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整容可以让孩子不再自卑?省省吧!

教育时报 河南班主任 2019-06-24


小班说


盲目追星、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前段时间,“伪娘霸屏”、成都市的某些中小学校学生整容之风成为教育讨论的热点。这些现象都透露出审美教育的缺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点击蓝字查看之前报道内容:1.孩子们,你们都整成“范冰冰”,这样真的好吗? 2.整容低龄化,教育该怎样纠正审美偏差?


当孩子出现审美偏差,老师、家长应当如何有效引导?本期,小班邀请了两位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来谈谈对此类现象的看法,并分享自己的经验。一起看看吧~


对话嘉宾


王春艳 第七届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林州市阜民中学教师

肖卫霞 第七届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教师


“整容”不如“整心灵”


肖卫霞:如今的青少年越来越喜爱“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男艺人,甚至不少中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割双眼皮、隆鼻等“外貌改造”。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了青少年在心理层面、价值观层面和审美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王春艳:是的,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从心理层面来说,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懵懂到成熟的过渡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开始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家里有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这时候最喜爱照镜子,有的男孩子还会在头发上喷发胶、随身带着湿巾擦鞋子,女孩子会涂口红、染头发等。


肖卫霞:还有一些青少年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文身、打耳洞、穿奇装异服、留个性发型,觉得这样才够帅够酷,其实这也是他们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包括一部分孩子因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而整容,这都是青少年心理成长中出现的正常思想,对于他们的这种想法,我们无需指责与禁止。但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从表面来看,学生文身、打耳洞、整容,是出于对自身容貌的不满意,实际上,整容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对自身的不接纳。


王春艳:确实如此。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身容貌的时候,出问题的往往不是他的容貌,而是他的心理。有的家长认为整容可以让孩子不再自卑,其实,整容不但不能治疗自卑,反而会增长孩子的虚荣浮夸之气,导致价值观偏离。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不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是过于注重外在,过于注重物质。当一个人不注重向内修养,只是一味向外索取肯定时,他的人生必定是不幸福的。因此,“整容”不如“整心灵”。



正确地认识“美”


肖卫霞:其实啊,最需要修正的,还是青少年的审美观。青少年应该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认识到中学生的美应该来自于内涵与修养,来自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比如读书的声音是美的,捡拾垃圾的身影是美的,安静写作业的专注是美的。当他们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更多地关注品德修养的时候,他们就不会盲目跟风整容,也不会不辨是非、不明就里地盲目追星了。


对于青少年审美观偏差的问题,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把对他们的担忧变成理解和关心,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王春艳:中学生审美观的根源来自家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其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美育的直接“课堂”。时代在变迁,不可否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但教育误区仍然存在。只关注学习,以成绩论奖励,或者因为自己吃过苦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等,恰恰是导致孩子审美观偏离的主要原因。


借整容来改造外形,借奇装异服、身着名牌服饰来提升自身形象,这自然离不开家长的资金保障,所以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是首要一步。班主任可以和家长真诚沟通,告诉他们别让孩子“顾外失内”,物质条件可以淡化到最低点,保障正常需求即可;精神培养可要最高规格,比如陪伴孩子学习、购书阅读等。若想心灵不荒芜,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里面“种花种草种春风”。


肖卫霞:的确,一个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家校共育,不可分割。站在学校层面,我们必须打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美育现状,遵循教育规律和特点,紧抓孩子们的可塑性,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多方推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合力。



丰富多彩的美,需要点滴渗透、不断内化


王春艳:对于老师来说,课堂就是我们带领学生领略美的广阔天地。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有一份独特的美在其中。自然美、人文美、外表美、心灵美、行为美、精神美……丰富多彩的美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更需要点滴渗透、不断内化。


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往往过于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着重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比如学习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就让学生理论:外在美、内在美哪个更重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高一声低一句,道理在辩论会中越辩越明。经过辩论,学生会明白:外在美要以内在美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一个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间迷倒身边的人,却永远都散发不了高贵的气息。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亲朋好友、身边老师同学谈起,让学生领悟到,真正令人欣赏和尊重的人,是拥有能力、内涵和气质的,与其花时间装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丰富阅历、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上。当然,这样的渗透绝不止于这一课,对于育人,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心中有美,就可以将美传播给学生。


肖卫霞:关于审美,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校服。校服被称为行走的校园文化符号,可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培养集体荣誉感,还能避免学生之间攀比心理的滋长。可孩子们却戏称校服为“让人欢喜让人忧”“想说爱你不容易”,校服发放之时,“私改校服攻略”也应运而生,学生表现最多是校服裤改裤脚,或者直接挽起裤腿,露脚踝成为时尚,任你天寒地冻我也痴心不改。


如何引导它的主人爱上它呢?我用“三个一”进行了一场审美洗礼风暴:明确一条标准、召开一次班会、统一一个认识。校服分发下去之后,先打预防针,明确标准,我们班要保持校服不私改不走样,为下步工作开展打好前战。提前预告班会主题:什么样的校服最美?什么样的青春最美?提示大家用眼睛捕捉,用心灵感受,准备畅聊。


校园内难免有软抵抗或拒绝校服的,有私改引以为豪的,让他们思想斗争一会儿也无妨。班会之后,是把认识提升高度的最佳时机,让孩子们明白,所有天然不加雕琢的,都是美的。本样的校服、朴素的打扮、淳朴的笑脸、奋斗的青春、不改的初心、阳光的自己……做好本真的自己就是最美。男孩可以是挺直脊梁胸怀大志的男子汉,女孩可以兼有女汉子的意志和女神的内涵,穿校服不仅不会抹杀个性,反而会因为被奋斗的汗水浸染而恒久美丽。


当然,活动不足以让所有孩子的思想与行动整齐划一,总有孩子在不改校服的情况下会挽起裤腿,不断想尝试的“皮孩子”和我的耐心不断较量,借力班级的、小组的舆论,在他有转变迹象的第一时间表扬他,巩固审美教育的效果。最终,他会把校服穿回原样,穿出自然美。


王春艳: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往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容易产生错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他们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说到这儿,我们还家校联手开展过“寻找最美我来拍”社会实践活动,从家庭到学校,全员参与,随时随地拍照记录。我对活动做了一点点补充,提醒大家也关注一下生活中的不和谐,这样以班级初选,借学校平台展示,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实现了间接教育,耍酷不美,流行未必美;特立独行不美,名牌未必美,每个年龄段自有特色美,表里如一的美才最可贵。


教育最终培养的是社会人。进入社会大染缸,媒体影响、感官刺激、音乐卡通、电影电视等,这都是孩子无法逃离的,我们就应该从家庭入手,在学校的课堂阵地、实践活动中培养渗透,在社会万象中分辨取舍,让孩子具有抵制诱惑的免疫力,个性与共性并存。


原载:《教育时报》

你可能错过的内容

(点击阅读)

新接的班级怎么快速走上正轨?这里有一份打牢基础的秘笈~
规定学生的发型就是扼杀个性?若规范与个性发生冲突,班主任该怎么办

为什么品学兼优的孩子会如此想不开?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班主任”。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