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理 | 疫情封控与复工复产:科学把握和应对供应链企业外迁的挑战
2022年4月11日苹果宣布开启“印度制造计划”,4月22日美国安森美Onsemi宣布上海疫情防控期间,将临时通过新加坡和菲律宾配送中心保障全球供应。受上海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因此,供应链外迁相关话题的关注和讨论日益引起各方重视。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已成为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重要因素,加上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流”政策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加剧了我国全球供应链企业的流失和外迁。
作者介绍
史占中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
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
团队成员:李浩然、成际鹏(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硕士生)
01
疫情封控:国外订单流失与国际供应链企业外迁
当前国内疫情扩散造成大量国际订单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外资企业流失和相关产业链外迁的步伐。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陆续在深圳、上海等地暴发,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这些地方先后按下“暂停键”。《证券时报》联合“价值在线”针对507家上市公司调查中,结果显示,当前部分上市企业正受到停工停产、订单萎缩、成本激增、物流不畅、产业链“断链”等问题的冲击。有13%的上市公司认为本公司和相关产业链有订单转移到海外,此外有一定比例采访对象担忧未来产能可能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区。
另外,鉴于中国是拥有齐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和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占据全球供应链的稳固地位,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小。比如:丰田、日产等车企尽管由于上海的供应链受到影响而被迫减产,但仍明确表示留在中国;2022年5月4日特斯拉宣布在上海扩建超级工厂,致力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枢纽”。
图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来源:搜狐网)
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成为影响全球供应链布局的重要因素,全球产业根据各地区供应情况自然选择当下最优的稳定全球供应的生产地区和配送中心,必然导致我国大量国际订单出现区域转移现象;但能长期决定供应链离岸生产格局仍主要受各地产业政策、经济形势、技术发展水平、行业市场特征、禀赋优势等因素影响。
2021年由于出色的疫情防控,我国率先恢复了经济增长并保障了全球产业链的基本稳定。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印度、越南等地区,制造业出口量急剧下滑,大量全球出口订单转移至我国。我国2021年出口总额达3.36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676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低迷的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
2022年上半年国外放开防疫政策,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越南一季度外贸表现亮眼,三月出口额340亿美元;而我国受疫情影响,深圳、上海等地开始陆续实施封控政策,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上半年仅深圳对外出口额下滑就达到240亿美元。同样,此次疫情对上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较深圳更为严重。
上海作为世界级金融、航运、科技中心,承载着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和枢纽功能,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疫情封控对上海国际供应链的冲击范围甚广,影响波及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表示“如果上海不能尽快复工复产,所有涉及上海产业链的科技/工业产业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是汽车行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此次疫情及静态管理防疫政策,对上海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流受阻影响订单交付。受疫情影响,物流减缓甚至一度停摆。那些事先做好预判、预备材料充足的企业,一方面在途订单受物流影响不能及时交付,另一方面已完成订单及产品库存不能及时通过物流疏导,造成库存堆积溢出,使得供应链受阻,被迫停产。而原材料储备不足的其他企业,因原材料供应受物流影响,直接导致企业产能下降。
2
生产和物流成本不断攀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疫情冲击严重,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和防疫成本均有所上升,其中物流成本攀升是公司疫情期间最突出的困难,比如短途两三百里的物流费用较疫情之前至少翻倍;而生产成本的上升主要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疫情期间企业的招工难用工贵;另外,公司在核酸检测、消杀、防疫物资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致使短期防疫成本增加。
3
企业订单续签难度加大。静态管理的防疫政策背景下,大量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较大。此外,订单签订难度上升,部分客户考虑疫情影响交付而将订单转向国外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的地区,如越南、印度等地区,以保障产品的全球供应。
02
欧美日等国家的“制造业回流”与供应链企业外迁
近年来部分国际供应链企业外迁,在很大程度上,欧美日国家积极推进“制造业回流”政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向其母国回流。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提供巨额补贴和其他政策激励鼓励高端制造行业的回流和本土发展。以半导体行业为例,《2022美国竞争法案》提出将拨款520亿美元创立芯片基金鼓励私营企业的半导体生产,欧盟“芯片法案”计划到2030年将投资超430亿欧元支持芯片行业的生产,印度的100亿美元激励计划和日本的财政激励纷纷向全球半导体公司抛去橄榄枝。
此外,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医疗物资短缺加剧了疫情扩散,发达国家加大对医疗物资制造企业回流的支持力度,比如日本拨付20亿美元预算补助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撤回日本,在补贴帮助下家用产品制造商IrisOhyama开始在Kakuda工厂生产口罩。
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也向全球或区域性低成本中心转移,苹果三大代工厂富士康、和硕科技、纬创集团纷纷在越南、印度投资建厂;2015年起三星逐渐关闭在中国的工厂转在越南进行设厂,2021年整体搬迁至越南,全面退出中国市场;2015年初松下和夏普宣布迁回日本;2016年,诺基亚与飞利浦公司先后关闭了位于上海金桥与深圳的公司;2021年12月底老牌家电巨头东芝全面撤出中国,产能将转至越南日本;2022年初美国半导体巨头镁光解散了上海研发中心约150人的部门,并帮助精英团队移民美国。
数据来源:CounterpointResearch
03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供应链企业“分流”
从中长期来看,东南亚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凸显,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东南亚、非洲、墨西哥等地区转移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因上海具有高端科技产业集群优势,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链仍是上海未来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引领。
数据来源:亿欧智库
部分供应链企业外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企业被中国市场淘汰而被迫外迁。随着中国消费电子领域企业的不断崛起,比如面板领域的京东方,家电领域的美的、格力,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vivo,夏普、索尼、三星等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市场份额也日益下降,叠加频频上涨的生产成本,2015年时夏普、索尼、三星公司被曝出存在巨额亏损,只能选择回流本土市场并将生产工厂迁移至劳动成本低廉的越南、印度等国家。
2
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相关供应链外迁。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和用地成本攀升,相对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失去了生产成本优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劳动密集型的供应链企业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转移。但完整的产业链、熟练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也日益强化了我国的产能优势、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不断吸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向我国转移。
