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片的辐射对孩子影响大吗?如何尽可能减少伤害?

卓正儿科 陆娇 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2023-10-13

▲关注卓正科普,300+位医生为您写健康贴士

本文作者:陆娇,卓正儿科医生


X线、CT成像是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适用于很多情况。面临要做检查的情况,很多家长担心检查有辐射,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有时候又不得不做,怎么办呢?


今天就来看看成像检查的辐射到底是什么,可能会有什么影响,以及怎么减少它的影响。


令人担心的电离辐射是什么?


广义上来说,自然界中有温度的物体都会通过散发能量进行某种程度的辐射,这种辐射分为两种: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但真正需要担忧的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它进入细胞后,产生电离作用,会导致DNA突变、损伤或细胞死亡,从而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可能会挑战我们很多人认知的一点是:


即使不去医院,不拍片子,我们每年依旧会接受到电离辐射。


因为,电离辐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界中的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核素、氡等都会带来电离辐射,这些被称为“本底辐射”。我们每年人均接受到的电离辐射,大部分都来自于自然环境,只有一小部分和医学相关。


为了方便阅读,先了解一下电离辐射的基本单位,一般是“西韦特(Sv)”。西韦特(Sv)是一个非常大的单位,通常使用毫西弗(mSv)、微西弗(μSv)。1Sv=1000 mSv=1000000μSv。



上图显示了每年人均本底辐射大约是3mSv。某些地方地表放射性物质含量较高(比如铀/钍矿床以及伴生放射性稀土矿床地区附近),就成了高本底地区。比如,我国广东省阳江地区(6.0mSv),又如巴西瓜拉帕里(5.5 mSv)等。


说到这里,生活在阳江的你是不是开始准备搬家了呢?别紧张,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本底辐射对健康有任何影响,即便是相对来说本底辐射要高一些的地区。


在每年人均辐射暴露量中,医学相关的电离辐射占不到1/5。这并不只是来源于X线平片和CT,还包括透视(可以理解为连续的X线形成的动画)、核医学检查。强调一下,常用的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是没有电离辐射的。


多大的辐射是危险的?


1. 确定性效应


大量的电离辐射确实是会造成损伤,可能机制是在细胞或分子水平引起结构性损伤,这种超过一定剂量后造成的损伤也称为「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剂量一般都是Sv(1000mSv)级的。


当一次受到的电离辐射达到1 Sv,可以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引起恶心;2-5 Sv:可以引起掉头发、出血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将导致死亡,其中>3Sv有50%可能在一个月内将导致死亡;> 6Sv,威胁生命。


2. 随机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是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引起的DNA损伤,使得未来癌症的风险可能略有增加


自然地随机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中发生癌症的概率大概是40%(也有报道是1/3)暴露于电离辐射可能会使这个风险增高0.01%。但是随机性效应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还是局限于理论上的讨论,并且暴露剂量和结果之间的量效关系尚不明确。


前面说到自然界本底辐射大约是人均每年3mSv(0.003Sv),而一次X线平片的检查,一般都不超过1mSv(0.001Sv),低于自然本底辐射,其单次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微乎其微。下图显示了各种天然辐射和医学X线的参考量。


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儿童接触到的放射检查和辐射量如何?


那儿童做一次检查会受到多大辐射呢?咱们常用影像学检查的电离辐射大多源自X射线,如X线平片、透视、CT,或源自需要放射性示踪剂的核医学检查。


各类检查的辐射量参见下图。


图片源自网络


对这个图可能没什么感觉,那我们继续使用自然本底辐射作为参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每项检查的辐射量了。


本底辐射以下水平的检查,辐射量是极低的,安全性良好,绝大多数的检查都属于此类;而本底辐射以上的检查,比如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注意严格把握检查和治疗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暴露,那么辐射量也是远远低于确定性损伤的水平。


常规X光、CT各部位检查辐射平均剂量及本底辐射检查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辐射的伤害吗?


理论上来说,是的。


一方面是发育中的器官敏感性更高,二是暴露后生存期更长,随机性风险存在的时间也就更长。但具体的检查对孩子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除了年龄之外,患儿的体型、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都影响着最终孩子会接触到的辐射量,而且不同的器官对同样剂量的辐射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


确定性效应方面,儿童和成人并无太大区别。随机性效应方面,不同的检查风险是不一样的,主要还是取决于辐射的量。


X线平片不管是对儿童还是成人,都是安全的,因为其辐射一般都达不到本底辐射,一项儿童的荟萃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CT和透视均涉及到多次X射线,所以辐射的剂量会增加。CT大家可能比较熟悉,透视主要是指用于诊断的造影技术(比如,钡剂灌肠,逆行性尿路造影等)和介入治疗技术(比如心、脑血管的介入治疗)等。


