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出口数据这么好,你却觉得赚钱难?

碧树西风 记忆承载3 2023-07-09

其实过去的两个月,我已经在几篇长文里面把不能说的,都提前说完了。

有些读者当时不明白为啥,几个月后,你渐渐发现不会有人再那么讲了。

有些东西就像戴口罩,某个时期你可以聊不戴口罩,某个时期你可以聊戴口罩,某个时期你又可以聊不戴口罩。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莎士比亚的确是个哲学家。

我没有打错字,不仅是文学家,也是哲学家。

不能聊的都曾经聊过了,那我不清楚读者非要问我刚刚的数据,是让我聊什么。

有读者在后台发消息,分享那些大V的文章,比如有大V说,出口数据很好,如何如何。

读者问我,为什么出口数据这么好,但是感觉身边的人赚钱这么难。

这种问题,很明显,你没有看过几个月前陆续推出的那些万字长文。看过就不会来问。

我全都聊过,方方面面,聊过的内容,不复述,因为也不允许了。

我们聊点允许聊的简单话题。

就比如读者分享给我的大V们的文章,出口数据很好,是不是事实?

是的。

这个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为啥你的感觉对不上,那你要详解数据清单,你不能光抓着个表面。

比如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这是一个总体描述。

你邻居发财了,你下岗了,俩人平均下,总体上是发财了,但是你和他的具体感受不一样。

五一期间淄博旅游很热很热,热到很多旅游摊主为了阻止客户围堵,不想无休止地加班接待客户,竟然自己给自己差评,想要误导游客去别家。

即便如此,还是被攻陷了,就热到这个地步。

与此同时,我看到朋友圈里九年前我第一次去丽江时的那个导游,他在发转让客栈的帖子。

他这人很有意思的,他是摩梭族的,摩梭族是母系社会,走婚形式。

他作为当地罕见的大专生,又是导游,高收入群体,是很吃得开的,据他自己说,自己是本族的走婚小王子,和200多个姑娘走过。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也许是他对着我们吹牛。

我觉得小伙儿很有意思,这九年来,看着他在朋友圈里结婚,创业。

是的,他结婚了,和另一个少数民族的姑娘组建了一对一的家庭,这等于背弃了母系社会。

我也眼见着他开客栈,从赚钱到赔钱,到门可罗雀,到最近,五一期间,他发朋友圈,生意做不下去了,希望转让。

实在是熬不下去,因为人都去淄博了,他说丽江的游客很少。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你,如果你是听相声的,大V们爱咋说咋说,反正你就听个段子。

但是如果你是拿数据和自己的生意做关联的,无论是生意也好,还是你有什么投资也罢,你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旅游热不热,不同地方不同的,淄博和丽江,不同的。

那么我们翻开出口数据,顺差的确大幅度攀升,但是你要注意,是对谁的。

我们对谁的出口在变好?主要是对那些非美国家的。

有很多地方我们投资了基础设施,那我们投资的这些项目采购的水泥,钢材,来自哪里?当然来自我们这里。

如果你家是开装修公司的,你自己装修婚房,难道会包给竞争对手么?

所以我们投的那些基建,自然是用我们的东西,这部分出口就很好。

那么反过来,什么出口不好?对美国,对日本这种。

所以现在的问题,具体到你的问题,和你的生意有关系,你所在的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以前是出口玩具,出口服装到美国的,那,对吧。

反过来,如果你以前的公司是去海外投资基础设施的,修桥修路,那,对吧。

这个是不一样的呀。

数据是结构性的,结构后面的细节,你清不清楚。

具体到个人来讲,一个人想要赚钱,总要弄清楚市场结构。

俗称你不能光考虑个人奋斗,你也要考虑时代进程。

时代进程的意思就是你要观察,钱的走向。

你比如那个摩梭族的导游,他当年之所以去创业,是因为那些年丽江的旅游很火,而且消费很旺盛。

九年前我们公司去丽江团建,单人日均消费在1000块左右,但是你观察最近五一这次的数据,平均数在500左右,是整个假期。

那算下来单人日均消费才1,2百。那这就是不同的生意。

你想要每天只花200块,是不可能去丽江的,买张机票都不止了。

所以琢磨市场的方向,琢磨钱的流向很重要。

我从前年就开始讲,反复讲,我说如果普通人赚钱不容易,那么面向普通人的普通住宅,就要承压。

有些聪明的读者,听完马上把手里七八套普通住宅在21年出掉,回头去摇一套倒挂大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豪宅。

