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30万家长已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2-10-22

  ☞小学下册备课| ☞初中下册备课| ☞下册课文朗读

小学上册备课| 初中上册备课上册课文朗读

上册期末试卷| ☞小升初资料 |上册复习课件

上册语文微课| ☞下册语文微课| ☞中考试卷

下册资料汇总 | ☞上册资料汇总  | ☞ 语文名师视频 

☞ 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 | 下册电子课本☞优秀作文


点击上方名片【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领取精品资料

部编版语文资源紧紧围绕官方统编版教材,从编写理念、指导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排等方面,静心整理了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系列收藏下载 .师、家长都需要。请 转发+收藏!(建议老师分享到班级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单元填空
语文7-9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最新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文情景式默写64篇

【中考】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真题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中考复习|专题1辨析和修改病句

中考复习|专题2词语成语理解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3--诗文名句默写

中考复习|专题4--字音字形

中考复习|专题5-- 文学与文化常识
中考复习|专题6--修辞运用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7--仿写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8--标点符号

中考专题9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中考复习|专题11 积累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12 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中考复习|专题13  对联

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

真题精讲

一、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例【一】(2020·甘肃兰州)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答案】(1)只,仅仅;(2)出使;(3)告诉;(4)固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句意为: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徒”是只,仅仅的意思。(2)句句意为: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使”是出使的意思。(3)句句意为: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谕”是告诉的意思。(4)依据“三问,三以其人对”和“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的理解,可以看出吕蒙正坚持己见,因此“执”是固执的意思。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A项,相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不同,前者:连词,表修饰;后者:连词,表转折;C项,不同,前者:介词,用,拿;后者:介词,因为;D项,不同,前者:代词,那个;后者:副词,难道。故选: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案】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而,连词,表示转折,但;逆,违背;与,同“欤”,疑问语气词。据此翻译即可。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答案】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既而,不久;卒,最终;果,果然。据此翻译即可。

4.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答案】)这两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了唐雎和吕蒙正义正辞严、据理力争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给语句中的词语,从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结合前文“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可知,唐雎照用秦王口吻,反唇相讥,表现了唐雎义正辞严,敢于斗争的特点。“尔”兼词,意思是“而已”“罢了”。这句话针对太宗的“卿何执耶”来说的,表现了吕蒙正寸步不让,据理力争的特点。这两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了唐雎和吕蒙正义正辞严、据理力争的特点。【参考译文】

【甲】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        

 太宗想派一个人出使辽国,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吕蒙正把一个人的名字呈上,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太宗再次问人选好了吗?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太宗还是不同意。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太宗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说:“哪里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吗。他坚持说:“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太宗走下朝堂后,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如吕蒙正的气量大呀!”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2020·甘肃武威、张掖)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ú):边境,边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国怀乡             (2)斯人,吾谁与归

(3)加筑六丈有         (4)皆视旧有加

【答案】(1)离开;(2)如果没有;(3)零数,余数;(4)规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常见文言情况。(1)句意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去,离开;(2)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3)句意为: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奇,零数,余数;(4)句意为:都是在原来的规模上有所增加。制,规模。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械花源记》)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及大有倾塌之势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为之驳岸以御水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于是”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然”的意思。B项二者相同,均为介词,在;

C项,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动词,到;D项,以,前者是介词,用来;后者是介词,凭借。故选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答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越,到。通,顺利。据此翻译即可。

4.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中 丞 邵 公 命 葺 而 修 之 经 费 未 集 而 容 以 考 绩 北 上。

【答案】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应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或根据句意理解理清句子的成分。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句意为: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岳阳楼,但是修岳阳楼的经费还没有筹集够,我就根据考核成绩北上任职。根据句意,句子划为: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5.回答问题。

(1)从【乙】段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答案】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意思是:于是在岳阳楼的原来地基的后面,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把正楼建在上面。由此句可以知道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

(2)【甲】【乙】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甲】文借重修岳阳楼一事,着重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乙】文侧重写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甲】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作者借重修岳阳楼一事,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悲喜心情,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作铺垫。【乙】根据“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可知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原因;“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写的是修建的过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写的是修楼的结果。

【参考译文】

【甲】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五年,岳阳楼的楼基裂开,有随时倾倒坍塌的危险,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岳阳楼,但是修岳阳楼的经费还没有筹集够,我就根据考核成绩北上任职。不久又回到了岳州,德化的李公来到湘中,命令用茶税做为修楼的经费,结果茶税的钱不够,就劝说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四郡的绅士富户凑足了修楼的钱。于是在岳阳楼的原来地基的后面,修筑的楼基有六丈多高,把正楼建在上面,左面建了仙梅亭,右面建了三醉楼,都是在原来的规模上有所增加。前面临靠着洞庭湖,修建了石砌的堤岸,来抵御洪水,楼的左右各增加了二间房屋,为登楼的人提供休息的场所,岳阳楼前的矮墙也进行了加固,来增加防御功能!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三】(2020·广西贺州)文言文阅读,完成1—5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人恒过    过:错误

C.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D.厚遇宾客  遇:对待,招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B项有误,过:犯错误。故选B。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行拂乱其所为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C.置胆于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越大破吴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的”的意思;后者是代词,“这件事”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是助词,加强语气。C项,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在。D项,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后者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故选C。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写的是: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

C.【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破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章主要内容和写法的能力。其中A项有误,本文开篇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故选A。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答案】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原来不具有的才能。②勾践攻打吴国,吴国的军队战败了,(勾践) 于是杀了吴国太子。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所以,用来。动,使...坚韧。忍,使....坚物。曾,同“增”,增加。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伐,攻打。师,军队。遂,于是,就。

