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1分•央视出品《人生第一次》之《长大》:写诗的孩子,是光

这是光 是光诗歌 2024-03-18


用诗歌实现乡村孩子自由的情感表达 | 第 444 

  
   我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

2020年2月12日晚,《人生第一次》第三集纪录片《长大》在东方卫视和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动画同步首播,由知名演员王耀庆作为讲述人,讲述了“是光四季诗歌”项目中那些写诗孩子们的故事。


该部纪录片由央视网联合纪录片《人间世》团队暖心打造。作为轰动全国的医疗新闻纪录片,2016年播出的《人间世》用残忍的真相叩问着人们“何为死,为何生”。这次,秦博团队新作《人生第一次》依然直指生死,只不过换了一种更温暖绵长的方式。

出生、上学、长大、入伍、打工、就业;
结婚、买房、退休、生病、养老,以及,死亡。

12集纪录片,每一集记录一个 “ 第一次” ,万千普通的中国人携带温柔爱意跨越人生关口,12个“普通”的第一次,串连起来的却是每个人平凡却耀眼的一生。


第一集讲出生,第二集讲上学,第三集,讲长大,但这是一群特别的孩子的“长大”,因为,他们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


纪录片的取景地在云南省保山市漭水中学,学校的811个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些外出务工,有些在家务农,但相同的是,很多家长并不怎样关心、也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而在这811个孩子中,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那些考上高中、最终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再回来。对于留下来的孩子来说,种茶、干农活、去外地打工,他们所面对的未来就是这些。许多孩子因为体察到生活艰难而早早懂事。他们或者努力,或者叛逆,但却同样沉默——“就像山里的瀑布,突然就没了声响”。 

正是在这样一所教育问题凸显的中学,却上演着这样一种美丽而惊奇的景象:很多班级都在上诗歌课,很多孩子都会写诗。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告诉你,“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写诗并不能帮助学子加分,写诗并不能提高升学率,但为什么在以漭水中学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乡村学校,诗歌课却成为了孩子们的必修课呢?


  第一次上诗歌课,我却没写出第一首小诗

诗歌课对大多数大山孩子来说,就像在外打工的爸妈一样陌生。在这所漭水中学,每年九月,总会有初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诗歌课,小锁便是其中一位。在稍显吵闹的宿舍,安静洗脚的小锁也许正在想象诗歌的形状。明天班级开展的户外诗歌采风,将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接触诗歌。

小锁的全名叫 施应锁 ,12岁,家住漭水镇明华村,是这个片子里前半段的主人公。一家六口,最贵的财产是山腰的一间房子,以及一头牛——它是小锁最好的朋友。


翘首以盼的诗歌活动课终于开始,载满孩子的大巴车驶向山坡和田野,大家纷纷跳下车,排排坐好,瞪大眼睛等着老师说话。怎么写诗呢?每个人心里都有点犯嘀咕。张子兰老师好像听到了大家心里的疑惑,对着这些认真的脸庞说,其实写诗很简单,大家只要拿起手中的叶子,把它卷起来,像镜头一样,用小孔去聚焦远方就好。

“告诉我,透过云层,透过大山,你,看到了什么?”


奔跑的小羊,在蓝天下缓缓行走的牛,牧羊人的背影,摇晃的铃铛......孩子们先是用目光巡游蓝天,后来又低头看地,看昆虫,看叶子和花瓣如何在脚下颤动。一首首诗就随着眼睛、耳朵、鼻子被捕捉到了,一首首诗就顺着心脏、手臂、嘴唇汩汩地流出来了。有人写一条小路的过往,有人写仲夏的小脾气......可见,这次秋日诗歌活动课初见成效。

然而,小锁却没有在诗歌采风活动上写诗。他只是安静地看云,腼腆地听风。小锁也许感受到了山坡上零星降落的诗意,但他还没有学会如何用语言抓住它。


诗歌课结束后,一回家,小锁牵着自己的小牛独自出门了。大山里、桥洞下、屋檐边,眼前的寻常景象,却好像不同于往日了。诗歌变成了钥匙,轻巧地旋开了他心头上的一把“小锁”,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就这样探出头来,就这样被解放在太阳下了。

小锁,就这样,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歌。他写道: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更多这首诗的背后故事


现在他知道,诗就万无一失地深藏在这种对于四季的感受中。这就是,诗与小锁之间的秘密。

张老师说得对,诗,就是孩子们手中的叶子。当把它卷起来,用小孔去聚焦世界时, 他们就能发现世间“不一样了” :俯身去尝青草微弱的气味、追上奔驰而去的想象、款待从天地而来的每一位嘉宾,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笔触和嘴唇赞美世界。

