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少林寺,才知道什么叫中国文化输出的“扛把子”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佛法自东汉明帝十年传入中国,到南朝梁武帝时,已传了五百年。随着南北朝政局对峙,佛法形成南北两大体系。南方政权大都由汉族控制,北方政权由鲜卑等少数民族在控制。在外人眼里,汉人主导的南朝才是正统。
南朝的佛教是以建康(南京)为中心,以讲说论述为主。到了梁武帝时,佛法兴盛至极,梁武帝本人也有“菩萨皇帝”的美誉。传佛心印的达摩大师,也是这时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北方的佛教从白马驮经算起,一直以洛阳为中心,秉承早期的“安般念”法门,侧重于实际的禅修。“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公元495年,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佛陀跋陀罗来到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热烈欢迎。为安顿跋陀罗(跋陀禅师),孝文帝特意在少室山北麓修建寺庙,与都城洛阳相望。
作为中国陆域最早隆起的山脉之一,嵩山有着“万山之祖”的称号。据《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高大俊伟的中岳嵩山,以少林河为界,划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秀丽挺拔的少室山,林木成荫,“少林寺”因此得名。
跋陀禅师是少林寺的开山鼻祖,座下带出一位僧稠禅师(少林寺的第二任住持)。这个时期的少林寺是北方的禅修中心,供奉的是律宗的大德。达摩大师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于寺院后山寻得一个山洞,面壁九年悟出东土禅宗。此后,达摩在少林寺始传禅宗,少林寺也成为中国的“禅宗祖庭”。
都说天下武功出自少林。少林寺有三十六房、七十二绝技,藏经阁书架上定有两本武林秘籍叫《易筋经》和《洗髓经》,少林药局救死扶伤的丹药有大还丹、小还丹、紫金续命丹。进少林学武要先跪几天几夜,进去后不是立马教你武功,而是先要挑水、烧火、煮饭干几年杂役,再收你为徒、教你本领。俗家弟子学成武功下山,要先闯十八铜人阵,过了木人巷……如果信了,恭喜你!说明施主武侠片和小说看多了,已走火入魔。
达摩没来中国之前,本土不仅有荆轲、聂政、沧海公和朱亥等传奇刺客,更有韩信、项羽、关羽等所向无敌、武艺高强的大将。《易筋经》在武侠世界里神乎其神,可包治百病,实则类似于养生健体的广播体操。中国人素有《五禽戏》健身,但因华佗被害而失传。达摩的《易筋经》正好填补广播体操界的空白,于是成了天下武功的鼻祖。不过达摩祖师开创的禅宗,确实对汉地佛教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究的是一个顿悟,人人皆可成佛。降低了传教的门槛,扩大了受众的人群。
少林寺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佛门圣地”(不是较高级别的十方丛林,寺院、宫观性质都属于全国宗教徒公有的),它实际是“子孙丛林”(寺产私有、主持世袭,追求“开枝散叶、多子多福”)。我们现在去嵩山少林寺看到是它的“常住院”,类似于专门给游客看的“样板间”。少林寺真正培养僧人的地方叫“下院”,负责僧众的起居、学习和修行。
中国佛教先后经历“三武一宗”灭佛,以及期间大大小小的“排佛”、“毁佛”事件,这种苦难成了僧众共同的记忆。汉传佛教是不允许像三哥那样出门乞食的,又没有“十方丛林”皇家或是官方供养,所以像少林寺这种“子孙庙”,为了生存热衷于“做大做强、多子多孙”。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性看到少林寺有“辈分”的存在,但并非中国所有的寺庙都这样。少林寺是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福裕和尚开始,建立起“宗祖”制度(辈分)的。从明朝开始,每年大年三十都要接受徒子徒孙们的“辞岁朝拜”,一起度过完整的新年。大年初六,少林寺的主持要“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召开第一次全寺的“高层会议”。
少林寺遭遇北周武帝灭佛,几乎被破坏殆尽,大量的僧众被迫还俗。隋朝时,由于隋文帝崇尚佛教,便将少林寺改成官办寺院。隋朝末年,洛阳被王世充占据,周边百姓备受压榨,少林寺亦受尽刁难。得知唐军前往洛阳,以少林僧众为骨干力量的当地百姓,帮助唐军擒获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一举扫清洛阳的武装割据力量。后来这一故事被不断演绎,成为了电影《少林寺》的剧本梗概。
真正让少林功夫名满天下的,应数明代僧兵抗倭事件。明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郑若增,曾为剿倭总指挥胡宗宪的幕僚,在其《江南经略》中,多次记载了僧兵抗倭的事迹:“杭城闭,三司领僧兵四十人御之,大破倭寇”。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商贸活动频繁,镖师成了热门职业。人口大省河南,不少穷苦百姓选择把孩子送去少林寺学武,习得一技之长,好有个谋生的手段。清朝时,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曾来少林寺朝拜。少林寺名声大噪,流传至今。
