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 别让盲盒成了盲目的代名词
盲目扩张,盲目营销,盲目消费...盲盒不能成为盲目的代名词,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符号意义。
近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掀起的盲盒风再被推至风口浪尖。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文,指出“盲盒经济”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消费纠纷难解决等问题,提示盲盒销售当规范,消费者购买需理性。
自2019年以来,盲盒经济日渐火爆。“拆”开才知道是什么的“惊喜消费”的模式一时间成了让年轻人上瘾的存在。然而,惊喜和期待的背后,“盲盒热”所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费,不少盲盒爱好者每月花费不菲,正所谓“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
2019年8月,天猫国际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全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购买盲盒。
当下的盲盒市场,已经有了一套工业化流程,产品极大丰富,市场十分庞大,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甚至活体宠物……仿佛万物皆可“盲盒”。
当“盲盒+”的营销方式日渐成为风气,甚至还衍生出了“炒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隐藏款”等稀有盲盒玩具被炒至上千元高价。据悉,2019年一款原价仅为59元的潘神圣诞隐藏款盲盒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售价高达2350元。这种“投机”行为也为盲盒持续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圈层消费的日渐崛起,盲盒文化曾获得很多人的文化认同,这也是促进盲盒经济大热的原因之一。但发展至今,盲目营销,盲目消费,买低卖高...盲盒成了盲目的代名词,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符号意义。
从一些盲盒社区的晒单来看,有网友透露,疯狂时自己在6个月的时间里收集了180只盲盒,按照盲盒的最低价59元计算,累计开销过万,一个月大概花费1700元。而这样的消费在盲盒圈并不算“激烈”,盲盒圈内的“藏龙卧虎”令玩家也咋舌,年消费10万以上的大有人在,半年花了120万的人也有。
在一批购买力超高的年轻人的“托举”下,盲盒头部企业顺势走向了资本市场,2020年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首日开盘市值直接突破千亿港元。
许多年轻人购买盲盒的初衷是满足自身对生活惊喜的期待,但在资本入场后,背后的炒作者、投机者可能已经将这样一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变成一种资本的游戏。
作为创意产品的盲盒,其本质应该是要让潮流文化进入生活,让潮流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消费者玩的是内容的“不确定性”,但质量的确定性应是“题中应有之义”,“盲盒”绝不可以盲买盲卖,更不应成为监管盲区。面对不断崛起的盲盒经济,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对交易不透明以及各类违规炒作及时清理打击,文化创意产业及背后的资本方应在有效供给方面发力,而不是盲目引导。消费者也应理性消费,切勿跟风攀比。
唯有做到监管到位、商家自律和消费者理性,才能为“盲盒”找到最稳妥的打开方式,“盲盒热”才能循着健康发展的轨道继续“火”下去。
(参考:新华社、证券时报、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