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半数省市GDP回正,中国经济“下半场”后劲十足 | 参阅第6期



编辑 | 申志莹、武雯婧
图源 | 国是直通车


目前,31个省份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公布数据显示,各地经济增速较一季度均有明显回升。其中,有16个省份的经济增速为正增长,比一季度增加了15个;有15个省份经济增速仍然为同比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数据表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各地经济稳步复苏态势明显。


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的《中国经济简报》中说,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为中国提供了推动经济再平衡、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和绿色增长的机会。根据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于2021年回升至7.9%。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日前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一、地方经济半年考 过半数省市GDP回正

1、各地经济复苏态势明显 中西部成绩单亮眼

2、三大需求均有明显改善 稳投资成“重头戏”

3、新动能支撑作用强劲 东部经济稳健增长


二、中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 把握前沿趋势

1、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2、扩大最终消费、有效投资

3、股市、楼市均强调“平稳健康”

4、民生保障方面强调就业


三、发挥内需潜力 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1、各地如何布局“下半场”?

2、畅通国内大循环 为我国经济保驾护航


一、地方经济半年考 过半数省市GDP回正



今年上半年,中国31省(区、市)GDP数据已揭晓。其中,西藏、新疆和贵州GDP增速位列全国前三位,因疫情受到重创的湖北省,GDP总额仍位于全国前十位。在居民收入方面,19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中西部地区表现更加抢眼。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稳就业政策相继落地,收入提高将带动消费后劲稳步回升。从政策端看,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仍是支撑各地经济指标复苏的重点领域。 1、各地经济复苏态势明显 中西部成绩单亮眼  22省市GDP跑赢全国 上半年全国各省市GDP统计数据中,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GDP分别以49234.2亿元、46722.92亿元和33025.8亿元位居排行榜前三位﹔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南、安徽和湖北也分别以29087亿元、25608.46亿元、22130.27亿元、19901.39亿元、19026.4亿元、17551.1亿元和17480.51亿元跻身全国前十。 从增速看,有22省市GDP增速要高于全国-1.6%的速度,西部地区表现抢眼。例如,西藏以5.1%的同比增速问鼎全国,新疆和贵州增速也分别达到3.3%和1.5%,超出其他省市同期增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曹和平表示,首先,西藏地区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小,推动其GDP数据高增长﹔其次,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国民经济有由南向北呈梯度推进发展的趋势。例如2012年前,东南沿海五省市GDP增速较快﹔2012-2019年,增速较快的为中部地区﹔从今年开始,经济发展继续向西北推进,西藏和新疆等地成为了经济推进的外在表征之一。“经济的梯度推进则进一步得益于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带动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和现金流的同步推进。” 作为增速长期位列榜单前三位的贵州,除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平稳增长外,其GDP的高增长速度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新兴产业的发展。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达22.1%,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一。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互联网相关营利性服务持续增长,1-5月,全省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比2018年同期增长93.5%。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作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地区,其上半年GDP以17480.51亿元领先上海并跻身全国前十,总额恢复至去年同期八成。二季度,湖北经济强势发力,GDP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9.9个百分点,部分经济指标由年初加速回升。例如,上半年湖北规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收窄26.6个百分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0.8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长较快 全国经济恢复态势渐好,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上半年数据显示,上海和北京两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万元,继续领跑全国其他城市﹔浙江、江苏、天津和广东四省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别破2万元关卡。 从增速来看,与GDP回升步速相似,上半年全国共有19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中西部地区涨势更加显著。其中,西藏、江西、四川和贵州四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达9.66%、6.02%、5.98%和5.93%。 人均收入的拉升主要源于就业水平的稳步提高。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最高,达57.5%。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 为扩大就业,应对疫情对居民收入带来的冲击,前述四地相继发布稳就业相关举措。其中,上半年,西藏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46.1万人,劳务收入37.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6.8%、85%,同比增长53.6%和61.4%﹔江西发布《江西省稳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三年内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以上,组织3万名以上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0亿元等﹔四川动态摸排受疫情影响的失业人员底数,支持企业间短期用工余缺调剂,开发乡村保洁、生态护林、道路养护等公益性岗位﹔贵州则下达扩大基层就业规模、扩大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规模、扩大招生入伍规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八大举措。 “此外,中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也符合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的预期。”曹和平说。 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回稳的同时,湖北、天津、黑龙江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在负增长区间。其中,湖北、天津和黑龙江三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达到-9.42%、-1.75%和-0.24%。 7月22日,国常会重申,确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措施,促进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浙商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超认为,虽然上半年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降11.4%,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涨2.4%,说明居民消费能力没有显著走弱。未来随着社会生产生活逐渐回归常态,消费需求也将得到自然恢复。 2、三大需求均有明显改善 稳投资成“重头戏”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各地区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整体经济稳步复苏。