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之有理 | 奥密克戎大流行后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彭娟 安泰研值 2024-01-10


2021年起,中国就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来到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更是越来越多。只能在动态变化中因时因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奥密克戎疫情自今年3月在上海爆发,至6月1号复工复产,每一个身处上海的人都可能成为其人生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经历。尤其是对上海这座中国超大城市及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的影响,势必引起我们对未来的诸多思考。


事情已然发生,我们就没必要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更多的思考应该放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建设上海的明天。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新冠疫情事实上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敏感于产业链的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选择了更大程度的自主,开始人为的改变市场条件和经济规则,在全球化与经济安全之间选择后者,以应对未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那我们又该怎样选择呢?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有继续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才是抵御一切风险的强大武器。

作者介绍


彭娟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副教授

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会计与审计行业数字财务研究团队负责人



01

数字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宏观背景


从顶层设计来看,国家层面从未有过的重视,“数字经济”继2017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9年的“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的“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1年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被第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虎年伊始,1月12日国务院就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1月15日习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将数字经济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并具体规划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亿户,千兆宽带用户将达6000万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



从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来看,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集中爆发:从“大智移云物链”的飞速发展到2021年火爆的融合VA(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为一体的元宇宙,显然我们步入了一个数字赋能协同共生的时代,也是个行业价值链重构、核心竞争力重塑的时代,技术巨变、消费巨变、产业巨变和管理巨变迫使企业寻求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


2、数字经济是中美之争的制高点: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显著的新经济增长点,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互联网发明于美国,但在人口基数是美国四倍的中国得到了极致的应用,经过爆发式的发展,已形成用户多、流量大、场景多、数据多、训练多的特点并进入了正向循环,螺旋上升。虽然中国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落后于西方,而数字经济时代后发优势明显。


3、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历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和高质量驱动的阶段。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产能过剩严重、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凸显、技术引进受阻等诸多挑战。显然原有传统路径已经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亟需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数字化转型就是有效路径之一。


4、我国人口增长已经出现趋势性逆转,生产函数Y=F(A,K,D,L,T)中的硬约束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极限,此时必需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保证我们的整体经济增长目标,而数字经济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在很大程度可以明显提高效益,降低对重复性程序化等初级人力劳动的有效替代。


5、持续不断的全球新冠疫情,从客观上推进数字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加速进入下半场。如果说疫情这一重大社会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带来的可能正面效应,就是在事实上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因为疫情的发生,导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很多行业被大范围消灭了需求,而第三产业又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而数字经济将很多服务业的线下服务转为了线上服务,从而能够维持很多第三产业的企业生存。



02

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上海现阶段数字经济进入新的创新探索发展阶段,创新成为引领这一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上海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发展的重大战略,该战略更多聚焦于塑造城市整体核心竞争力,特别关注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提升,着力探索以整个城市为视角,打造城市级平台推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


上海已明确“十四五”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进一步提高,着力形成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框架体系。着力强化目标引领、制度供给、精准服务、统筹推进,聚焦经济、生活、治理重点领域高频急难问题,立足于全方位激发各类主题的转型活力和动力,提出包括全面激发经济数字化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生活数字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治理数字化管理效能数字化转型建设多元化参与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保障等5大方面。


同时,上海是我国大型国企集中的经济中心,是产业数字化的引领者,国企数字化转型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较多的阶段性成果。


根据新华三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0年上海市数字经济指数得分91.6分,达到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规模为2059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上海市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强劲,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随着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成立,此举聚焦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关键共性难题,形成系列创新安排,未来必将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易的中心。


但上海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也有其明显的短板,就是上海的数字产业化发展在全国众多城市中并不占优,上海并不是一个对科技类中小微创业企业友好的城市。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更多还是依赖于大型央企、国企、外企的存在,与兄弟省市相比,原创性和发展后劲稍许不足。



