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君:乡村的方向与振兴之路——自古乡村有农道 | 博闻集

博鳌君 博鳌文创院 2022-07-08


博闻集,基于一年一度文创盛会暨博鳌文创周嘉宾演讲,梳理总结其核心观点与认知,为行业同仁提供更多参考,帮助更多机构实现发展升级。关注“博闻集”栏目,我们将定期分享名人观点、行业经验给你。


本期嘉宾: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副会长,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孙君


孙君在2020博鳌文创周城乡融合主题论坛演讲视频回顾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乡村的方向和振兴之路。谈城乡融合,我觉得方向和路径特别重要。城乡融合这个话题不是今天才有的,应该说从秦汉就开始了,甚至再早一点,就已经开始了一二三产融合。我大概做了二十年乡村建设,有成功的,也有很多失败的,也有在讨论的。我们在这条路上风雨兼程走了这么多年,所以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

帮忙不添乱


乡村振兴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要帮忙不添乱。帮忙不添乱就是:我到你家给你帮忙,你需要我,我就帮忙,不需要,我就走。然而我们现在是帮了忙,却又添了乱,帮着帮着把农民挤走了,帮着帮着村里就没人了,帮着帮着地就荒了,帮着帮着农民种了几千年的菜,最后成了“三无”产品,帮着帮着农村开始搞垃圾分类……这些都是我们过度干预乡村的后果,所以叫帮忙又添乱。

大国小农,乡村自治


乡村振兴到底怎么做?一定要知道,乡村其实是有属性的。什么叫属性?比如说,女人和男人都是有属性的:男人保家卫国、养家糊口,要像男子汉;女人要温柔、会生孩子、照顾家里。男女不能混为一谈,如果非要把女人搞成女汉子,非要把男人搞成奶油小生,那就错了。要搞新农民建设、承包到户、脱贫攻坚等等,就一定要记住,乡村的属性是大国小农、乡村自治。

 
去了这两个属性,乡村就不再是乡村。为什么?中国人太多了、地太少了。在法国,5个人250公顷,人少地多,所以发展的是大规模、工业化的农业。在中国,基本上农民生产的农作物的86.3%都是用来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的,剩下的,三、四个农民才能养一个城市人。乡村治理是从郡县制开始的,农村太多了、太远了,怎么治理才好?皇帝对当官的说:退休回乡之后,还要干三件事。第一,要尽孝道;第二,回乡办小学,小学要小,三五个、七八个人;第三,做乡贤,继续帮助国家治理乡村。这是乡村的属性,乡村振兴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几千年来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到今天依然如此。

方向不是方法,方法不是初心


乡村振兴当中,还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方向不是方法,方法不是初心。没有初心,方法一定失去方向。我们现在把方法当做方向在做,把方法当做初心在做,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方向和方法是两个概念,在今天,我们过度将市场、技术、科技代替方向,所以乡村振兴做了这么多年依然不尽人意,什么原因?我们把方向和方法混淆了。
 
 
乡村振兴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要高估了乡镇干部,也不要低看了中国农民。知识要平民化、语言要群众化、技术要简单化。乡村建设要和农民互动,你讲的可持续发展,农民不知道什么意思,你讲的有机农业,农民根本就搞不清楚,你讲循环经济,农民更是根本搞不了,这些东西离乡村太遥远,农民听都听不懂,又怎会知道方法和方向?
 

乡贤兴村与精英治农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直把三农当做问题来看。为什么农民喜欢毛主席?因为毛主席讲的话他们听得懂。农民不认字,毛主席就给他扫盲,就搞农业八字宪法,到最后农民个个都能干。他讲的话农民听得懂、农民会做,他从来没把农民当做问题,他讲人民万岁。而我们现在的乡村振兴一直把农民当做问题来看,觉得他们落后、愚昧、无知。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是农民创造的,中国历史是农民创造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找正确的方向是不可能的,在错误的道路上找正确的选择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城乡融合不了,因为方向错了。
 
 

集体经济下的乡村发展


很有意思的是,乡村振兴搞了十五年,2020年中国百强村,96%都是集体经济。我走了很多村庄,它们其实没有严重的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做了这么多年,凡是搞过包产到户和后来的小农经济的,都没有进入百强村,也就是说,如今中国的百强村都是从更久远的时代留下来的。你可能突然间觉得很荒唐,这也是方向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我最近到大寨、南街村等,走访了很多村庄,我很吃惊,甚至觉得他们就是共产主义。它们没有经过我们几十年来的折腾,却已经发展得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在周家庄,小病十块钱看完,大病一百块钱看完。我们花了这么多钱、折腾了这么长时间,人力、物力都投下去了,却南辕北辙,我们折腾了半天还不如不折腾。

