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鸣镝 | 上好体育课,素质教育才能不“缺钙”
▲2018年12月13日,贵州榕江县第四中学学生在上体育课。
编辑 | 杨泽英
图源 | 新华社
“若以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等运动量为基础,那么全球85%的女孩和78%的男孩都没达标,而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不足比例在80%-89%之间。”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撰写的《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全球趋势:基于298个人群研究、160万参与者的综合分析》报告曾对来自146个国家的11到17岁的孩子进行调查,得出如上结果。
虽然“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已提出十余年,在我国一些地方的校园中,体育运动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件事,存在课程课时不足、活动组织滞后、场地设施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体育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尚未真正有机融合。
青少年每天锻炼1小时到底有多难?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级教师李英杰认为,现行的教育模式使体育锻炼成了奢侈。家长一声令下,学习任务就进入“绿色通道”;老师补课或临时布置点作业,学生也不敢怠慢。课业压力推动学习时间挤占休闲时间,体育锻炼自然地沦为牺牲品。
其次,在课余时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流连于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电子游戏的兴起,是室外活动的竞争对手。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旅游等行为模式。不只是青少年群体,当下人们普遍把更多时间花在室内。毕竟坐着不动,就能完成很多事情。
最后,我国体育教学资源仍显落后。目前,仍有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不匹配,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存在陈旧老化、成人化现象,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青少年开展体育和户外活动的需要。师资方面,专业的体育教师数量少,体育活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针对性不强,科学性、有效性较差。
如何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以上文件,从课时、内容、师资、评价等方面对体育课提出了“开齐开足上好”的要求。教育部更是一再强调“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有了中央政策指导,全国各地学校在设置刚性课程、硬性考核的同时,还应注重激发兴趣、营造氛围,让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体育考核不再令人烦恼。
开足体育课,项目不能无聊,过程不能枯燥,对此需要找到合适办法,那么兴趣爱好就能成为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比如跑跳引入竞速、接力机制,体操融入武术、街舞元素,在常见项目中挖掘趣味性,不失为有益尝试;山区攀岩徒步,草原跃马奔腾,夏日水中畅游,冬季赏冰乐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也能开发特色课程。
开足体育课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看如何上好体育课。
无论是体育老师晒出“被请假”的聊天记录,还是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遭到家长质疑并投诉,去年发生的这两则新闻客观说明:体育课在不少家长和师生心目中仍处于边缘地带。可喜的是,在中央政策指导下,各地方都已经行动起来。
北京市教委为了落实落细中央文件要求,于1月18号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用20条细化措施,划定各学段每周开设体育课节数“红线”;建立市、区、校,大中小学横纵双向竞赛、选拔制度; 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将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适时推出体育考试改革方案;推动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在体育与教育之间搭建通道,助力孩子完成成长这场长跑,还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携手、务实努力,既夯实硬件的“基石”,也填平认知的“洼地”,帮助孩子提高参与体育运动、接受体育终身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毕竟健康对于每个人而言,不是任务,而是生活。 (参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潇湘晨报)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