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受历史转型的脉动

丁邢 丁东小群 2024年12月21日 08:16


从11月上旬到12月上旬,我们到湖南、广东、云南旅行了二十多天。《雨中游郑观应故居》和《寻觅旧时光》两篇小文,记述了在广东中山和云南建水、石屏旅游的点滴感受。此行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景点远不止这几处。


在湖南长沙,好友张志鸿带我们参观了黄兴故居。


在浏阳,又和张志鸿参观了谭嗣同故居。


到双峰,参观了富厚堂,走近曾国藩和他的后代曾纪泽、曾昭抡、曾昭燏……


在广东中山市,我们参观了石歧镇总商会旧址上建立的中山市商业文化博物馆,了解郑观应的商业实践,还有当地四个归侨企业家,到上海滩创立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家现代百货公司。


接着又走进翠亨村,参观孙中山故居。


在珠海市唐家湾古镇,我们参观了唐绍仪故居望慈山房。这位民国第一任总理,回到家乡中山担任县长,成为地方自治的典范。


还有留学文化馆,唐家湾走出的留美幼童之多,令人惊

这些景点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一是建筑本身就是历史文物,二是展示了较多的相关实物。只要用心体会,就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曾国藩、谭嗣同、郑观应、孙中山、黄兴、容闳、唐绍仪,一个个应对三千年未有大变局的风云人物,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睹物思人,不禁联想到中华民族现代化转型的艰辛与不易。

当然,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仅仅参观几个景点,观察几个风云人物的行踪,远远不够。只有阅读一些宏观整体性研究的史著,方能由点到面,俯瞰整个中华民族的来路与去向。

正好,刚刚回到北京,便收到了老友魏光奇的两部专著《无法与有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这两部书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刚刚推出的修订版。讨论的内容,正好是中国历史大转型中的地方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早期是周制——分封制,后来是秦制——中央集权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百代都行秦政法,与皇权专制配套的郡县制,持续了两千多年年,成为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晚清,与西方文明迎面相撞,呈现出全面的败象。一个自成体系的古老文明,从根本上革故鼎新,何其难也!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跌跌撞撞,至今也没有走出历史的三峡。

魏光奇教授的前一本书,梳理的是帝制崩解以前的基层政治体制,以“有法”与“无法”这一对概念统领,剖析郡县制沿续两千年的内在矛盾。后一本书,梳理的是帝国转向民国后,一段自治尝试的成败得失。

民国终结了,神州又从苏联引进了一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秦制。思今抚昔,唏嘘不已。

读史学专著,当然不如浏览名人故居、参观博物馆那样有趣。有意深入历史堂奥者,何妨一阅?

相关阅读:

雨中游郑观应故居

寻觅旧时光——从建水到石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丁东小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