童在产品档次上狠下功夫:开发环保吸管,最贵的吸管可以卖到十几块钱一根,产品品种从2种扩展至300种。“有两间办公室,7个人的团队专门做产品创新,这个不接受外面人参观。”随着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的双双提高,双童如今的年收入已经过亿元。

2003年,当双童已经年入500万的时候,义乌小伙李重庆还在帮台商跑外贸,每天负责在义乌跑工厂、组货。台湾商人眼光毒辣,每次都能踩中爆款。彩带、呼啦圈、滑板车、日本保温杯,做一个火一个,眼看老板发大财,李重庆蠢蠢欲动。

2003年,淘宝才刚刚起步,平台卖家并不多。李重庆没有直接去开淘宝店,而是帮淘宝店家组货。当时所有的淘宝卖家都找工厂拿货,一件两件的,工厂不愿意做。李重庆就去帮淘宝卖家组货,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看到韩国乐天百货一把粉红色的指甲刀,李重庆眼前一亮。国内的指甲刀都是纯铁的,特别简单。这个东西很常用,只要换个前卫包装,一定会受年轻人欢迎。基于多年的采购经验,李重庆立马就看出了这把指甲刀的成本——不会超过7毛钱,而柜台的标价是40多元,这利润是多少,大家自己去算吧。靠一个小小的指甲刀,李重庆“赚了小几百万。”当其他同行开始跟风的时候,李重庆另辟蹊径,开始陆续推出礼品卡、开箱器、封口夹,剥橙器……做的都是“小生意”,一年一个小目标。

在义乌,像双童公司和李重庆这样的案例俯拾皆是,秉持“勿以利小而不为”的心态,瞅准那些不起眼的小商品、小配件、小生意,凭借草根的务实和灵活,在复杂的商业世界里,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最基础的日用品。

198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一个只有700多个摊位的马路市场。经过5代更迭、8次搬迁,十多次扩建,义乌如今的市场主体已经突破43万户,占金华的一半,浙江的十五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四。


正是这众多义乌商人的来回奔走,让义乌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共有摊位7.5万个,从业人员20多万人,汇集了26个大类180万余种单品,辐射全球五大洲21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超市”。

往期文章:

前克里米亚检察长为何一夜爆红?政治生涯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末路?
从下岗潮到毕业,时代的挽歌留给打工人

如果时间允许,人类能发展到多少级文明?

忘了乐天的教训?韩国非要重启“萨德”,无视中国的关切

百年老店东芝大败局,日本制造的一个缩影

中国电力的百年成长史,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拉美小国萨尔多瓦有多魔幻?总统亲自带头,进行“法定货币”实验

土耳其宣布发现,可满足全球1000年需求的稀土矿,结果闹了个大笑话

美国,只做财富的搬运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