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鸣镝 | 技术进步与隐私保护,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编辑 | 武雯婧
制图 | 储嘉为


人脸识别技术自面世以来便饱受争议。安全、便利、隐私,似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人脸信息” 没那么简单



早年,人脸信息基本限于“肖像权”。
随之技术的不断迭代,人脸信息在“身份识别”的场景下被逐步运用。银行办卡、支付软件认证、叫车软件注册……所有“脸”一视同仁。
再之后,人脸信息在“身份验证”的场景下进一步铺开。机场安检、考勤打卡、金融业务……比对“你”是不是证件上的那个“你”。
而今,人脸信息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从刷脸支付到公众出行,从电子商务到智慧公园,又如AI算法下的用户画像分析... 过往的信息收集,尚不能完全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人。配上人像图片、甚至3D图像,好似潘多拉魔盒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整个人的立体数据库。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日趋丰富的应用场景的同时,正在不断突破各个行业应用的“阈值”。有专家指出,人脸特征与指纹、虹膜相比,是一个具有弱隐私的生物特征。例如,很多人都会发自拍照,也是相对公开的特征。
如何保证用户数据安全尤为关键。

市场乱象 人脸数据0.5元一份



电商平台出售人脸——这不是电影里的恐怖桥段,而是生活里的真实危机。 记者调查发现,在淘宝、闲鱼等网络交易平台上,通过搜索特定关键词,就能找到专门出售人脸数据和“照片活化”工具的店铺。 

在淘宝上,部分卖家以“人脸全国各地区行业可做,信誉第一”“出售人脸四件套,懂的来”等暗语招徕买家。记者随机点进一家出售“××同城及各大平台人脸”商品的店铺,旋即跳转到闲鱼界面。在该卖家的闲鱼主页中,售卖的商品为部分平台包含用户人脸的信息数据。 


在闲鱼平台,不少卖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为了保证店铺的“正常运营”,卖家常怂恿买家通过微信或QQ沟通议价。记者近日随机咨询其中一位卖家,对方用语音答复道“加微信聊吧,这个说多了会被封”,并向记者发来了微信号。

 除售卖人脸数据外,一些“胆大”的闲鱼卖家还出售“照片活化”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将人脸照片修改为执行“眨眨眼、张张嘴、点点头”等操作的人脸验证视频。 “一套照片活化软件加教程35元,你直接付款,确认收货后我把链接发你。”一位闲鱼卖家在闲鱼对话框内使用语音与记者议价。在记者完成支付并确认收货后,卖家通过百度网盘给记者发来一个文件大小约20GB的“工具箱”,“工具箱”里有虚拟视频刷机包、虚拟视频模拟器和人脸视频修改软件等工具,还有相关工具的操作教程文件。
 

隐私担忧 倒卖的人脸数据用在何处?


 “如果只是采集个人的人脸信息,比如在马路上你被人拍了照,但是没有获得你的其他身份信息,隐私泄露风险并不大。”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说,问题在于,当前网络黑市中售卖的人脸信息并非单纯的“人脸照片”,而是包含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的一系列敏感数据。 一位倒卖“人脸视频工具箱”并声称可以“包教会”的卖家告诉记者,只要学会熟练使用“工具箱”,不仅可以利用这些人脸数据帮他人解封微信和支付宝的冻结账号,还能绕过知名婚恋交友平台及手机卡实名认证的人脸识别机制。 “从技术角度看,将人脸信息和身份信息相关联后,利用系统漏洞‘骗过’部分平台的人脸识别机制是有可能的。”人脸识别技术专家、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总监贾宝芝博士认为,尽管一些金融平台在大额转账时需要多重身份认证,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网络黑产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绝不能因此忽视账户安全。 

有专家表示,如果人脸信息和其他身份信息相匹配,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以盗取网络社交平台账号或窃取金融账户内财产;如果人脸信息和行踪信息相匹配,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于精准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这些包含人脸信息和其他身份信息的数据从何而来?有卖家向记者透露,自己所售卖的人脸信息来自一些网贷和招聘平台;至于如何从这些平台中获取此类信息,对方没有作答。 

警惕“技术崇拜” 守住个人信息安全最后防线


 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习惯了视频监控、指纹识别等技术带来的安全的和快捷,让渡一部分隐私来获取操作的便捷似乎成为数据信息时代默认的“交易规则”。 但从法律角度来讲,无隐私则无自由,而人脸信息作为典型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永久性和敏感性两大特点。 人脸信息是一种永久不可替换的信息,一旦录入难以更替。其次,敏感体现在它与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人脸信息一旦被泄露,个人权利和财产都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技术固然能带来便捷,面对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仍需随时保持警惕,不可盲目相信技术。 说到底,技术是中立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有立场的。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改进技术之外,也需要企业加强自律,避免采集与需求无关的特征,并明确获得用户授权同意;更需要大众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对信息采集与使用目的保持警惕。这将是信息时代必须答好的重要课题。 明年将施行的民法典,对自然人个人信息的范畴进行了专门说明,生物识别信息被纳入其中。 对于曾经上传过清晰手持身份证照片或同时上传人脸照片并填写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的用户,专家建议,应在开启人脸验证的同时,尽可能选择多重验证方式,减轻单重人脸验证风险。 无论用户能否适应,全民刷脸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在隐私安全的路上,这项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脸识别技术是带着“更加安全”的名号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好不要因为带来新的安全风险而偏离舞台。
(本文参考自新华网、经济日报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