寺院经济的运营模式并不复杂,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来自官方和私人的布施,包括香火钱、功德箱和参加法事等活动取得的收入。其次便是封建地主属性的租佃制,寺院最初的土地资源来自统治者的资助,而后在免税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对周边小民的土地兼并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剥削阶级。最后是建立在租佃制基础上的高利贷。在皇权和教权的双重作用下,寺院内部的高级僧侣实际上成为贵族阶级(现在宗教与政治脱钩,寺院地主的经济模式不复存在,大部分寺庙收入只剩下景区门票与布施)。
皮定均将军在回忆录《铁流千里》记载,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他曾率部南下河南,协助河南军区司令王树声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期间造访过少林寺。根据皮将军描述,“他们拥有大片土地,周围几十里内的农民差不多全是少林寺的佃户。这个有1400多年历史的佛教禅地,现在,实质上已成为剥削、压迫农民的罪恶势力。”(民国时期的少林寺大量购入枪械,组织过保卫团。至于少林寺拒不抗日,甚至想绑架皮将军向日军邀功等内容,由于没有官方认证,一概视为民间传闻)。
少林CEO
经过战火洗礼,嵩山少林建筑面积极度缩小,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以及破损的佛像,僧众们衣食都没着落。60年代初,国家经历三年困难时期,老和尚释行正带着一众弟子下山贩煤、赶骡子,做尽苦力才熬了过来。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回到寺里,老和尚还要把当天赚到的钱算一算,把大部分存起来,为日后修缮寺庙做打算。1974年,少林寺在国家的支持下重建,少林寺“常住院”正式向游客开放,成为旅游景点(门票一部分收益归寺庙,定价多少、收与不收,少林寺没决定权)。1976年,张彻、午马联合执导指导的电影《少林寺》在香港上映,但反响平淡。
释永信出生于1965年,俗姓刘,名应成,安徽阜阳人,16岁的他1981年跑到少林寺披剃出家。那时的少林寺,只有9个老僧人,靠着28亩薄田艰难生活。在同一年的春天,由李连杰主演的武侠电影《少林寺》正式开机。
由张鑫炎执导的电影《少林寺》,于1982年1月21日在中国香港上映,于1982年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少林寺》在香港创下1616万港币票房,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少林寺》在内地公映后,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票房,观影人数则超过5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神话(李连杰等一帮演员的片酬,每天只有一块钱。李连杰前后拍了9个月,赚了近300元)。当然,比电影更早的是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但金庸并没有为少林寺带来太多的利益,这可能与他在香港定居有关。
李连杰火了,少林寺也火了。少林寺客流量一些下子暴增了数万倍,人们都想来这座千年古刹里寻找武侠的气息。1983年,少林寺方面正式确立了“禅武合一”的发展方向。释行正在这一年开始大力挖掘少林寺的武术元素,取得不小的成绩,而释永信也开始崭露头角。1984年,释永信云游各大名寺后回到少林,开始从事辅助性的工作。1986年,释行正成为少林寺300多年来的第一位方丈(清朝中断方丈制度)。释永信受师父的影响,1986年开始大力挖掘少林寺的武术典籍,成立专门的拳术研究协会。
1987年8月,师父释行正圆寂,22岁的释永信接过重担,全面主持寺院的工作。师父释行正在圆寂前嘱咐释永信:“一定要把寺产做大做强!”释永信笃信:“唯有发展,才有地位;唯有发展,才有影响;唯有发展,才配得上少林寺这个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称号。”(1999年8月,34岁的释永信升为少林寺方丈,成为少林寺史上最年轻的方丈)
佛学的尽头是经济学。释永信不但是中国第一位取得MBA学位的和尚,还是一位商业奇才。释永信在1987年便成立了“少林武僧团”且担任团长。1988年2月,释永信为解除寺院周边地区群众病痛,成立了“少林寺红十字会”。10月创立“少林书画研究院”。1989年后,释永信带领武僧们全国巡演,四处走穴赚钱。1993年,释永信成为河南省政协委员,担任佛教协会理事。
在那个电脑一万多一台的年代,释永信1996年给少林寺申请了域名。在官方网站上传《易筋经》和七十二绝技,吸引了日均超过10万的点击量。释永信1994年,带着少林寺还与“少林寺牌火腿”打起了版权官司。1998年,释永信以500万注册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被视为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目前该公司处于注销状态。2008年12月,少林寺又搭建起少林无形资管商业化运作平台,由释永信、释永乾、中国嵩山少林寺分别持股80%、10%、10%,专门负责少林寺的融资和对外投资。
从这两家公司开始,各式各样的少林寺生意铺开。少林寺逐渐涉足食品、医药、电商、出版等众多领域:卖素饼贡酥禅茶等少林食品,出版《少林功夫》等图书,在少林寺常住院内经营餐馆,还曾开设过少林寺周边的淘宝店(马云曾半开玩笑称赞,释永信是河南“第一民营企业家”)……依靠着旅游打开的名声以及走穴带来的第一桶金,释永信和少林寺越做越大,最终形成了嵩山地区庞大的产业链。
“电影带来了人气,但这个狭窄的小山沟,竟然有30多家武校,数不清的商铺,“将近2万多人,而少林寺的常住院里面不到100个僧人”,“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少林寺的生存环境、文化空间几乎都没有了。天长日久,谁还愿意到你这个又脏又乱的地方来?”2000年,少林寺牵头出资300万元推动周边地区拆迁,请当地群众搬出去方丈也因此与许多人反目。2001年开始,释永信为嵩山少林寺景区申报人类文化遗产项目,基本上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少林寺的这个格局。
