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们到底最爱谁?——谈谈“二胎时代”如何令手足和睦

徐海娜 FT有教无类 2023-01-11



徐海娜:有家长说,生二胎是希望孩子“有个伴儿”。然而抱持这个愿望的不少人却在现实中碰壁,老大常常表现出的嫉妒行为令父母不禁为手足相处的前景担忧起来。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海娜
全文共1747个字


近年来,中国终结了曾实施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令与“二胎”有关的家庭问题浮出水面。“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从2016年1月1日正式开始执行以来,“二胎”在育龄青年乃至中年家长中都变成一个热门话题。有一些家长朋友也常常问我一些有关生了“二胎”之后,子女如何相处的问题。有家长说,生“二胎”主要是希望孩子能“有个伴儿”,在父母终老之后也不孤单。然而,抱持这个单纯美好愿望的不少人却在现实中碰壁,“不懂事”的老大常常表现出的嫉妒行为,令父母不禁为手足相处的前景担忧起来。那么有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可以令二胎家庭手足和谐、家庭和睦呢?以下我尝试总结一下成功解决这个问题的父母们的经验。


1


对孩子情绪变化要警觉,随时消除“爱的焦虑”

很多孩子都会担心,父母在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会减少对自己的那份爱。老大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毕竟照顾好一个婴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将毫无疑问地减少父母在老大身上投放的注意力。因此,有些父母会在生二胎之前征求老大的同意,但是这样的话可能会“后患无穷”,数年前还有新闻报道称老大坚决反对父母生二胎,理由是会分薄自己将来可以继承的财产。这就是权利界限不明,给家庭带来的恶果。财产给谁是父母的权利,生不生二胎也是父母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责、权、利应该是统一的。决定生育是父母的权利,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责任。假如让第一个孩子觉得他或她可以左右这件事的话,本身就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赋权。毕竟生了孩子之后,养育孩子也不是老大的责任。虽然父母子女可以亲密无间,但也要明白权利的界限。因此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件事上征求老大的同意。不过,父母虽然完全能够自行决定是否生二胎,但是必要的心理建设还是必不可少,毕竟家里将增添一个生命,同享一个空间,同享一个家庭。

我比我的弟弟大三岁半,可以说,我对弟弟出生之前的记忆非常有限。但其中有个十分温馨的场景仍保留在记忆深处。那是一个悠闲的下午,云淡风轻,妈妈坐在院子里一张椅子上,我倚在妈妈大大挺起的肚子上,一边听妈妈讲故事,一边轻轻抚摸着妈妈的肚皮。妈妈说,肚子里的小弟弟也在和你一起听故事呢!当时便有一种与尚未谋面的小生命的神秘联系悄然在我心中萌起。在我自己的经验中,我觉得最好的心理建设,是在怀孕时,父母就善用各种方式建立起手足之间的情感纽带。而且,绝对不要说会引起老大嫉妒的话语。有时候,有些无知的大人以逗小孩来取乐,甚至会说,“有了弟弟,你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种话。这些言辞会严重地伤害一个孩子,因此,在亲朋好友故意揶揄老大时,父母要立即澄清和反驳,并告诉孩子绝对不会这样。



有的时候,孩子会担心父母减少了对自己的爱,父母要坚定地告诉孩子,父母的爱是江河里的水,滔滔不绝。我曾经为香港学校eClass平台创作过的电子互动童书中,有一本叫《小妹妹不是美人鱼》,在eClass平台的电子图书馆可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妈妈生了小妹妹之后,她对小妹妹以及父母都很失望的事情。她甚至开始做噩梦,梦中父母都不再爱她,她控诉“他们只爱小妹妹。”但是,她的父母很快发觉了这件事,就开始关心她的情绪,让她知道了父母依然在爱着她。后来她知道了婴儿无法像她一样吃许多好吃的食物,更无法像她一样在游戏场奔跑,婴儿连自己的日常活动都无法自行完成,所以需要爸爸妈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婴儿需要比较多的照顾,却不代表父母减少了对她的爱。而妹妹作为新的家庭成员,其实也需要她的爱。

在这篇故事后附的“作者手记”里,我这样写道:“小朋友初次面对家庭新成员的时候,往往心里有复杂的情绪和感受,其中既有疑惑和抵触,又有兴奋和盼望,还夹杂着失去父母宠爱的担心和焦虑,以及嫉妒、失望和不知所措。所有的这些因素加叠起来可能令小朋友情绪不稳定。而这个故事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小朋友的心路历程,从疑惑到期待,再到失望和焦虑,最后是确认父母的爱不变,随之而来的是对小妹妹的慢慢接纳,希望能够引起小朋友的情感共鸣和进一步的思考。也希望伴读的家长能从中受益,了解孩子的不安,即时予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支持,给予正面的引导。”


2


初见的好印象和鼓励孩子做“爱的付出”

