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8、《桃花源记》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论语》十二章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2、《曹刿论战》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3、《孟子》二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4、《北冥有鱼》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5、《虽有嘉肴》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6、《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7、《出师表》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eí)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eí)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嫩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出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到处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村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大家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他出来,找到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去拜访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行船。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                                     

穷:走完。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好像。           

若:好像。            

舍:放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行:行走        

复:又。                                     。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讯:消息。

问讯:询问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必说。(古今异义)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

叹惋:感叹。(这个词更偏向于“叹”,连起来翻译时只要翻成感叹) 惋,惊讶。         

停:住。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拜访。         

如此:像这样。            

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所+动词=名词)志:做标记。向:原来的。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实现。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一词多义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①欲穷其林:这

  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

  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还家         同“邀” ,邀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3.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4.来问讯        全,都     

5.不为外人道也      值得       

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7.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8.向所志        寻找          

9.病终            随即,不久

10.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11.如外人      全, 都     

12.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13.处处之    做记号    

14.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       

15.便向路  沿着、顺着

16.鸡犬相闻   听到       

17.皆叹惋      惋惜       

18.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1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20.怡然自乐          愉快的样子       

21.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

22.落英缤纷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3.溪行     沿着 ,顺着   

24.渔人甚之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诧异”的意思

25.初极狭,通人         仅仅,只      

26.欣然往        打算,计划    

27.余人各复至其家       邀请

2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9.太守      拜见   

30.欲其林   尽

31. 既出,得船   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32.便扶路   先前的


二、翻译句子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7.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9.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10.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渔人)就就顺原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1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 人 把 自 已 听 到 的 事 - 一 详 细 地 告 诉了 他 们 ,(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13.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4.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15.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6.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

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三、文章内容

1.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           )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

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6.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7.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9. 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1.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2.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3.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4.《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

 “桃花源”是作者的虚构之境,“处处志之”本不存在,所以“后人”不可能“复路。    

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强调桃花源是、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15. 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

16. 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怡然自乐

17.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人人平等,人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美好生活的向往。

18.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渔人的行踪  美好理想  不足为外人道也

19.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0.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2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热 情 好 客 ;他 们 害 怕 世 人 来 破 坏 他 们 与 世 隔 绝 的 和 平 安 宁 的 生 活

22. 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2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24.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25.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6.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7.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

28. 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29. 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 环境优美   ② 社会太平   ③ 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0.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1.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32.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3.本文 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虚构(想象)

34. 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       )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  。

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35. 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36. 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7. 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38. 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39. 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40. 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         )   。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中考真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阡陌交通(        )⑵便要还家(        )⑶便扶向路(        )⑷处处志之(        )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2.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9.     (1). 交错相通    (2). 同“邀”,邀请    (3). 沿着、顺着    (4). 做标记   

10. (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1. C   

12.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交通,交错相通。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1题详解】

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8分)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

(3)屋舍俨然(         ) (4)寻病终(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15.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16.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答案:

(二)

12.(1)同“举”,选拔       (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   (4)随即,不久

13.(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1分)

15.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16.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

《桃花源记》《南阳刘驎之》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9-12题。(12)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⑤无用, 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率:率直。②尽讦漠(xūmó)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 kuàng):赐予,④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3分)    (  )

A、村中闻有此人     骥之闻命

B、悉受所饷         悉如外人

C、缘道以乞穷乏      缘溪行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征为长史

10、将远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

11、【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3)

 

答案:

9、D

10、(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2)碰到自己缺衣少食时,村中人也同样帮助他。

  11、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

  12、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但在【乙】文中刘辚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 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 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答案】7. A    8.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9. 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7.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中的“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项中的“向”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的意思。故选A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阡陌、交通、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评价。作答时要从时代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甘肃省武威市2018年中考题)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19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3)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2分)

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一)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19题。(10分)

16.(3分)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

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17.(3分)(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8.(2分)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19.(2分)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5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7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

D.得其船,便扶向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6.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B.便要还家——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到一个美丽的桃花林,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狭长洞口穿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得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代了。

C.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途再也找不见了。以后也曾有人再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答案:

5、B6.C7.D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海南省2017年中考题)

II.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9-12题。(12分)

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 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复行数十步(    )     (2)屋舍俨然(   )

(3) 便要还家(   )      (4)此中人语云(    )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2.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2分)

答:                  

答案:

.《桃花源记》(12分)

9.  (2 分)C

10. (4分)⑴又、再⑵整齐的样子(3)同“邀”,邀请⑷告诉(对……说)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11. (4 分)

答案示例: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给分点:阡陌交通)(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给分点:妻子邑人绝境)【评分标准:每题2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

12. (2分)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评分标准:2分。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给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陶渊明《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 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 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11.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

9.选悉:都  A.  穷:穷尽;贫困C.    辞:告别,告辞;推辞D.  寻:不久;寻找

10.(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1.选A。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花源,而是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觉得很好奇,“欲穷其林。”而且根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以知道,太守并没有亲自去找桃花源。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天津市中考题)

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C. 咸来问讯     咸:  都

D. 欣然规往     规:  计划

10.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答案: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1恨别鸟惊心(2)江入大荒流(3)病树前头万木春(4)浊酒一杯家万里(5)只有香如故(6)在乎山水之间也(7)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源记》《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译文: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译文: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          

 

答案:

9.B(2)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2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2分)

 

 

《桃花源记》《愚溪诗选》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分)

译文: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4分)

译文:           

 

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31分)

1.(3分)B

2.(3分)D(利,对……有好处)

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4.(8分)(1)(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

(2)(4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是、得、家、焉” 翻译正确各1分)

附【《愚溪诗选》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桃花源记》中考题(2016年吉林卷)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人名)。(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屋舍俨然    (2)便扶向路____

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答:      

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答:      

1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 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

答:   

 

 

答案:

 

【甲】(10分)10.陶渊明(1分)(1)整齐的样子 (2)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1)

12. 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毎点1分)13. 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 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14.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共 3分,每点1分)

 

 

《桃花源记》《礼记•礼运》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福州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子食子(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 15 分)

(三) 9(4分)(每小题1分)(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  (4)憎恶

(四) 10(2 ) B11(4分)(每小题2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2. (2分)(每小题1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3)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来源 | 网络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初中语文助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