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小胜:科技赋能敦煌文化、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 博闻集

博鳌君 博鳌文创院 2022-07-08

博闻集,基于一年一度文创盛会暨博鳌文创周嘉宾演讲,梳理总结其核心观点与认知,为行业同仁提供更多参考,帮助更多机构实现发展升级。关注“博闻集”栏目,我们将定期分享名人观点、行业经验给你。

本期嘉宾:敦煌研究院甘肃恒真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小胜

 丁小胜在2020博鳌文创周博物馆文化创意主题论坛演讲视频回顾

大家好,很荣幸也很开心能够跟大家分享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数字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主要从事文物数字化工作,包括一些数字化展览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有丝绸之路的由来数字敦煌敦煌研究院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三个方面。




丝绸之路




莫高窟第323窟的唐代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首先,从敦煌石窟中的一幅壁画讲起,这是莫高窟第323窟的唐代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这个画面在壁画题记中的内容和实际的历史是不相符的,壁画题记中主要描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打探两身“金人”的名号,而这两身“金人”正是佛的造像。

但历史上,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彻底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诸国的一条陆路通道,史称“凿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举不胜数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印记,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佐证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我有幸参加了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科研团队一起从洛阳走到新疆,完整地走过丝绸之路中国段考察拍摄这些历史遗存。

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有古遗址、石窟寺、古建筑和古墓葬等。把敦煌放眼于丝绸之路大通道的文化背景下探讨,更能深刻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敦煌石窟保存了公元4至14世纪的洞窟492个,是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是探寻传统文化的丰硕宝库。

欢迎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实地看看,也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欣赏敦煌石窟中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虚拟漫游,通过屏幕去浏览敦煌文化的信息。




数字敦煌




敦煌石窟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范畴,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要看敦煌石窟,除了亲临敦煌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画家临摹的作品,带出去做展览。而现在,数字科技手段改变了这样的现状

敦煌石窟中有各种形制的建筑,不同建筑形制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大量的彩塑,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还有连续传承了一千余年保存下来的4.5万平方米的壁画,可以说是保存相对完整的中华文化图像基因库。

 

但是这些墙壁上的珍贵文物,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逐步衰退。自然的因素,有洪水、风沙、雨雪的威胁;也有人为因素,游客数量的增加对石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因此,致使各种各样的病害出现,一百多年前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拍摄了大量图片,一百年后我们再去看这些壁画消失的速度是令人吃惊的。这仅仅是一百年的时间,很多壁画已经斑驳不堪。
 
所以三十多年前,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就提出一个构想,能不能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保留这些文物的信息,给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景。我们从三十年前开始组建团队开展这些工作,没有间断的坚持到现在。

很庆幸已经完成了敦煌石窟中200多个石窟的主要数字化数据采集工作,我们在信息档案方面的发展历程,最早开始于黑白胶片,然后到了彩色胶片的记录。上世纪九十年代,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共同开展敦煌数字化项目合作,逐步组建专业的数字化团队,现在已有近百人的专业人员从事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工作。
 



数字化标准规范




围绕文物数字化工作,针对核心技术展开系列研究,包括平面的壁画数据采集、三维重建、数据处理和成果应用等,形成了一个规范体系和行业标准规范。也申请了一些专利,完成了七十多个洞窟著作权的登记。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

数字化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敦煌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一个海量的文物数字化数据库,这些数据资源是多种形式的:有石窟的高清壁画二维图像,三维重建数据,大遗址三维重建数据、还有虚拟漫游和多媒体节目等。
 

数字化成果资源在保存了文物信息的同时,也强有力地支撑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工作:比如石窟保护;比如考古测绘,美术临摹,数字化的技术改变了传统测绘和临摹的一些方式;还有展览展陈,2016年在互联网平台推出了“数字敦煌”,把敦煌石窟中最经典的三十个洞窟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公众开放。已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有一千万的点击量,已经成为人们去了解敦煌文化、欣赏敦煌艺术不可或缺的平台。


线下展览同样借助数字化的特性,走出敦煌,走到了国内外,走到了世界各地,举办了很多场展览,展览方式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展览品牌。2019年春节,与河北博物院举办的“敦煌不再遥远 —— 走进河北展”,创下了河北博物院展览人数最多的纪录。2020年春节,在中华世纪坛也举办了展览,不仅运用了原大复制洞窟,还采用了多媒体的数字手段,阐释解读了敦煌艺术。
 
五台山地图壁画

这是一个13.6米长的五台山地图,通过数字化的呈现之后不仅可以做到1:1或者1:2的复制,而且还能把平面壁画进行立体解析,用立体的方式呈现出三维效果。
 
 莫高窟彩塑多媒体影像

这是莫高窟唐代最经典的一组原作彩塑,因为文物保护、旅游开放等客观原因,观众到了实地也不一定能够目睹这组彩塑,彩塑紧紧贴靠在墙壁上,是不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属性局限了它的展示方式。

但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就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呈现。因为它紧贴墙壁,互相遮挡,所以数据的采集和加工难度很大,并且我们要确保所有的工作对文物是非接触式的,没有风险的,我们要获取这样的信息,对技术含量和专业经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像这样的研究工作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一直在持续进行,并且做了很多的努力。
 