我有一位朋友蔡老师,她住在新加坡,是一位育有三个孩子的妈妈。她对如何培育手足亲情深有经验。她说,在老二出生时,老大才两岁半。爸爸带着老大去医院接妈妈和新生的小弟弟回家时,老大收到了小弟弟给她的见面礼,一只气球和一本童书。妈妈还对她说:“小小意思,这是弟弟委托爸爸妈妈买来送给姐姐的。”蔡老师说,那是孩子第一次有手足相亲的美好感觉。后来,两个孩子都上了幼儿园,各自在班上都过生日,可以收到同学的礼物。蔡老师就鼓励他们把礼物拿来和对方分享。没有分享,每年就只有自己班上的二三十份礼物,分享了,每年就是五六十份礼物。分享了,还有妈妈额外奖励的“姐友弟恭”的奖品。平时在发现孩子们之间有为对方着想的行为时,也适合夸奖,而且这样的夸奖绝不怕重复。她说,这样,孩子们就会总是惦记着对方,感觉到有兄弟姐妹的好处。去年,她生了第三个孩子,姐弟两个还争相照顾三宝。能够付出自己的那一份爱,也是孩子们内心深处能感到的一种幸福。那么孩子们不会争宠吗?蔡老师说,因为老大生性敏感,不时也会犯“公主病”来争宠,那就满足她,亲亲抱抱,精心策划优质独处时间。我想,像蔡老师这样,是可以将父母的爱源源不绝注入到孩子生活中,再由每一个孩子身上流露出来,回馈彼此的。重点是,不要因为没时间,就对老大吝于付出。要知道,如果给予老大充分的爱,这种爱也会经由老大,再汇入弟弟妹妹的生活中。


3


“爱的按需分配”和“公平感”

有二胎的家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会问,“你们究竟最爱谁?”面对孩子这一灵魂发问,父母们往往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才能令孩子满意。曾经有机智的父母分享对策,他们反问孩子,“父母之中,你最爱谁?”有的孩子会回答“都爱”,那么父母顺势也就能回答孩子的发问。但是可惜年幼的孩子往往毫不犹疑选妈妈。是啊!两个都是宝贝,你们最爱谁呢?虽然对于父母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在孩子们之间,一碗水有时也不那么容易端平,我们总是希望大的能多少让着小的。甚至还有这样的话流行:“二宝软萌甜,大宝生冷倔。”多少反映出父母心中的天平已经倾斜了。还有的爸爸是“女儿控”,在大宝是男孩,二宝是女孩的情况下,常常毫不掩饰对二宝的偏爱。所以,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是否真的冷落了大宝。尤其是在大宝出现一系列反常的行为问题时,更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父母毫不掩饰的偏爱往往会给子女带来深刻的伤害,这种受伤的感觉会一直延续到他们成年,成为他们一生说不出来的隐痛。我的一位前同事,就曾经对我诉说过父母对弟弟从口头到行动的偏爱,给她带来的伤害,令她在成年后对父母爱恨交缠,深受折磨。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从来没有显示出更偏爱谁。这是我的一种珍藏内心深处的幸福感,为此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妥善地保护了我幼稚年代的自尊心。但是在我成年,乃至已经成家立业后,在一次家族的筵席上,我听到爸爸对亲戚们说,“我就是重男轻女!”那是他第一次公开表明,他对弟弟的偏爱。我也是在成年后,才逐步感觉出父母对弟弟的偏爱,但是我已经成年了,对此我毫不在意,我和他们一样深深爱着我的弟弟,我甚至能够理解他们内心那种重男轻女的观念是怎样来的,也从不想为此苛责他们。但是,我还是介意爸爸公开地那么说,那个瞬间我被刺痛了。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相对的,但公平的感觉对于年幼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公平的感觉更多来源于一种“爱的按需分配。”小时候,我和弟弟之间,分任何食物的时候,妈妈都是很公平的,花生分成两堆,有时我先挑,有时弟弟先挑,给我一种妈妈的爱很公平的感觉。有一件事,是在我长大以后,我的妈妈告诉我的。她说,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她希望能培养我一些做家务的能力。那时候就安排我洗碗。为了公平起见,我洗一次碗,弟弟也要洗一次。那时候弟弟还小,根本无法承担这个“重任”。但是,我还不懂事啊,只强调要“绝对公平”。每次,我一看到弟弟开始洗了,我就高兴地去玩了,然后妈妈看我走开了,就会帮弟弟洗了。这件事,我始终不知道,直到我成年以后,妈妈才告诉我。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爱的按需分配”的例子,我需要“公平感”,妈妈就给我。因此,我心里有满满的安全感。因为心中有了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我就更加地愿意爱护弟弟。