04
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
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产业链外迁。美国近年来积极主导的“印太战略”、日本提出的“中国+1”战略,试图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去中国化”,一方面鼓励企业撤离中国,另一方面试图组建区域性联盟阻碍中国融入全球关键产业链,通过芯片四方联盟Chip4孤立中国,限制中国在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全球产业链中的参与度,欲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之外。
5月12日至13日,东盟-美国特别峰会在华盛顿进行,双方承诺在11月将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双边贸易总额来比较,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在2021年为3790亿美元,同期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为8782亿美元,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此前东盟10国全都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文件。此次,除了政治和军事“重返亚太”,美国还欲以更多的经贸框架来对东盟进行全面拉拢。短期看,虽然目前美国提出的1.5亿美元投资计划有一半集中在海事领域,但是不排除在未来,美国会加注更多的筹码,通过扶持东盟企业来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
图|东盟-美国特别峰会各国与会人合影
上海是国内重要的高端制造业中心,以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海洋设备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业是全球尤其是中美都重点发展和扶持的方向。目前东盟地区无法对中国产生明显的替代影响;但是韩日作为中国高附加值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在未来很可能会在半导体、绿色能源、新能源车等产业链上行过程中迎来韩日的激烈竞争。
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了两国的贸易壁垒,提高了参与中国离岸生产的外资企业的供应链风险,并造成贸易成本的增加,部分企业向海外转移以降低关税和地缘政治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05
复工复产: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外迁的挑战?
目前,上海疫情管控正在日渐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企业也在政府的防疫指导下逐渐恢复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分批次复工复产白名单组织企业重启生产活动,截至5月13日首批666家复工重点企业复工率已超95%,三批白名单3000多家企业复工率达70%,整体呈稳中向好态势。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局面,为更好地留住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企业,以应对供应链外迁,提供如下几点建议:
保障重点领域企业复工复产,
强化关键产业链的主导影响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球产业链建设的主要驱动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产业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集成电路、生物医疗、高端制造等高技术关键产业链。一方面,保障重点领域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全产业范围内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尽快恢复国际产品的供应,最小化减少因停工停产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强化关键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领域的控制力,把握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的主导权。同时加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技术经济合作,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粘性”。
全力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定向补贴减免税费减轻资金压力
上海的中小微企业数占企业总数比重高,中小微企业现金流相对有限,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对企业可谓是致命打击。此次疫情影响最严重首当其冲的是中小微企业,同样,中小微企业对产业链的恢复和稳定有非同小可的作用。第一,政府应积极出台普惠纾困政策,加大包括增值税、房租、水电费担保费、贷款利息在内的税费减免,减轻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压力;第二,金融机构针对不同企业实情采取“一企一策”,结合具体复工复产情况综合评估还贷能力,防止随意抽贷、断贷等情况;第三,积极搭建中小微企业求助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复工复产的难点和痛点,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保障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劳动者生活居住上的困难,对受疫情冲击大的低收入人群发放一定的补助缓解生活压力,稳定企业复工复产的中坚力量;第四,政府可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对重点防疫企业进行定向补贴防疫费用。
制定科学的疫情管控政策,
大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
制定科学有效的疫情管控政策,及时公布相关政策信息动态,可增强企业对于复工复产的信心。一方面,通过出台明确清晰的疫情管控政策,让企业预先做好更多的防疫准备措施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与周边省市加强联通和互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打通物流通道,通过更积极的方式保障物流的正常循环,疏导相关供应链,加快全产业链范围内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
加强对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支持,
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对产业链带来深刻影响,因此要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产业链的数字化渗透程度越高,通过生产性互联网平台有助于更好地抵御产业链风险,利用智能化手段快速恢复产业链稳定。另一方面,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变革,推动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升级,并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攀升。
培育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亚太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当前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不少企业为降低风险,开始简化供应链,亚太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越发凸显。中国作为RCEP核心成员国,在区域间的经济体量、贸易体量及对外投资都占据龙头地位,要充分发挥领导者优势,打造产业集群,巩固在区域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一方面扶植本土高端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充分依托本土龙头企业为核心主体,大力整合周边相关企业,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构强而有力的互补型价值网络,通过各方赋能使其成为全球产业网络的重心;另一方面,在充分吸收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企业参与国内产业集群建设的基础上,也要积极走出去,主动链接外部产业集群,重构高效分工、协作共赢的区域国际经济协作新局面,稳固亚太区域产业链闭环,共同建构亚太产业命运共同体,将使中国经济稳居亚太乃至全球产业链战略制高点。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化解“去中国化”和“脱钩”等潜在风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把握科技及产业变革机遇,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我国产业价值链。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给全球投资者以更多的安全感和交易便利,为增强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竞争力提供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双循环体系构建的发展契机,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振行业信心、释放市场活力,同时依托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进口,以更大开放程度去化解“去中国化”“脱钩”等潜在风险;第三方面,通过政策红利吸引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高精尖人才,减少因疫情造成的外籍专业人才的流失,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推荐阅读
② 研之有理 | 奥密克戎大流行后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