核医学则是采用放射性示踪剂来显示病灶活动性的一项技术,辐射量跟检查的具体项目和放射性药物有关。


因此,对于个体来说,很难用检查技术的辐射量一刀切地来谈风险。辐射更高的检查技术,具体情况下需要跟医生讨论辐射的风险。学有余力、英语也不错的家长,可以探索一下这个在线的计算工具:


在线辐射风险计算器,这个工具可以估计单次影像学检查的终生癌症风险,也可以计算随时间推移若干次检查的累积辐射剂量和癌症风险。



妊娠和哺乳期的特殊情况


妊娠期妈妈自身辐射的相关风险跟其他人群是一样的,但家长们会更加关心肚子里小宝宝的安全性。


电离辐射的暴露确实可能对胎儿造成不同的影响,包括流产、畸形、生长或发育异常、基因突变、未来癌症风险等。这个影响主要取决于辐射的量、辐射暴露的时间(孕龄)


不同的妊娠阶段,胎儿器官的发育程度不同,对辐射的敏感性和易受到影响的器官不同。受孕后最初14天,电离辐射对胎儿的影响是全或无,也就是说要么无损伤地存活下来,要么无法存活。


来源:UptoDate


受孕后2-8周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形成阶段,辐射可能导致胚胎受损,主要后果是胎儿生长受限和先天畸形,畸形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畸形(小头畸形,眼睛外观异常),可能伴有智力障碍,又以小头畸形最常见。


补充一句,如果没有上述问题,其他的可疑的健康问题,不应归因于辐射暴露。换句话说,孕期做过有一定辐射检查的妈妈,不用因为孩子有任何风吹草动就悔恨当年做了一次X线检查。


下面两份表格,罗列出不同孕龄、不同辐射剂量可能对胎儿造成的影响,以及孕妇做一些常见检查时胎儿可能接收到的辐射剂量。


妊娠期不同阶段、不同电离辐射剂量对胎儿的可能影响:


来源:美国放射学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UptoDate)


常见影像学检查相关的胎儿辐射剂量



这里大家可能会注意到辐射剂量的单位与前面提到的mSv不同。这是因为mSv是经过计算的有效剂量或者当量剂量,包含了不同器官的权重(前面提到不同器官的敏感性不同)


mGy是吸收剂量单位,是指任何被照射物质每单位质量所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两者的关系mSV=mGY*K,K是常数。细节的内容不需要进一步深究,总之,这两份表格对照着看就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如何减少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风险?


减少辐射风险有三大原则,即合理、优化以及限定最大总辐射量。就医学诊断和治疗来说,主要是合理和优化这两条重要的原则,也是医务人员普遍遵守的。


1. 合理(Justification)


做合理的检查和操作,这一点是医生和家长都应该注意的。


常见误区一:该做的时候不做,延误诊断和治疗。


比如家长出于“宝宝太小”的担心,或“辐射太大”的恐惧,而拒绝必要的检查。或者孕期需要拍口腔的X线,担心影响胎儿有拒绝。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大多数的检查辐射量都远在安全范围内,不需要过度恐慌。


常见误区二:过度地检查。


比如肺炎恢复过程中反复地复查胸片甚至CT,或者孩子脑袋碰一下就做一次CT,这些检查并非都是必要的。


合理原则,就是严格把握影像学检查或操作的指征,在必要的时候、用辐射尽可能少的检查,最大化其诊断价值,同时尽可能减少其损害。这才是客观理性的抉择方法。


2. 优化(Optimization)


合理地做检查。这包括:


1)给予必要的防护(甲状腺、乳房、生殖器官的必要防护)

2)遵守ALARA(keep doses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原则,按照儿童的体重、体型设定辐射量,以尽可能小的辐射获得足够好的成像;

3)新技术,比如辐射量可以低到胸片水平的CT——双源CT(见下图)



虽然从医生的角度讲了很多,但是作为家长是连0.01%的概率都不想要的。


我们不可能读完一篇科普就能够坦然面对两难的境地,但是可以先建立一个认识——放射性的检查不是洪水猛兽,用好它们造福千家万户。


当自己遇到难以抉择的情况,除非十万火急,都可以线上征询专业人士的第二诊疗意见,帮您做决策。


| 本文作者

陆娇

卓正儿科医生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

| 审稿专家

王萍

卓正儿科医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

| 参考文献

1. WHO. Communicating radiation risks in paediatric imaging. Information to support healthcare discussion about benefit and risk.

2. Uptodate. 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风险.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的诊断性影像学检查.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luka   监制/耶娄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点个“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