有的父母说,孩子们早期相处还是和睦的,老大也愿意帮助父母一起照顾弟弟或妹妹。但是随着二宝日渐长大,手足之间会变得没有开始那样和睦。前不久,有一位妈妈向我咨询。她说她有两个女儿,一个5岁半,一个2周岁,两个孩子相互争宠,只要抱一个,另一个孩子就吵着抱。妹妹小抱的多,姐姐会问,为啥总抱妹妹不抱她?姐姐还说,自己虽然当姐姐了,但还是个孩子。还会说自己不爱妹妹,对妹妹说话也总是凶凶的。然而,在妹妹更小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感觉不存在争宠的矛盾。为什么现在就变了?这位妈妈还说,后面可能是妹妹大点了,两个会吵闹,会抢东西玩了,就开始闹矛盾了。原来姐姐的玩具,姐姐会说,那是她的,不给妹妹玩。父母平时会跟她说,她是姐姐,不能那么重的抢妹妹东西和推妹妹。现在,妹妹喜欢跟着姐姐,姐姐有时候不喜欢她跟着。



面对这些问题,还是要用“爱的按需分配”来解决。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妹妹的长大,是否让姐姐失去了安全感。姐姐已经说了,“自己虽然当姐姐了,但还是个孩子。”父母必须认可这一点,老大毕竟才5岁半。首先我们要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已经这么清楚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表达理解,而不是无视。很明显,在这个例子中,妹妹的长大,已经令小姐姐感受到了威胁,觉得父母的爱在流失,自己需要靠很多“激进”的行为才能重新赢得父母的爱。那么,怎么办呢?

既然老大产生了嫉妒,父母当着老大的面,就要减少可能增强嫉妒的行为。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其他的互动方式,让姐姐感受到她也独得一份父母的爱,这份爱是如此独特,妹妹享受不到。可以设计一个妈妈和大宝的单独约会时间,例如去游乐场玩,同时告诉老大,妹妹太小了,还玩不了这些,所以只能把她留在家。爸爸或妈妈也可以专门带姐姐去吃冰淇凌,这份爱是单独给大宝的,妹妹享受不到。这也是一种“爱的按需分配”。而千万不要再说,她长大了,所以父母要多抱妹妹。而是要跟她说,每个人得到的父母的爱,都是独特的和丰富的。妹妹需要多抱,姐姐需要的可能是多陪她玩。如果姐姐也想要抱,那就公平处理,每人抱5分钟。当然在姐姐看不到的时候,需要抱妹妹的时候还是要抱的。

这种表面的“公平感”在年幼孩子的心里至关重要。是父母究竟爱谁更多一点的标志物。在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对我说,你看你的毛衣经常是用新毛线织的,弟弟的毛衣很多都是用你的旧毛衣拆下来的毛线织的。这些话也让小小的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多得了,因此对弟弟不甚公平,我应该要爱弟弟更多一些。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修炼自己的语言,会引起手足敌意的话尽量不要说,能引起手足相亲的话,要多多地说。父母的爱要“按需分配”,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父母的爱是滔滔江水、源源不绝,孩子们才能手足相亲。

再说一下抢玩具的事情。争抢往往来源于界限不明。家里无论有几个孩子,他们都是单独的个体。父母需要明确物品的归属权。哪些是姐姐的、哪些是妹妹的、哪些是父母买来供两个人一起玩的,界限分明,可以解决在玩具支配上的安全感问题。一个孩子动另一个孩子的东西,必须征求同意。孩子只有在乐意分享的时候才分享,父母只能鼓励分享,而绝不要强迫分享。孩子对自己的玩具等物品有了安全感,也会减少对弟弟妹妹的敌意。具体到前面说的那个例子,姐姐捍卫自己的玩具,同时也是对可能流失的父母之爱的一种保护性防御。



小的孩子往往会喜欢尾随大的孩子,父母可以告诉大宝,妹妹追随你,是喜欢你爱你的一种表现,觉得你可以带给妹妹很多乐趣。同时,父母也要在大宝反感二宝的追随时,即时带走二宝。这是对大宝的一种尊重。父母的爱和尊重给到位了,大宝才有爱和尊重可以给到二宝。再有,大宝说,不爱妹妹的时候,父母也要认真聆听。假如大宝说,妹妹很烦,老是抢姐姐的玩具。父母可以表示,就是呢,被抢走玩具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先认同她的感受,表示父母听到了。接下来,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启发孩子的同理心,看,你是家里的老大,有这么多玩具,妹妹跟你比起来,真的很可怜呢!就算你愿意借给她玩,也是玩你玩过的旧玩具啊!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先让老大感受到她自己得到的爱是非常丰厚的。

其次,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也不完全是不好的,孩子们总是要在冲突中渐渐学会合作,渐渐学会如何相处。父母需要判断什么时候不必插手,什么时候需要引导。

总而言之,面对孩子可能产生的“爱的焦虑”,父母的行为和语言,皆须表明,父母对老大的爱不会改变。老二出生后,需要父母分配一定的时间精力,但也要保证一段时间有一个与老大独处的优质亲子时间。同时要密切关注大宝的心理变化,让孩子知道,有任何不愉快都可以告诉父母。父母完全有权决定是否生二胎,但是,在二胎孕育之时和出生之后,都要充分考虑老大的感受,尊重老大的感情和巧妙地处理老大的情绪。爱,要按需分配。我相信,细心体贴的父母,一定有办法让两个孩子和睦相处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大学只提供在线学习是不够的



从博雅教育看留学的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