2002年4月,日本商标事务所一名负责人给释永信送来一份礼物:一份在日本国内注册“少林”、“少林寺”、“少林拳”、“世界少林寺”等272项相关商标的报告,以及在全球28个国家连锁注册的查询结果报告。这名负责人善意地提醒:你们再不行动,这个世界都快搞不明白谁才是正宗的少林寺、少林文化继承人了。
面对形形色色被“少林”商标抢注,释永信说道:“少林寺首先是人类的,民族的,国家的,佛教的,不是我们几个僧人的,也不只属于河南,它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但不能因为它是世界的,就可以盗用。作为传承人,如果失去对它的控制,少林文化的气脉就会中断。对人类文化来讲,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流失得太多,再也丢不起了。”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局中国商标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9月,嵩山少林寺累计申请注册了666个商标,其中包括东、西、南、北少林。福清南少林寺主持表示理解:都是寺庙,都是为了佛祖的事业,我们不争。据说,美国探索频道曾在2004年去少林寺拍纪录片,外媒团队在翻译“方丈”这个词上犯了难,去问释永信,后者给出的建议是:“少林CEO”。
至于“少林寺进军房地产”这事,在2012年和2017年就曾通过挂牌出让的方式在登封拿地,也是有国际惯例的。比如天主教圣地梵蒂冈,在全球各地拥有5000处房地产,其中4051处位于意大利,其它则位于伦敦、日内瓦和巴黎等国的高档地段。旅游和纪念品收入其实只占梵蒂冈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不动产出租才是主要来源之一,另外还有宗教事务银行的盈利以及各界捐赠。
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开设40多家公司,用释永信的原话讲:“有点钱就希望在那里按揭买房,再有点钱就买地建房子,我们就是要融入海外。”2015年,释永信亲手把412万澳元的支票交给新南威尔士州肖尔海文市长,一次性付清了18000亩的土地出售款。除了建造澳洲少林寺分寺,释永信的房产开发项目中还包括四星级度假酒店、功夫学校和草药园区等配套设施。成熟的投资理念,当然应该具备海外视角。释永信表示:“中国人可以引进迪士尼,为什么国外就不能引进少林寺?文化走出去是件很体面的事。”
对释永信的争议
从“四大皆空”的佛教圣地到商业化的“名利场”,很多人认为这与少林文化背道而驰,难道在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顺便解决生存问题就不可以了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毕竟人家“和尚也要吃饭”。
2017年,国家宗教局联合多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严禁商业资本介入佛教道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投资或承包经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不得以“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方式对佛教道教活动场所进行商业运作并获取经济收益,禁止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但由于部分寺庙的历史股权,如今仍保留一定的商业化操作。2022年4月12日,方丈释永信和首任大和尚释永乾退出了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是嵩山少林寺100%持股该公司。
有人因世界小姐进少林寺而大呼大叫,殊不知少林寺走过了世界六大洲的六七十个国家,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顺利打入国外主流社会。洋弟子里,白领、教授、服务业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全都有。合作伙伴刚开始时,国外的主流社会绝不会跟你合办寺庙,因为他们大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不要扯什么和尚,什么佛教的东西,人家不信仰这个,只是喜欢功夫。办武校或者功夫中心后,他们就主动来了解功夫后面的文化,后面的精神内在。
有人因少林寺升了五星红旗而破防批评,殊不知在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上,代表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团体相关负责人都一致同意在宗教活动场所升挂国旗。这个叫啥?汉化宗教,在其他国家皆是如此。
事实证明,念经和搞钱可以并行不悖。在少林CEO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资本化任督二脉被打通、逐渐成熟和扩大,把少林文化从山林古寺带到全国各地、推向国际,既展示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也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弘扬华夏文化。少林寺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因为文化本身足够优秀,还因为有个伟大的中国!
以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