诗歌会让这些孩子考上大学吗?诗歌会拯救世界吗?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在云南省保山市漭水镇,有一个孩子知道了风会变色的秘密,有一个孩子开始在意一条小路的过往。

老师会换,我们会离开,他们也会长大,但在漫长岁月里他们会知道真、善、美,会获得感受它的敏锐、表达它的勇气。他们也都将成为这个村子的爸爸和妈妈,他们也会指着水田对孩子说: “你看,这里有无数的星星在河里流动。”他们的孩子也会卷起叶子,看大山和草地,然后说:“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十年后,将会第一次,做爸爸妈妈

纪录片中还出现了另一位小主人公,她叫穆庆云,12岁,是小锁在漭水中学的同班同学。从两年前开始,小云就独自一个人生活。爸爸于8年前因车祸去世,姐姐读了大学,妈妈为了供她和姐姐读书,常年在广东打工,过年了也没法回来。

在片子里,她熟练地挑选菜市场的土豆,熟练地扫去屋子里的灰尘,熟练地看电视、用手机,熟练地望着大山发呆,但对于某些长伴着自己的情绪,小云似乎还没学会如何熟练地面对它们。


“十年之后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爸爸或妈妈?”提问者来自公益机构 “是光诗歌” 的创始人 康瑜 。三年前,她与团队一起创立了“是光诗歌”,从2016年10月开始服务于流动/留守儿童,通过为三至八年级的当地教师提供系统的诗歌课程,让偏远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诗歌教育和自由的情感表达。


这是一场特别的 “篝火诗歌课” ,她与孩子们点起火,并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十年之后,你会有一个孩子,可能你今天看过的云,在十年之后,依然会飘过他的头顶,你背后的天堂山,十年之后他也会像你一样过来背靠着大山写诗,那你想要教给你的孩子,一个什么样子的道理?

问题一出,黑暗变得更稠密、更寂静了。火焰在空气中发出噼噼波波的声响,火光映着孩子们的球鞋、低头露出的发丝和眼镜,也映着他们认真思索的脸。


这当然是一个 巧妙的问题 。它并没有让大家直接去回答现在身为子女的感受,而是给予了他们一个虚拟的父母角色,允许他们去畅想未来:你想如何对待未来的孩子,其实也就曲折地反映了你希望如何被父母对待。燃烧的火焰最终熔化了他们的缄默,孩子们开口了:

“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再灿烂一次。”
十年后,我想做一个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儿女坐在我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他们风平浪静。”


 穆庆云 的小诗则是这样的:


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更多这首诗的背后故事


“你能讲讲为什么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吗?”
“因为我觉得,妈妈把太多的爱,留给了姐姐。”
“你希望,妈妈可以把爱留给你,你希望,你以后的孩子可以自己多爱自己一点。”
“是。”

你看,绕个弯,这些沉默的孩子们,终于开始诉说内心真实的困顿与那些稍显胆怯的渴望了。


篝火诗歌课结束后不久,和妈妈约好的八点钟视频通话终于要来了。一阵沉默过后,小云终于开了口:“妈,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第一首诗歌 。”

“《孩子》:小鸟是大树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手机屏幕见证了两端的泪水,女儿在这边红着眼睛,妈妈在那头吸着鼻子,在她们相似的五官下,流着同样的长久而静默的眼泪。

”女儿,原谅妈妈好吗?”
“妈妈,我可不可以每个星期都给你读一首诗。”
“好。”

有了诗歌之后,小云会主动生起诗歌的火焰来,用那些在夜空下跳动的火星,去帮自己的沉默取取暖吗?她可以开始熟练地面对那些在望着远山时袭来的情绪了吗?像她熟练地挑选土豆、打扫屋子、打开电视一样。



   这是他们第一次长大,也是最后一次长大

在有限的社会机会面前,诗歌可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也许会改变一个人。这是我们教孩子们写诗的初心。


只有在人生的苦难和生活的真相中浸泡过的孩子,才有可能把诗写成这样沉静的质地。当然,这苦味的人生和过早体察到的残酷真相,不本来应该是他们身上最扎眼的疤痕吗?在生存面前,他们的心理需求被一再地压缩,“塞回小小的肚皮”。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上了,但坐在明亮的教室、站在平整的操场上的,依然还是那群不被父母在乎的孩子,还是很多颗被尘封起来的心。