 
这是莫高窟一尊大型的睡佛,长15.8米,左边是原始洞窟,右边是用三维重建后打印复制出来的。
 
敦煌壁画大部分绘制较为密集,有限的空间内呈现了很多的内容,我们在观赏和辨识程过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动漫、动态化分解等形式上做了很多的一些尝试,来阐释和解读壁画内容。




基于数字化成果的文化产业介绍




 
在文化产业方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技术成果转化,不管是从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监测,还是从数字化方面,敦煌研究院都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这个技术成果不仅仅运用于敦煌石窟,同时也支撑了全国很多的石窟寺、古遗址的文物保护项目。这些年来通过院属企业把这种技术成果通过转换的方式对外推广服务,保护方面承担了全国多项工程项目,其中就有十四项文物数字化技术服务项目。
 

 云游敦煌小程序

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与华为、腾讯等多家科技企业合作,其中与华为合作完成了敦煌实景实时融合游览系统,该技术采用华为河图平台将数字敦煌的成果与真实的莫高窟实景实时融合在一起,既实现了景区的实景导览,又创新了洞窟的数字体验方式。

受疫情影响,跟腾讯合作开发了云游敦煌平台,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推介和展示敦煌文化。基于5G技术,在国际博物馆日对敦煌研究院所辖一院六地石窟的实时直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微信、微博还有官网平台上推出的敦煌艺术数字媒体创意产品也受到了公众的欢迎。
 
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去过敦煌的人可能都知道,参观莫高窟之前需要观看两部电影,一部《千年莫高》是介绍丝绸之路与敦煌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另一部《梦幻佛宫》是莫高窟经典洞窟虚拟漫游的球幕电影。

通过一系列新的开放管理模式,在石窟承载量的范围内不仅合理管理了游客的同时还有效缓解了洞窟的开放压力。针对游客对旅游文化体验深度不同的需求,敦煌研究院还开发了“敦煌文化研学”系列产品,对敦煌文化进行深度解读,成为当下倍受欢迎的项目。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首先对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进行了运营模式的探索,来支撑文创产品的开发或者产业运营。另外,现在正在探索和构建IP授权的管理体系,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涉及品牌管理、版权授权、知识产权保护、艺术元素萃取与加工等多个环节和领域,目前正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昨天和故宫博物院各位专家探讨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艺术元素适合文化产业开发的需要。

 九色鹿壁画

比如九色鹿的画面在敦煌壁画里面,大家的认知度和辨识度很高,会被各种领域、场合使用,但有很多同样精彩的内容并不为大众熟知,需要筛选梳理,开发推广,形成新的文化创意开发元素,逐步被大众接受,形成更丰富的文化艺术元素数据库。

选定一个画面后,首先要对它进行修复,把它变成一种并不是那么斑驳或者说是能够被设计师所直接应用的图像,然后对它进行元素的萃取、提取,最后把它演变成不同形态的可供商业开发的信息资源,比如线图、插画等等。
 

 
文明的对话,近两年,敦煌研究院启动了一个项目,让莫高窟与吴哥窟两大文明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进行对话,经过两年的摄制,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两种文明对话碰撞产生的回响是非常强大的,将来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很多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现在已编辑出版画册。

黄道十二宫壁画之一

学术著作是呈现敦煌文化内容非常重要的部分。敦煌壁画中人们最熟悉的是飞天、九色鹿等,但敦煌壁画里有很多丰富内容有待发掘,比如敦煌壁画里就有完整的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的形象,十分逼真。我们分析后认为这个元素是当下年轻人所喜欢或者说有需求的一种艺术元素,通过文化创意的思路去开发了一系列产品,通过产品的推介,让更多人了解到原来敦煌壁画中还有这样一些内容。

这是一个反推的想法,不仅仅我们要发掘敦煌文化本体的一些艺术元素,还可以通过很多艺术家的再造,通过他们创作的文化元素再去开发产品,这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目前,已结合平山郁夫先生画作开发出一系列丝绸之路文化主题产品。




拓展周边品牌




当下,文创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博物馆自行开发产品为主体的模式,提升到“大文创”的概念,发展文化产业与博物馆所在地的文化生态发展密不可分,比如,来敦煌旅游的人,晚上都会去夜市,敦煌的夜市很有特色,形成了融入敦煌文化不同主题的小的集市。比如特产,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品牌,对它进行包装之后可以做伴手礼。


还有演艺演出,敦煌现有的演艺品牌除了经典剧目《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外,还有新开发的《又见敦煌》等,更有和音乐家谭盾合作全球巡演的音乐会《慈悲颂》等等,形成了以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和艺术融合为特证的文化形态和产业链条。

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现管理六个石窟,其中有三个世界文化遗产,三个国宝级石窟,通过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相结合的方式,在体制上形成了一种较好的互补。用科研来支撑产业发展,用产业的收益来反哺科研工作

未来,敦煌研究院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让世界走进敦煌,让敦煌走向世界。最后“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来结束今天的分享。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于演讲者
文章较原演讲有删减补充
经演讲者审核发布

-END-



点击阅读,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