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生为人——这本书是对失忆的抗拒

 

如果你想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真实的中国,可以读读徐晓老师这本代表作《半生为人》。


高尔泰先生读罢此书后感慨万端:


“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剧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万千心事,凝成了这么一本,如此忧伤又如此美丽的意义之书。如同天问,如同长歌当哭。”


“在那个强迫信仰的时代,不信仰就是犯罪,何况怀疑!她因此祸从口出,可谓性格就是命运。”


刘瑜说,此书是徐晓表达她对青春漫长的告别,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


“宴席已经散尽,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徐晓老师真不愧为散文大家,她知道怎样写得真实,写得动人,甚至写得日常。

 

时间是1970年代末叶,残酷荒谬压抑匮乏还在继续;


地点是发生过太多故事的北京;


人物是作者徐晓、以及难友兄长,包括被病痛折磨的史铁生、自认是在写“失败者之书”的北岛、永远不会也不愿拿他的艺术去换金钱的高尔泰等等;


故事是蒙冤入狱、和诗饮酒、恋爱、争吵、患病、死亡、别离……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不应该忘记先辈所经受的苦难。这本书,是对失忆的抗拒。


那时候,风华正茂的徐晓

 

《半生为人》首版于2005年,一问世就被评为《南方周末》、《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首,一举拿下了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颁奖词写道:


“她的写作,来自命运的私语、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召唤……作为一种个人史的表达,关乎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她所描写的那些庄严的人生,不求活得最好,只求活得更多……”

 

何怀宏如是道之:徐晓的《半生为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在病痛和失败中如何保有尊严地活着;在贫困和寂寞中如何富有滋味和情谊地活着;在物质欲望的热浪中如何淡泊地活着;以及在平凡的日子里如何富有理想和激情地活着。我们再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了。但也许正是因此,我愿意推荐这样一本书。

 

高尔泰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只怕配不上所受的困难,徐晓可以免于这种恐惧了,因为她已经有了这么一本,永远的《半生为人》。


本书绝版了很长时间。很多书友都找过,网上溢价能高达到300多元。先知书店有幸和出版社联合复活本书;又有幸,徐晓老师愿为其亲笔签名。签名版数量有限,请长按下图识码,一键收藏下单。


本号高危,请关注其他号

延伸阅读:

《天朝的崩溃》:看透一个民族现代化的难题所在

好父亲,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不知温斯罗普,就读不懂真实的美国

建于荒谬的高墙,终将倒于荒谬

经济学家集体失语时,只有他敢站出来

消失的真实:当今的种种危机,实质都是思想的危机

钱满素: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点亮再看,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