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莲娜:建筑的目的不是建筑 | 博闻集
对于现在的建筑设计师而言,并不缺乏奇观,但这些东西又有多少触及到本质?很多时候人们会过度沉浸于形式,但是建筑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建筑的目的恐怕并不是建筑物本身,我们不妨试试“遍在”而“宽展”地去观察和发现世界。
本文为多相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贾莲娜老师在2020博鳌文创周“建筑师的使命:广义设计”主题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有删减和调整。2021年海南国际文创周正在预热中。
点击查看回顾视频
01 真实高于一切,宁可认真地平庸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建筑的,完全是广义设计里的狭义设计。从2010年开始讲起吧,此前我是一个更“狭义”的建筑师,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2010年,开始反思,开始放下很多所谓的精英视角,开始学着去忘掉之前学到的东西,才缓慢地触碰到真实的生活和生命状态。
石岛山居
山东威海 2013-2016
首先分享一个项目,宋庄艺术空间是我们“第一次敲生活的门”,这是在北京宋庄大约三亩地的一个小社区,应甲方的要求,我们把它设计成了一个小小的共同社区:基座是辅助空间,二层是公共空间,三层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但第一次沟通后甲方提出要大房子的同时还需要一个大院子,大到可以在里面散步才行,当时的设计就在这种特别激烈的冲突中展开。因此最后的设计策略变成把整个楼层抬起来,不去争夺一层,在二层创造一个新的首层,以这样错落的方式将功能体在院子内散布开来,让这些低矮的连接体像小山包一样把户外空间串接起来。
中心庭院透视图
宋庄项目之后我面临非常大的困境,感觉我一直忽略的生活本身才是那个活水,才开始逐渐远离我所不明就里就接受的形式洁癖。于是我把研究生阶段走过的一些村子,重新再去走一遍,去寻找和确认我真正喜欢的状态是什么。当我看见我们的祖先造的村落、寺庙还有一些书院的时候,感受到了他们曾对此寄予的深厚的期望。这些榜样开始真正成为我的教育,让我能够从骨子里坚信这些“本源的建筑”是我这一生的营养源泉。而同时,在那些村子里、寺庙里,房子其实并不是由所谓的建筑师完成的,这曾经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产生非常大的怀疑。
宋庄M空间
北京 2010-2020
于是我在怀疑中深入扎到生活里,忘记自己的建筑师身份,忘记我之前认为理所当然建筑的目的,并且渐渐了解到,正如我的题目所说的那样——建筑目的不是建筑。
02 建筑是生活的背景
2012年,我意识到建筑只是生活的背景,人在其中体会生活而不是到处观察建筑的细节。
把自己放下,从普通事物开始,承认自己对于很多东西的不懂。2013年我们遇到了一家山东企业,直到现在我们也都还有各种项目在合作。当时他们希望在威海做一个小酒店,作为他们企业的一个精神家园。那是我们第一次在山里盖房子,并不知道怎么在一片完全原生的土地上和自然对话,但做着做着,便深深迷上了这种缓慢且需要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这是我那时候的笔记本上写的话:看来我这一生就是想要做这一种比较朴素的,好像不管人类怎么发展,永远存在在那儿,不会发生太大改变的建筑。
当时我们去看场地,觉得在山东这样的风景也没有啥特别的。甲方有些人的意见就是觉得风景普通,随便建一个四层楼的房子就行。之后我们一次次去相地,慢慢地让自己的判断力得到发展。
这是第一个打动我的场景——黄昏,那瞬间我突然感觉到山里的清晨和黄昏有着非常大的魅力。好像一切都是从这一个视角开始,这是关键性视角。
我们在大山之下做了随着地形起伏的房子,设计了非常平缓的坡屋顶,用它来承托山景,当缓缓的坡屋顶被打亮之后,它成为大山非常好的基座。一个真正好的建筑,应该要能够和环境相得益彰,可以让普通风景迸发出更多的魅力,而建筑就是人在天地间的一个立足之地。我们在做方案的时候探讨过各种可能性,也尝试过一些概念性非常强的用几何框住建筑的方案。但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比较松散谦逊,可以不断调整变化,处处可呼吸可透气的,被我称之为“生长式”的设计方式。
03 建筑是一种布局
石岛山居是一个起点,是我们开始触碰生活的开始。以前我对于建筑的理解是自足的状态,但当我开始在生活中去思考建筑时,建筑就不再像以前认识的那样是自足的存在。建筑是一种布局,而布局的灵感来自于所见、所感的一切事物。
建筑大多时候是一个立足之地和接引之处。我们从设计台地开始,为一个个台地找到合适的标高来与这个场地对话,之后在台地上面造小房子。我是西北人,从小在广阔且少有人造物的环境里长大,因此我一直觉得建筑的目的应该是让人变得更开阔而不是让人一直待在屋子里,是让人走出建筑而不是依赖建筑。
建筑如果有一个好的布局,人在里面会觉得非常地舒展自信,气息通畅。有人会觉得这个布局的设计其实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那个状态可能就是最好状态,需要不留痕迹,无形地把它解决。比如我们在中卫的设计,我们在大庭院做了一个儿童楼梯城堡,它让这块场地阴阳平衡了,虽然它的体量很小,但这样小孩子既可以在这里跑得开,又有地方可以捉迷藏。关于建筑的使命,我个人的定义是让人们自信地回到天地间,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用精致和美来束缚人。
以前我比较爱冥思苦想,但现在更喜欢打坐、打太极,去练习觉知的状态,因为觉知是“遍在”的,而思考总是局部的,有盲区的。人只有充分自觉,才可以真正倾听天地和他人在说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内心太过喧嚣听不到其他,往往在我们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之前,答案就已经出来了。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建筑的目的。如果形式触及不到本质,终究会被淘汰。我们不断追求奇观,但这些东西又有多少触及到本质呢?可能在从业前十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将头脑中的东西百分之百实现,由此陷入世界到处是错误的困境。后十年逐渐转变为发现的眼光,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并没有错误,处处都是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