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唐诗:床前明月光

张一南 张一南 2024-04-0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知名度爆棚。这也是小孩必背的。我曾经给《新红楼梦》电视剧选演员,好多没学过表演的小女孩,怀着一颗热爱《红楼梦》的心来了,什么节目都没准备。我说好了你可以开始表演节目了,她说啊还要表演节目?不是让老师看看我就行吗?我说好吧,那你朗诵一首古诗吧,看看你有没有古典气质。

她完全没准备,会的也不多,镁光灯一打挺紧张的,啥也想不起来,最后能想起来一首,就是“床前明月光”。于是我听了好几百遍“床前明月光”。就是说这首诗现在已经是烂大街的诗,靠生理反应就能背出来的。

其实我们今天靠生理反应能背出来的这个版本,是明朝人改动过的版本。原来的版本没有这么令人满意,原来的版本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看山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你去看正式的李白文集,或者《全唐诗》,都是这样写的,我们熟悉的“床前明月光”,只是出现在明朝以后的选本里。“看月光”跟“看山月”太重复了,所以明朝人就给他改了。

好多人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都感觉三观被颠覆了。说这个就是想说明,今天我们看的唐诗,是经过了宋明清三代的过滤的,很多都不是它的原始形态了。

但这点文字的差异,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是一首行旅诗,是从汉乐府、十九首以来就被反复吟咏的主题。李白是第一个看月亮思故乡的人吗?不是的。李白在写《静夜思》的时候,有丰富的前代文学资源可以借鉴。

这首《静夜思》,仔细分析的话,还是可以看出模仿《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的痕迹。他的基本构思,跟《明月何皎皎》是一样的。说不定,这就是李白三拟《文选》的时候,某一次对《明月何皎皎》的模拟。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但是李白的版本,在艺术上有超过《明月何皎皎》的地方,特别是,它比《明月何皎皎》更好记。所以,它代替了《明月何皎皎》,成为给小朋友背的诗。

这首诗的题目,我们今天说是《静夜思》。其实,“静夜思”,在安静的夜里独自思索,也是古体诗的一个传统。不是这一首诗,而是好多的诗都在写“静夜思”。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就有好几首写的是“静夜思”。到后来的嵇康阮籍,他们的五言古诗中也有好多。像阮籍的《咏怀诗》,一上来就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然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也是一种“静夜思”。

李白的《静夜思》,不仅仅是他自己在某一个安静的夜里突然有了灵感,而是对这一整个传统的接续。这个传统,就是古诗的传统。不是后来的近体诗的传统,也不是民间乐府的传统,而是文人君子的传统。李白在写《静夜思》的时候,并不是想写一个哄小孩子的歌谣,而是在写一个文人君子的咏叹。

《静夜思》这个题目也未必是李白自己取的,有可能是某一个诗歌选本在选录这首诗的时候加上的。李白的这首诗,有可能就是《拟明月何皎皎》,或者干脆就是无题诗,后来抄来抄去,不知道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了,也不知道题目了,但是要选到选本里,总要加一个什么题目以示区别,所以选它的人就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给这首诗取了个名字叫《静夜思》,这都是有可能的。

(本文摘自《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


李白:最后的谪仙人

读李白:叶想衣裳花想容

读唐诗 | 心有灵犀一点通

读唐诗 | 忽如一夜春风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