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国09 | 曹植:命运馈赠了才华,却一生颠沛流离
作者:叶寒 主播:路一
看过电视剧《洛神》的朋友,一定会对那坐在帘幕深处凄婉吟唱的刘姬的身影所触动。
这个角色有着爱惜羽毛的悲情宿命;当曹植七步成诗时甄宓那含着泪的嫣然一笑,动人心魄;马浚伟所扮演的曹植,也很精准的演绎出了他人生前期的慷慨任气、洒脱风流,后期的抑郁悲怆、苦闷彷徨。
在那个战乱频繁、百姓颠沛流离的时代,王朝的兴替与人的起伏跌宕紧密相连,身处其中的文人们常常能觉察出人生的短促、祸福的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建安文学的悲剧性的基调就是由此奠定的,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悲剧性的曹植,也成为了那个广阔时代的一个缩影。
1
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建安文学是指曹氏三祖——曹操、曹丕、曹叡时代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三曹的创作,上接先秦文学、汉乐府遗风,下启文人五言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更有王粲、刘祯等“七子”竞逞才藻,一时间佳作迭出、群星璀璨。
而其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更被公认,高居建安文学群体之首,尤以《七步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名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品》的作者钟嵘这样赞道: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诗人谢灵运更毫不吝惜地赞叹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人们常说天妒英才,曹植那卓尔千古的才华在为他赢得无数赞誉的同时,也将他无情地裹挟进了权利斗争的中心。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也随着他人生的境遇转变,并在26岁那年形成一个分水岭。
26岁之前,他是“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翩翩贵公子,是登铜雀台为赋、援笔立就的大才子,是怀揣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理想的爱国志士。
26岁之后,他是悲痛欲绝地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王权之争的失败者,是借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抒发怀才不遇、苦闷难当心境的落魄者,是宁愿卑躬屈膝,但求明帝给予政治上重用的可悲者。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着父亲曹操东征海贼,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次年九月,又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
在这一时期,曹植写下了反映征战生涯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在诗中,曹植塑造出了一个武艺精熟的少年游侠的形象。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表达出为了挽救国家危难、建功立业,宁愿为国献身,视死如归。
这首诗所寄托的恰是曹植自己的雄心壮志,就像他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写,他一生所追求的是“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那时的他少年任气,诗歌中多是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一片信心。
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建造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都还在苦苦思虑之时,曹植却已泼墨挥毫、行文似水,第一个交卷。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往期经典
请按二维码关注,并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