所幸的是,裂缝会愈合,在愈合好的土地上,还会生长出漫山遍野的小花,其中的肥料便是——诗歌,是高考作文里“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诗歌。


为什么必须是诗歌?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什么?因为诗歌用最轻巧的方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连接”。两双鞋子帮助小庆云连接上了不敢说的爱与孤独,风变色的秘密帮小锁连接上了寻常山景的美好,大海连接上了父爱,仲夏连接上了小情绪。诗歌就像是一串心灵密码,随着密码一同被解开的,还有那些情绪上的小疙瘩。

为什么必须是诗歌?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什么?因为诗歌是最个人化的表达方式。数学题可能会有标准答案,但一万名孩子可以写出一万首不同的小诗。沉郁的,调皮的,表达怀念的,述说畅想的,写给外婆的,写给宇宙的,这就是你的小诗,任何人都模仿不来、任何人都抢夺不去的小诗。

每时每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人出生,都有人长大,总有人结婚,总有人离别。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小孩子,但是对于每一个特定的孩子来说,长大只有一次。这是他们第一次长大,也是,最后一次长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特的,不可化约的,在他们被必要的标准化社会教育形塑的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可以在一首首小诗中被保留。

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如果在这次唯一的成长中种下了压抑、灰暗和挫折,就不可能再种下表达、爱意与舒展。正因为这样,教育和陪伴才显得更加急迫、更加有意义。


就像日剧《三年A班》的台词所说:“学生不是东西,他们是人。我们必须要引导他们,他们很脆弱,是尚未定型的人。他们只能看到未来三步之内的情况,要相信他们的未来,担心他们的去向,思考走哪条路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要去接近他们,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没有一个春天应该是寂静的。孩子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心事,应当组成语言的溪流,沿着峡谷流淌,最终向着蓝色的大海奔腾而去。

月光为什么是白色的,夕阳为什么很美?我们倡导孩子尝试去理解或者颠覆以往的 “常识” ,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在探索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言神而珍、白而分。知非诗诗,未为奇奇,这世上有十万个未知的谜题,我们要走出去,寻寻那十万个谜底。

插画师文那团队、摄制组与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最后,“是光”想说

《人生第一次》昨晚刚一播出,就收到了许多的支持和喜爱。在美好和感动的呈现背后,我们要感谢《人生第一次》总导演秦博对“是光”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感谢分集导演孙功旭及摄影团队,让孩子和诗歌以更动人的方式呈现。

感谢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漭水镇镇政府及镇党委书记徐喜瑛、漭水中学校长于春云、杨总、杨兆蓉老师、张子兰老师,及所有参与的可爱学生们对此次拍摄的大力支持和全心投入。

感谢壁画艺术家文那团队,在学校、小云家、小锁家留下了美好闪光的壁画和祝福。

最后,感谢小云和小锁及你们的家人,谢谢你们分享给大家美好的诗句和温暖的故事。这个冬天,不冷。

——“是光”创始人  康瑜

小云的奶奶


小锁、爸爸和妹妹


分集导演在小锁家


文那老师在作画


摄制组部分成员与“是光”创始人康瑜、张田田合影



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

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每50元就能为一个乡村孩子提供一年的诗歌课


扫描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

成为是光月捐人

加入我们,一起点亮大山




文字| 小悦“光”,小静“光”

本期编辑 | 小悦“光”

校对 | 见“光”

图片 | 来自纪录片与《人生第一次》摄制组剧照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或使用文章

欢迎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




Read More

[ 孩子的诗 ]  《忧愁》|《信》|《倒影》
[ 孩子的诗 ]  《冬天的太阳》|《打嗝》|《雪人的太阳》
[ 他山之石 ]   监狱里也有诗歌?
[ 是光留声 ]   白天鹅 | 界限 | 敬礼 | 星之葬
[ 是光专访 ]   韦建苗:一首属于“我”的小诗
[ 最新活动 ]   春天里 | 是光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诗歌课程开通申请


关于我们

是光四季诗歌,国内首家、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从2016年10月开始服务于流动/留守儿童,通过为三至八年级的当地教师提供系统的诗歌课程,让偏远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诗歌教育和自由的情感表达。

截至2019年3月,“是光”已经服务包含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偏远地区中小学609所,53600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我们坚信,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加入我们


长按图片,扫描小程序码,
观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三集正片《长大》
可爱的光粉们,让我们在弹幕里相会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