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表示,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二季度三大需求对GDP拉动作用较一季度均有明显改善,共同拉动经济实现了正增长。 随着稳外贸政策加快落地,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二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扭转了一季度向下拉动的态势。在福建,上半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6175.86亿元,同比下降3.2%,降幅比1月份至5月份收窄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54.59亿元,下降10.1%,降幅比1月份至5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进口2521.27亿元,增长9.1%,增幅比1月份至5月份提高5.4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有序恢复,再加上各地促消费政策接连出台,消费市场稳步回升。在江苏,上半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215元,同比下降6.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10.4亿元,同比下降9.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7个百分点。在湖南,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56.5亿元,同比下降3.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 随着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在日前国家统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曾表示,需求端表现不同步,虽然零售和投资数据均在下降,但投资恢复显然要好于消费恢复,说明疫情对投资活动的影响小于消费。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3.1%,二、三产业投资增速也分别为-8.3%和-1%,保持负增长。然而,梳理数据发现,在已公布数据的省市、自治区中,已有20地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归正区间。 其中,西藏、山西、吉林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18.5%、8.3%和7.8%。从行业角度来看,山西建安工程投资及商品住宅投资同比增速分别达8.8%和10.5%﹔吉林则更多受到汽车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同比涨幅分别达21.5%、 10.6%和14.2%。 同期,上海、江西、湖南、甘肃和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紧随其后,分别达到6.7%、5.8%、4.7%、4%和3.8%。梳理数据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基建和房地产等投资成为前述地区的重点资金流向。 例如,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78.8%和26.8%﹔江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6%,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高耗能投资下降1.2%,占比降0.9个百分点。甘肃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9.6%的同时,基建投资降幅收窄20.1个百分点至-0.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9%﹔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交通投资分别增长12.3%、13.5%和1.7%﹔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2.7%。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房地产的开发投资数据侧面反映了土地交易数据表现较好。即便是上海等楼市政策较严的城市,稳投资方面也较看重房地产拉动作用。供给结构加快,企业端预售许可证等政策的调整,都会刺激企业拿地,带动开发投资。但数据拉升背后,还是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稳投资方面缺乏更多产业端的支持,使得房地产投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今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指出,“展望下半年,基建引领、房地产相随、结构优化,投资拉动经济复苏的格局已然形成,疫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明显加快”。 3、新动能支撑作用强劲 东部经济稳健增长 今年上半年,尽管不少领域受到了疫情冲击,但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动能持续逆势增长,为我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动力。 疫情期间,北京市的数字经济、互联网相关产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前5个月,信息服务业在部分互联网企业加大电商零售、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研发支出带动下,研究开发费用增长17.9%,增速提高6.1个百分点。 在天津,通过实施“高企倍增”和“创新型载体培育”专项行动,上半年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07家、雏鹰企业565家、瞪羚企业364家,累计科技型上市企业39家。 上海市则出台实施了在线新经济发展“23条”政策,助推相关产业发展。1月份至5月份,上海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4.9个百分点。 海南省上半年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动能持续逆势增长,为全省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动力。初步核算,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0.4%和17.5%,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由负转正,提高2.1个百分点。三大行业合计拉动上半年GDP增长1.5个百分点,拉动力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在中部地区,江西省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 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在年初严重受挫的情况下逐渐复苏。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持续加速,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1%、23.1%,比一季度提高6.2个、21.4个百分点;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由负转正,增加值同比增长3%。 相比之下,东部和沿海地区由于是我国工业和外贸重地,经济和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短期经济恢复相比较缓。如广东,上半年GDP增速同比下降2.5%,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1%。 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目前国内疫情形势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持续推进,江苏、浙江两个沿海经济大省的经济增速均已率先转正。其中,浙江GDP增速从一季度同比的-5.6%到上半年的0.5%;江苏由一季度的下降5.0%转为0.9%的正增长;福建实现了从一季度下降5.2%到0.5%的正增长。 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背后除了传统行业,如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业等持续复苏外,还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网络消费和数字经济提供的新动能。 数据显示,在江苏,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4.3%、26.2%;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7%。 在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也为浙江经济赋能。“浙江互联网经济起步早,数字化转型起步早,疫情之下,数字经济优势和作用尽显。”浙江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王美福说,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装备等制造业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有分析指出,从经济规模上看,上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规模较大,在经济恢复中承担重要的“稳增长”角色,因此东部经济新动能的增长也将给中国经济注入更多的信心。 