这种置换就是琢磨钱的流向。

反过来,那些接了你普宅盘的人,现在就很郁闷。因为钱的流向对他不利。

找工作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是卖产品给美国的,从过去几年的数据,其实你可以自己画一张图。

老板不去做,你自己也可以做。

画完你就会有自己的看法。

其实这个话我也讲了两年了,我说眼光不要那么窄,尤其家庭背景很一般的,个人实力也很一般的。

我这话说得已经很直白了。

人要认识现实,接受现实,改变自己,而不是反过来。

二十年前,我的本科同学,就有人跑去南美洲做监工,监督当地的工人修基站。

一待就是五六七八年。

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当地有投资,总得派国内的人去看场子。补贴很高的。

回过头来,等他赚到了钱,就回国在准一些城市买房定居,同时进入甲方运营商,谋个安稳差事。

他就是那种家庭条件一般的,但是人家个人条件并不一般,他是顶级院校热门专业的高材生。

在那个年代,在20年前就已经晓得了不要扎堆卷,要打差异化路线。

我们今天有多少普通985的,宁愿在快递公司抢着送外卖,都不晓得把目光投向海外?

或者一提到海外就老想着去发达国家享受?

既然你是做国际贸易的,既然你关心出口数据,那你有没有研究过国际贸易的起源?

当初美国为啥不做白色家电,丢给日本?日本为啥不做白色家电丢给台湾省?台湾省为啥又不做白色家电丢给内地?

美国自己做芯片+电器,这不叫贸易,美国自己做芯片卖给日本,日本买了芯片做电器卖回给美国,这个一来一去叫贸易。

就像你有钱了还晓得雇个保姆,我们随着逐渐有钱,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渐抬高,很多事情就是丢出去做的,就像二十多年前,人家丢给我们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去我们投资的那些海外地区工作的过程,就类似于二十多年前台湾省的同胞来内地投资经商工作,一个道理。

你去问问他们,问问二十年前那批人,他们是留在台湾省的挣着钱了,还是去内地办厂的挣着钱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会有很多东西是丢出去给人力成本更低的那些国家做的,然后我们与他们之间,又形成一个新贸易关系。

这个里面是有钱赚的,就像四十多年前日本人意识到去台湾省经商有钱赚,二十多年前台湾省的人意识到去内地经商有钱赚。

你不去经商,你去寻找机会也一定是新的贸易关系形成的那些地区存在着更多的工作机会。

当然,前提是你看得上。

有的人,是很务实的,你比如我举例子的这个同学。

他是20年前的应届生,他那时候,以当年的房价来说,已经觉得在国内买房很吃力了,之所以要去海外,仅仅是希望自己能在国内买得起房子而已。

这是一个很务实的思路,他最后如愿以偿,他去南美受的那几年苦,帮他多赚了200万,这钱就是他当年能够买房的基础。

我们有很多人是很虚的,你盯着的那种互联网上的三类人,成功的投资者,成功的创业者,或者出名的网红大V。

那些人十万个里面都未必有一个。

你盯着这些极小概率事件,没有意义的,人要盘算的,谋划的,是自己生命中够得着的东西。

像我上面说的这个同学,他的同学里面成功的创业者的比例是极高的,超过10%了。

即便如此,他都没有动心,仍然是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去谋取了一个在当年比别人多赚200万的这么一个差价。

他好歹是个24年前的县级状元,都这么踏实,都把目标定得这么接地气。

今天,有多少人,痴心妄想普通人如何赚到一千万。

或者盯着俩数据,指望说一个数据就能反映到股票价格上,然后自己就能发财?

太浮躁了,这样真不如去做梦,梦里啥都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