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关于锤炼干部能力水平,新华日报“系列谈”谈了些什么?


12月3日至7日,江苏省委举办全省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1500名来自省及各地各部门、省属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们走进课堂,集体“充电”。


举办这场高规格、大规模的领导干部专题研修,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在于,在省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后,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能力本领尤其是政治能力,更好履行职责使命,不负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瞭望君”注意到,新华日报最近推出《干部能力水平与为政素养系列谈》,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提升干部能力水平与为政素养。一起来看看要点。


强化“百密而无一疏”的作风


省党代会闭幕后,最重要的就是以良好的作风狠抓落实,尤须要强化“百密而无一疏”的作风。过去,人们常说:“百密总有一疏。”干工作难免有疏忽的时候,老虎也有打盹之时,因此对于这种“一疏”,应该理解和宽容。这种看法恐怕要改一改。对党员干部来说,干工作就是要“有百密而无一疏”,凡事力求做到极致和完美。


为什么不能“百密而一疏”?就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疏”不起,“疏”了就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疏”了就可能“一着不慎而满盘皆输”,酿成严重后果。任何一项工作,一旦马马虎虎、大大咧咧,一旦没有做到“有百密而无一疏”,就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和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灾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情做得平庸。做工作,就要多些“完美主义”,就当强化“百密而无一疏”的作风,追求“零失误”,讲究“零容忍”。如何才能做到“有百密而无一疏”?办法就在于“讲认真”,以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做到完美,绝不虚与委蛇,绝不马马虎虎,绝不应付苟且。


推进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抓很多大事,也要做许多小事。不管做什么事,不管面对什么任务,我们都要强化“百密而无一疏”的作风,多一点“完美主义”,远离“差不多先生”“马大哈作风”,把各项工作做到极致,用扎扎实实的成绩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以“碰硬”求“过硬”


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干部能力本领,关键在于提高干部动真碰硬、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扛起新使命、奋进新时代,广大干部要做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表率,知艰难而力行、知不足而奋进,以“碰硬”的作风赢取“过硬”的业绩。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困难和问题一点也不比未发展之时少,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都要大。在更高起点推进更高质量发展,不但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而且需要拥有更加高强的能力和本领;不只需要勇于担当的宽肩膀,还需能担重任的铁肩膀。如果缺乏逢敌亮剑、血战到底的“硬骨头精神”,总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庸碌无为、避险畏难,未来战场上的“娄山关”就难以攻克、“上甘岭”就难以守住。
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对干部来说,“硬任务”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但处理好了、攻下来了,就是锻炼能力的“磨刀石”、提升水平的“大舞台”。只有敢于“碰硬”,干部的心志、耐力才能逐渐“过硬”;只有善于“碰硬”,干部的能力、水平才能不断提升。面向未来,我们要自觉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刚勇豪迈,勇于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不断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崭新业绩。


“快活三里”要不得


泰山半腰有个地方叫“快活三里”,路平、林茂、景美。许多游人登山至此,往往会驻足歇脚、举目四望,油然而生“快活”之感。有经验的挑山工却不敢随便在此止步,他们深知,一旦身心松懈下来,前方陡峭的“十八盘”将会更难攀爬。
“快活三里”易留人,他们中有的是被既有成绩遮蔽了眼睛,觉得人到半山景愈佳,停下来歇歇脚、看看景理所当然;有的是被前方坦途麻痹了斗志,认为踏平坎坷成大道、无限风光在眼前,不需要再做更艰苦的努力也能稳操胜券甚至“躺赢”;也有的感到一路风尘仆仆太辛苦,紧赶慢赶来到“快活三里”,正好可以“快活”一番……凡此种种,实际上都是背上历史的、成就的包袱,没有看到前面还有更宏伟的目标、更崎岖的征途。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干群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有目共睹的显著成就。成就十分令人鼓舞,经验理应好好总结。在看到成绩和机遇的同时,我们同样也要看到短板和风险,坚决克服松口气、歇歇脚的懈怠思想,努力做到兵不卸甲、马不解鞍,一路大步向前。



强化“锤炼本领”的自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东部省份,江苏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行路上,困难和问题一点也不比过去少,遭遇的风险和挑战可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扛起新使命,不但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而且需要更加高强的能力和本领。这种能力和本领从哪里来?只能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锤炼中来。
一名干部在原有职位上十分优秀,但到新的领导岗位上如何继续优秀?答案在于学习与实践。今年我省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各级党委都选出新的领导班子,许多干部走上新的岗位。要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干出好成绩,吃老本不行,走老路不行,必须以更高的自觉、更大的力度,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加强学习,锤炼本领,提升能力。
提升能力本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能力本领的提升上,“躺赢”是幻想,“顺其自然”的念头要不得,只有加强学习和积累、锻造与历练,在“锤炼中赢”,才是王道。必须强化“锤炼本领”的自觉,抛弃“躺赢”的幻想,强化“锤赢”的努力。要深入改革发展一线,多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办实事,多到情况复杂、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解难题,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在改革发展中历练,在攻坚克难中提升本领,有针对性地拉长本领上的短板、弥补经验上的欠缺、克服专业上的不足,全方位锤炼各方面的能力。


多些“擂台”意识


今年,省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许多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有了新的岗位,干部个人有了更好展示才华与抱负的平台,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干事创业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比以前更大了。同时也要看到,岗位是平台、舞台,更是擂台。对领导干部来说,要多些“擂台”意识,珍惜岗位,敬畏岗位,努力在岗位上创造更多业绩。