二、中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 把握前沿趋势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7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1、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这句话很关键,不仅出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出现在7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 此外,最近大热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次被强调。又是强调国内大循环,又是把扩大内需视为战略基点,这释放什么信号?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研究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强调内需,这是中国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加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在徐洪才看来,一方面是外有压力。境外疫情蔓延,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泛起,对于中国来说,指望外需、依靠出口拉动经济也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是内有潜力,中国有14亿人口,市场空间巨大,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继续扩大,多层次的新兴消费需求增强,未来消费成长的空间很大,需要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要保证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必须要扩大内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中国经济转型也到了关键点。原来的出口导向加投资拉动型经济,需要向需求导向加创新驱动型经济进行转换。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也要求把内循环发动起来。 2、扩大最终消费、有效投资 要扩大内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缺一不可。 在专家看来,既要千方百计释放消费需求,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也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对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扩大消费和投资也着墨颇多—— 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要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徐洪才认为,扩大消费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这是基础。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同时,创造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产品质量,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用得放心,大力培育线上消费为代表的新兴消费,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而扩大有效投资,徐洪才表示,重要是要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引导,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激活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 3、股市、楼市均强调“平稳健康” 对于股市,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对于楼市,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可见,“平稳健康”这是定调股市和楼市的关键词。 对于股市,曹和平表示,不管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需要流动性给予支持。保证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就需要对于各种违规现象进行打击。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峰表示,要加大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就要让缺钱的好公司能够获得资本市场进一步的支持,那钱从哪里来?就需要老百姓能投资、敢投资。要维持老百姓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必须要严厉执法、要严监管、要零容忍,同时要落实到具体的监管动作。 而一段时间以来,资本市场发生了多起恶性财务造假案件,影响恶劣。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近期也召开第三十六次会议,研究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要求。 因此,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意图明显,就是摘除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毒瘤”,让资本市场功能有效发挥。 对于楼市,徐洪才认为,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有现实意义,警告不要一哄而上。近期个别城市房价反弹,而房价大幅上涨,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居民消费能力,所以,要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稳定楼市,防止大起大落。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上半年全国十几个城市调控放松政策“一日游”,背后体现的是地方松绑调控,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冲动。背后的效果很明显,叠加100多个城市各种力度的人才政策,房地产市场的确快速企稳,甚至部分城市开始变得火热。
“随着政策定调,不少城市开始收紧楼市调控,整体看,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政策将继续以平稳为主要方向。”张大伟说。 7月份以来,深圳、南京、杭州、宁波、东莞等多个热点城市已相继收紧房地产调控政策。7月24日召开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亦强调,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给过热楼市泼冷水的意味,显而易见。 4、民生保障方面强调就业 在民生保障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疫情对青年人就业影响,强化外出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5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 不过,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要进入就业市场,所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表示:“恢复农民工就业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目前就业的两件大事。” 近期,官方稳就业、保就业措施接连出台。 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钱、给场地、给培训,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
此外,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近期还联合发布了15个新业态,以带动扩大就业。包括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 人社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近日联合印发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方案》,2020年至2021年,面向各类青年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提高青年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扩大和稳定青年就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近日指出,全面落实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加大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力度,部署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推进行动、专项就业服务等活动,努力确保全年就业目标完成,努力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必须稳稳的。

三、发挥内需潜力 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2020年上半年,中国交出的经济“成绩单”可圈可点。如今,“下半场”已开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各地如何布局“下半场”? 整体上看,投资和消费仍是各地经济“蓝图”中的关键词。 例如,重庆市表示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入手,推动投资、消费、复工达产,对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民生保障等做出部署;江苏表示将更多依靠内需拉动增长,依靠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河南则提出以稳投资、强招商、促消费等为措施着力扩大内需,减轻企业负担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下半年各地稳经济,短期上需要加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而中长期更依靠消费驱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也指出,投资加力仍是各地稳经济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新基建投资非常关键,不仅关系到稳增长,还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速经济整体企稳向好。 今年以来,中央为打赢“经济战”密集出拳,出台了多项帮助受疫情影响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目前这些政策已开始奏效,为下半年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普华永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礼卿表示,由于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复工复产进程也在持续推进,加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周期性和结构性措施的提出和实施,中国各地经济下半年有望实现更高的增长速度。 2、畅通国内大循环 为我国经济保驾护航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也是满足人民日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经风雨、见世面”,今日之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成为我们战胜风险挑战、引领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在疫情给全球经济体普遍造成严重冲击情况下,我国经济逆势上扬,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的拉动作用,充分证明中国经济所具有的韧性和潜力。 当前,从全球来看,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国际经贸活动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困难不小,产能走出去难度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及时把部分外贸产能转向国内市场,才能有力对冲疫情影响,把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这次疫情也孕育了发展新机,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进一步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催生了不断壮大的新兴消费。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把握危机中的新机,这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 发挥内需潜力,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对于政府而言,关键在于通过“有形之手”强化宏观调控的“时、度、效”,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要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墨不少,其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引发广泛关注。充分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将会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作为生产、销售、运输等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对市场变化更敏感。发挥内需潜力,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供给与需求相互统一、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但说到底,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这次疫情当中,一些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优化生产体系,实现转型升级;一些新兴企业迅速捕捉新商机,推动无人配送、直播消费、医疗健康等发展……这启示我们,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调整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能适应消费扩大的需求。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在今天这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这一判断的深刻内涵。既立足当下,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又着眼长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通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经济的大海必将更加开阔,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动能。 

本文摘自经济日报《31省份上半年GDP出炉!有一个迹象很明显》、北京商报《地方经济半年考 过半数省市GDP回正》、国是直通车《富可敌国!上半年这5省GDP可以排在全球前20》、人民网《发挥内需潜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中国新闻网《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干?中央定调这些大事》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