03

上海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首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投入角度来看,成本还是太高,这也就导致数字经济发展好的区域是东部及沿海地区,数字技术渗透率高的是“有钱”的央企,国企,以及“富裕”的金融、互联网行业。


其次,即使是“不差钱”的区域和行业,要最大化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效用,也面临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法律规范等难题;


最后,数字基础设施要全面建成,并发挥出效用,最核心的关键还是缺乏大量的数字技术人才。


以机械加工为例来简要说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事实,传统制造技术是以金属切削的方式“做减法”,造成原材料大量浪费。而在数字化方面已有积累的机械加工企业发展数字制造,采用以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为核心的3D打印技术,则是通过“做加法”的方式进行堆栈制造,可大幅度节省工时以及原材料,效率亦显著提升。从全球范围看,数字制造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为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的集成与融合,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基本工具。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生态圈端到端运营能力不足是目前金融业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中最为普遍的挑战。部分金融机构现有系统的数据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存在不足,现有数据基础设施难以应付互联网平台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经过十数年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在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上仍有待提高。


数字技术改变了金融服务触达终端用户的范围、成本和效率引领金融行业整体走向高度智能化发展,这一事实决定了在此形势下需要顺势革新监管执法与合规风控理念,推动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过渡到更注重安全关口前移和全流程风险动态治理的“安全设计”逻辑,强调通过各类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及运营全生命周期,以此满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需求并实现各项金融监管要求在业务操作层面的全面内嵌,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业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并赢得全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未来金融行业将呈现“五化”趋势:入口场景化运营数字化风控智能化人才跨界化服务普惠化


正在启动的“东数西算”,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截至2020年底,北京、上杭、广深及周边地区IDC资源占比分别为23.3%、16.4%、13.7%,而中西部地区IDC市场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占全国总量不足三成。由于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西部地区资源充裕,价格低廉,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因此,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按规划到“十四五”末,东部数据中心总量占比由60%下降至50%左右,西部数据中心占比由10%上升至25%左右。


“东数西算”的实现是一个全国性的系统工程,由于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要真正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资金方面的挑战,建设数据中心需要拓宽建设资金来源。

2)数据中心使用频率,部分数据中心所处区域较偏,距离算力需求区域距离较远,可能会出现资源调用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3)通信网络建设也是一大挑战,数据中心输送算力,要打破距离限制,所以,网络响应要进一步提高。

4)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从建设,到运营运维、管理的技术难点较大。在大业务生态方面,怎么把大平台用起来是关键。

5)西部地区拥有资源和能耗的优势,但能不能吸引人才,软环境也要打造。


就大规模构建数字基础方面面临的挑战来说,最困难的还是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短板突出,源头创新少,与领先国家差距有被拉大的风险。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底层操作系统、传感器、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基础核心软硬件长期面临国外垄断,受制于人的风险不断加剧;人工智能、类脑计算、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突破水平也不占优势。本土自主技术标准缺乏大规模市场应用,中高端需求难以有效满足。长期依赖,对数字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缺乏稳定支持,导致技术进步更新慢甚至断档。研发投入上“重硬轻软”的局面也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基础软件原始创新不足,技术差距拉大。


如果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就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将“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有机结合实施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能力的再造和跃升。推动前沿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布局,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自主专利池,利用好区域试点示范政策,加快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积极培育一批“非对称优势”未来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避免形成新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要更多采取符合国际惯例、依靠市场化方式的支持政策激励更多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集聚、需求凝练、创新孵化和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04

上海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潜在机会


“十三五”期间从线上购物、长视频、短视频、直播,APP打车、外卖APP、旅游服务APP。。。似乎把消费市场能够做的业务全都做了,那“十四五”将靠什么来增长?此时就需要挖掘新的增量,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按照已有研究的预测,到2025年互联网数字经济两部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总和将超过GDP的50%。到那时候数字经济将是增量的主要贡献和存量的半壁江山,它在中国经济中将会占到至关重要的位置。