我到袁家村时,正好赶上一个老人去世,到处都是花圈、横幅,我说这可是景区,而村民却说,这是村庄,这是我们的村,你们来不来跟这没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状态。我听了之后很感动,好像在乡村才能真正体验到死者为大的感觉,这就是传统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乡村,一个活着的、像乡村的乡村。乡村就是乡村,我们不能把农村全搞成公司,不能把农民全搞成暴发户的思想,不能这么做。现在我们做的村庄都很平静,就是过日子、安居乐业,所以我们项目成功率也非常高。

要想把乡村做好,就必须接受这样的概念:不准拆、不准挖、不准填、不准搬、不准搞专家评审。只要专家一来评审就一定会出问题,因为专家的规划设计运用的是城市系统,城市系统又是西方的,所以把这套东西拿到农村去,就是错上加错。我们要做的是能让农民留下来的村庄,要让农民能留下来安居乐业。所有的乡村建设项目,必须心中有农民。一定要记住,城乡融合当中城和乡之间的关系,现在都弄反了,都是乡村傍城市大款的思维模式。一定要扬长避短,扬农民的长,避农民的短,这才是我们的方向。
 

农民主体,集体经济



第一,乡村治理。乡村治理靠什么?靠乡贤和祠堂。祠堂解决的是乡村自治和招商引资,村委会召集农民开会,没人来,但是祠堂一召集全来了。我们在福建、江苏和一些沿海地区发现一个规律,发展比较好、日子过得比较好的乡村,都保护了宗祠和祠堂,为什么?因为宗祠能把乡贤引回来。十九大提出乡村治理要自治、法治、德治,就是因为乡村不是城市,熟人社会产生道德,陌生社会产生法治,这没有对错之分,是两个不同的形态。

第二,村规民约。乡村治理当中,自治在前面,法治在后面,所以乡村的治理应该由两个体系完成:家庭和宗祠,家庭解决民约的问题,村规在宗祠中解决,合在一起就叫村规民约。

第三,土壤和生态。如今的乡村振兴,很少去关注土壤、有机植被、生态、资源循环、种田……但是在农村不做土壤、不做生态平衡,那还做什么农村?我们在任何地方做乡村建设,首先就是要把土壤改良、把资源平衡,这是乡村根本的根本。

第四,循环经济与没有污染。乡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是循环经济、没有污染,也就是我们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机农业等等,自古以来中国农村就是这样的。

第五,即孝道和安居乐业。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顺序



乡村振兴有一个顺序:乡贤是主流,占70%,剩下的善农者、民俗者、政府派和乡建者占30%到40%。现在是乡建和政府占主流,这样顺序就反了,反了就不可能振兴。
 

乡村振兴的三种方法


第一,大规划小切入,也就是系统性的全域振兴。系统的项目是最有复制能力的,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模式的,有可能会解决我们需要的产业、品牌等等。
 
 
第二,由小到大,小规划大切入。一个项目投资与运营500万,3个月建造时间,1000平米建筑面积,先让政府和农民感受到信心。
 
 
第三,政府任务。这种项目最多,占70%,救火如救场,从做的开始就要做好。但是它也可能出现不易持续、品质不高的问题。
 
 

农道方案与城乡统筹


 
乡村振兴基本上有三种系统:硬件、软件、运营。我们现在基本上做的都是硬件。现在的很多项目基本上是一个很漂亮的傻姑娘,没思想、没文化、没内涵,因为它们都缺少了两个体系,即软件和运营。为了建好乡村,我们现在有43个团队,目的就是解决乡建项目存在的内在问题——硬件、软件、运营、金融等等。只有系统性地做项目,才能叫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的五种模式


 
传统农业与原种保护,小农经济与家庭农场,设施农业与规模经济,转基因与微生物农业实验,田园综合体与观光农业。这五种模式都是并行的,没有对错之分,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
 

农民,教授中的教授


出国在外的时候,跟外国的专家谈了很多,他们一直跟我说,中国的农民是教授中的教授,怎么中国人老是说农业有问题?

中国农民技术好、懂生态、知伦理;中国农村有地、有人、有祠、有爱;中国农业投资少、风险小、回报稳定。
 

农之道


最后,城乡融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生农,二生城,三生中国。无论做民宿还是做康养等等,不把农做好,所有都不成立。
 
 
无论东西方都想要解决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农民是有哲学思想的,家谱解决我是谁,宗谱解决我从哪里来,祠堂解决我到哪里去,这就是中国。谢谢大家!

-END-



点击阅读,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