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岗位是为百姓做事的平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是基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多担当干事、不做官享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些“擂台”意识,强化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走上新的岗位,就是走上干事创业的赛场,踏上岗位的一刻,就是发令枪响之时。


强化“擂台”意识,这个“擂台”是区域之间互相比拼的“擂台”。身在岗位,就是赛场上的运动员,不能“躺平”。这个“擂台”也是时代的“擂台”。我们不仅要和同时代的人“打擂台”,还要和前几代的人“比成绩”,前面的人干得很好,我们这代人能不能干得更好?这个“擂台”也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擂台”。面对党和人民的期待,我们应该在岗位上如何作为,这是每个干部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强化“擂台”意识,也要选择正确的“打擂”方式方法。面对“擂台”,如果心里没“数”、胸中无“竹”、脑中无“策”,心中一团火、脑中一团麻、办事一团糟,做事毫无章法与谋略,这肯定不行;为了赢得“打擂”,循旧路、走老路,搞违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那一套,为了追求数字上的光鲜,不惜牺牲环境质量和长远利益,杀鸡取卵,也不行;不择手段,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那一套,则更加不行。面对“擂台”,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不断提高“打擂台”的本领;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底盘”打牢,把思路理清,把招数谋实,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要“总揽”不要“包揽”

“总揽”与“包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和要求却大相径庭。“总揽”是指领导干部用全局眼光观察问题、用战略思维认识问题、用团队力量解决问题。“包揽”则是指有的领导干部不懂得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和认识问题,不善于团结和带领一班人科学做决策、高效抓执行,而是习惯于大包大揽,不考虑实际效果和影响。这样做,往往会对工作和事业造成损失,也会损害整个班子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揽全局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也是领导干部“领导力”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不是去干过于琐碎的事务,而是要善于总揽全局,定方向、带队伍。“头雁”能不能居高望远、审时度势,直接关系到整个“雁群”的前进方向、祸福安危。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进步越来越迅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对领导干部提升总揽全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总揽”不要“包揽”,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能力本领的要求。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要善于“总揽全局”看问题、做决策、抓落实、解难题,力戒阻碍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包揽一切”。“总揽”而不“包揽”,放手而不甩手,这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领导能力和艺术。


多想“能行”的万种办法


今后五年,是江苏现代化建设夯基垒台、继往开来的五年,也是最考验党员干部耐力和能力的时候。遇到困难想要绕道,总能找到“客观理由”:招引项目打不开局面,可委过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产业基础太差”;民生政策落实不到位,可归咎于“权责不匹配、部门沟通不畅”;疫情防控出现漏洞,可解释为“任务重、人手少、人员流动性大”;等等。但解释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抛弃理由和借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困难,强调所谓“客观因素”,有时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消极“避事”、畏缩“避难”、推诿“避责”。“困难”纵有千般理由,难敌一个朴素真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遇事习惯“为困难找借口”,难题显然不会“自我破解”,挑战也不会自动变成机遇。


多想“能行”的办法,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党员干部,既要有宽肩膀,也要有硬肩膀。这个“宽”和“硬”,就反映在面对任何问题和困难,都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而要排除万难、迎难而上。对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要认真贯彻、坚决落实、创造性执行。对于人民群众的事情,不能轻易说“不能办”“办不成”,而要千方百计想“怎么办”“办得好”。


变“不行”的问题为“能行”的方法,锻造的是能力,提升的是本领。“能行”的万种方法从群众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基层中来。把基层当作最大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把实践当作最重要的战场,才能源源不断解锁“能行”的实招硬招。


弓劲箭必远。身为领导干部,面对大事要事、急事难事,尤其要强化“事在人为、为在担当”的理念,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跟我上”胜于“给我上”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顾名思义,“领导干部”的职责,就是“领”着众人一起“干”事。历史和实践都一再表明,领导干部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跟我上”的冲锋永远比“给我上”的命令更有力。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有学者提出,领导力有“硬”和“软”之分,前者来自于岗位、职务和基于此形成的权力,后者来自于个人素养、风度和形象产生的人格魅力。领导干部凭借自身的勇毅担当、率先垂范鼓舞干群士气、凝聚众人力量,显然属于软性的领导力,但其影响和效果往往十分过硬。领导干部锤炼以上率下的领导力,就是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带头真抓实干,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头攻坚克难。
是“跟我上”还是“给我上”,尽显领导干部在担当作为上的差距。“跟我上”的冲锋,展现的是硬朗的作风,更是过硬的本领。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是单位和地方的“顶梁柱,面对大事要事、急事难事,必须要有敢于决断、敢于拍板的魄力,必须要有正视困难、破解难题的巧手,这样才能带头挑起最重的担子、接过最烫手的山芋。有没有“跟我上”的魄力和本领,也是衡量领导干部领导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尺。
为官避事平生耻,急难险重看担当。新征程上不可能一直风和日丽,必然充满艰难险阻。越是在发展最吃劲的关键时刻,越是在攻坚最艰辛的紧要关头,越是面临矛盾最集中、处置最棘手的复杂局面,越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以身作则,用“跟我上”的过硬表现和实际成果,在广大干部群众心目中树形象、展作风。


延伸阅读  

深度 | 锤炼能力本领,江苏省委举办的专题研修班上,他们收获了什么?
深度 |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这次为何被国家委以重任?瞭望阁 | “诚信江苏”,这张闪亮名片如何打造?
省委书记吴政隆:躬身践行“两个确立”  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在新征程上担当光荣使命谱写新的篇章
政声 | 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守护千年古城 打造更具示范性名城保护样板

来源 新华日报

实习编辑 丁平

值班主编 陈月飞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