数字消费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主要还是因为5G技术带来的高通量、低延时的万物互联。原来的互联网在空间中主要是传递信息、语音,它和行为动作相关的内容在4G时代非常困难。而5G技术会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出现百亿级、千亿级的新突破,由此我们可以预计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数字传媒以及智能家居等等都会有比较快的发展。上海在这几个方面都是具有较强优势,能够有所作为的。


在数字教学方面,传统的远程教学和真实课堂有差距。在现实教学当中,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多点交流、随时举手发言,特别是工科、医科和职业教育有很多实训、实验和动作要求、行为要求,在传统的远程教育当中这些都无法实现。有了5G以后,我们可以在空间中多点互动,可以做实验,可以用AR直接做操作,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不同类型教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5G的线上教学质量水平可以提高很多,比4G线上教学更真实、更实用、更覆盖广泛的教学内容


在数字医疗方面,让在线诊断和治疗变为现实。现在的数字医疗就是远程诊断,低等级医院的医生拿着病人的病情检查报告联线到更高等级的医院,其实就做两件事:第一,鉴别诊断;第二,治疗建议。但是医生很大程度是需要实际操作的本领,你能查得出来我查不出来,你能做得了手术我做不了手术,这种远程操作性的互联网空间行为在以前是做不到的。现在借助5G技术,使远程医疗检查变得可能。特别是在智能机械高精尖手术机械的发明和非常好的网络空间支持下,远程的治疗和手术变得可行


我们的医疗体系改革一直有一个两难选择,对低等级医院的医生加强培训,让他们能做复杂手术当然最好,但是手术毕竟是一个技术活。有时候乡镇医院医生可以做四级五级手术,但只在进修时做过几例,医生和病患心里都不踏实。但是如果让患者都来高等级医院看病,虽然有医保可以报销,但是一个病人需要三四个家人陪着来回,家庭开销负担是很重的。我们希望有这样一套体系,有非常好的专科医生集中在一些医院医生通过远程系统能够给全国甚至全球的病人看病。这对于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都很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在经历奥密克戎肆虐的上海当下,确实是值得花大力气探索并力求实现的有效途径。


数字投资和生产快速推进

现在中国的5G基站数量占全球的90%以上,5G终端连接用户占全球比重的80%以上。把更多的基站建起来,我们才会有新的数字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数字化生产代表的是多种类型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不同,就是它是一个行业性网络,一个行业一个类型,一个企业一种类型。建一个网连接几亿人、百万供应商的平台数字消费,在这个行业里面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判断,“十四五”期间产业互联网处在起步后的加速阶段,能够像数字消费这样放出量来还是逐渐加速的过程。现在我们有十三、十四类的产业互联网,用得最多最常用的有制造业设备管理网络、生产者服务网络、企业内部管理的ERP网络、产业链全链网络、全产业生态网络等。


数字技术是典型的通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刻影响,成为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活动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工厂、物流、运营管理等价值链体系,也包括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营销、客户服务、产品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还包括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构成的商业生态。因此,制造业数字化涉及企业内部生产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商业生态等全方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有力激发产业链潜能。


当前,机器人、机床等数字化生产设备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和生产环节得到应用。通过“机器换人”显著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应对人工成本上涨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突破,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成分、规格和性能检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在替代人工、减少工资支出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着仿真软件、数字孪生、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在数字化虚拟环境中对产品进行原型设计、使用仿真、性能测试、优化改进,能够加速产品开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系统更加精准和稳定,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并通过分析生产线各个环节、各个设备运行中生成的海量数据,优化生产线的工艺参数,提高良品率,减少损耗;基于对生产过程、供应链和产品运行、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智能化生产系统能够自动提供定制化增值服务,在满足用户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同时,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具有科技创新密集、产业关联性高、抗冲击能力强等特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不断成熟、扩散和渗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两种网络。消费互联网把消费者放在上面就行了,主要是往上面输送信息,比如点什么餐,要几点送达,传递的都是最基本的信息量。它的架构清晰、核心技术非常成熟,应用门槛很低,发展模式可复制。只要你有能力在最初阶段把消费者聚上来,那个模式是非常清楚的,复制一个网站广泛连接到人,就可以形成新的消费模式。而产业互联网以物为主,人机物协同,把无人配送车和设备、供应端等等很多东西连起来,它的应用目的复杂度非常高,一个企业一个样,复制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这两类企业原来的流程和产品品质是一样的,复制才是有可能的。产业互联网应用很专业化,对这个产业不了解根本无从下手。它的人机物连接会形成新的产业组织,会导致新的产业组织类型的出现。


产业互联网会广泛深度连接形成产业新生态。在数字时代以前,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两个行业边界非常清楚,但是到了数字时代就没有办法切分了。它就是制造、服务的全链分工体系,只有把所有过程连接到平台上,这个平台才有可能做一个智能性的多点反馈和连接,最后就是一个全链深度连接成的新产业生态


大数据技术,基本上就是全球开源的技术。开源技术就是数字科技开放、技术开放的一个新形态,是全球的设计者可以分布式的接力共享共创共用的技术体系。在大数据时代开源技术已经是主流了。现在世界发展变化得非常快,哪怕你做得技术再精尖,不开源,不能广泛应用和获得海量数据,市场效果直接就会被打折扣。


上海必须抓住AI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更上一层楼,同时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3D打印智慧医疗等领域培育出一批能够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优势企业,争取进入世界数字经济领域的第一梯队。



05

未来建议


目前,世界性经济衰退下单边主义思潮涌现,使中国经济的产业链安全和稳定性受到了较大冲击。在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中,中国急需解决软硬件领域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来保障数字经济的安全可控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内实现自主可控。


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应用技术方面在全球堪称优秀,而未来即将考验如何把这种技术和能力嫁接于实体经济,助力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数字化转型或许不止是企业一个必选题,可能更是一个成长与成功的生存题,各行各业的实践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数字化转型”前沿场景!


数字化转型,理论上又意味着什么?是企业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变革?是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构建的新思路?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挑战?在理论上和历次重大技术涌现改变企业经营环境一样吗?有无实质性差别?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去投身于该领域的深入探究中,从底层理论逻辑上去审视与辨析。


数字经济也是速度经济,每天都可能接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信息,而原有的理论框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其适用范围可说是大幅缩水,而数字经济更需要的是融合跨界思维,了解技术逻辑,掌握管理知识,才可能胜任未来发展。



我们研究团队在交大行业研究院的领导和推动下,本着“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产学研交融理念,连续多年浸泡在各大企业调研,梳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手资料,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标准指标。在高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做了较大的改革,开始跨专业培养数字化跨融人才,“金融科技师”、“架构设计师”、“财务工程师”等都是我们未来要培养的“技术+专业”人才。


同时,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大胆提拔具备数字技能的80后、甚至90后年轻人,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此外,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团队及其员工的数字化转型实务培训,培养数字经济战略思维掌握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场景提升数字领导力和实践能力


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使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深度重构,上海必须充分利用好自身工业基础雄厚,大量的海内外人才汇集,充分发挥国家给予的政策优势,人才优势,产业链优势,力争占领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安全,隐私,绿色,是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安全保障,数字应用的展开便无从谈起;没有隐私保护,无法保护数字时代的个人权力;绿色低碳更与数字经济息息相关,让人们更充分利用有限的能源,去推动世界往好的一面转变。


我们期待复工复产后的上海在这一轮数字经济中再次腾飞!


▲ 写于上海六一复工复产



推荐阅读

研之有理 |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② 研之有理 | 疫情之下新消费品行业如何突围?

③ 研之有理 | 疫情重击下的上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