5.[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困难挫折,也应当把它当成磨炼自己才能的机会,积极面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理解能力。[甲] 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人才的道理。[乙]文写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所以,[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在谈看法时,可以联系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去阐述。

【参考译文】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 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四】(2020·广西柳州)文言文阅读

【甲】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婢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飞辞不受,玠益敬之。少嗜酒,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欲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改动)

【注释】①吴玠:人名,岳飞的朋友。②名姝:有名气的美女。③宵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④营第:建造宅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若春和明       四时之不同

B.而或长烟空       上下

C.吴玠服飞         吴广爱人

D.饰名姝之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日光”的意思;后者是“风景”的意思。B项,均为“全,都”的意思。C项, 均为“一向”的意思;D项,均为“赠送,给予”的意思。故选A。

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可以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或二者兼而有之。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句句意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依据句意应断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故选A。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人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凭借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他们的国君忧虑。

D.然则何时而乐耶?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翻译重点语句意思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其中B项中的“以”应翻译为“因为”,不是“凭借”的意思。故选B。

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①段以“至若”领起,语言骈散结合,格调高亢,节奏明快有力,

B.【乙】文表现了岳飞是一个孝顺、自律、善用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C.【甲】文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乙】文通过记录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

D.【甲】【乙】两文体裁各异,但都表现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其中 B 项表述有误,因为文中没有表现出岳飞善用人才”这一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

【答案】岳飞推辞不接受,吴玢更加敬仰(敬重,尊重)他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辞,推辞。

【参考译文】

[甲]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_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 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岳飞特别孝顺,他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看望母亲,并把母亲接了回来。母亲患病,很久没好,岳飞必定会亲自给母亲喂药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服侍。吴玢- -向佩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了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是臣子贪图享乐的时候呢?”岳飞推辞不接受,吴玢更加敬仰他了。岳飞少年时特别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他说:“等你何时到了黄河以北,才可以这样饮酒。”于是他从此不再喝酒。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五】(2020·广西北部湾)阅读理解。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

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马       之者谁                  

B.正已不能知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C.伯乐不常有     德彝惭退             

D.虽有千里能        上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名气”的意思;后者是“命名”的意思。B项,前者是“担心”的意思;后者是“担心”的意思。C项,前者是表转折关系;后者是修饰关系。D项,前者是“的”;后者是代词,“他,指封德彝”。

故选B。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句断句正误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可以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或二者兼而有之。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其中C项有误。本句句意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依据句意应断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故选C。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其中D项有误,因为[甲]文主要阐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观点。故选D。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意思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或,有时。(2)句中重点词语有:如,像。长,长处。

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句子:其真不知马也。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乙]文中的的封德彝认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即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所以,用[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马也”来形容封德彝最恰当。[乙]文中唐太宗“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来看,封德彝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知人善普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6.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家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答案】示例一:我推荐唐睢,因为唐睢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颗爱国之心;而且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示例二:我推荐范仲淹,他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军事才能卓越,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拓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先交代清楚所推荐的人才,然后从“德”“才”两个角度交代推荐理由。

【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自古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忧虑自己不能辨识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六】(2020·贵州黔东南)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隆中对》节选)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蹶: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躬耕南阳(介词,在)                        

B. 先主诣亮(连词,就)

C. 此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 将军宜枉驾之(动词,拜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项,句意为:在南阳务农亲耕。于:介词,在;B项,句意为: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遂:连词,就;C项,句意为: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副词,都;

D项。句意为: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顾:动词,拜访。故选C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句节奏正确划分的能力。判断句读时,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可以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判断,或二者兼而有之。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判断句读。本句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结合“由是”“遂”两个句首连词,可断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依据句意应断为:百废/具兴。故选B。

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才能出众,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正误的能力。其中D有误。从甲文所选内容“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来看,诸葛亮是结合历史向后主提出“亲贤远佞”建议。故选D。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①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可以)指日可待了。②(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承认这件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隆,兴隆;计日而待,指日可待。②句中,每,每每,常常;莫之许,即“莫许之”,不承认这件事。另外,本句前一个分句省略主语“诸葛亮”,译时可补上。后一个分句是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甲]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可以)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乙]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您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七】(2020·贵州黔西南)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_____      ②策之不以其_____      ③登车揽_____     ④吾之礼_____

【答案】同“现”,表现;正确方法(规律);③嚼子和缰绳; 贤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①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句②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方法(规律);句③句意为: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辔:嚼子和缰绳;句④句意: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贤:贤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鸣,马嘶;而,连词,表转折;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据此翻译即可。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能力。甲文通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语句可知,写出千里马怀才不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报告:“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八】(2020·海南)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也                       

(2)《兑命》曰:“学半”     

(3)知之者不如之者                   

(4)不习乎           

【答案】(1)味美;(2)教导;(3)喜爱,爱好;(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为:《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教导。(3)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喜爱,爱好。(4)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答案】(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所以。曰,说。相长,互相促进。据此翻译即可。(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与,和。交,交往。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能力。梳理语段内容,应结合语境来分析。“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弗学……”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活动主题“学会反思”,从两段材料中选取体现这一主旨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九】(2020·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       由:________

【答案】(1)行冠礼 (2)遵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①的意思:男子行加冠礼时。“冠”是“行冠礼”的意思。句②的意思: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是“遵从”的意思。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答案】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据此翻译即可。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修辞的能力。本段文字中“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句话使用反问的修辞,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增强语势。“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语言义正词严,气势磅礴,阐明了“大丈夫”的特点和精神实质。另外,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且富有节奏感。

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 能。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语段(二),从“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这一句分析可知: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这符合孟子阐述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观点。分析“命吏阁诏”“即自焚之”这一句可知:何易于为了百姓抗诏,为了百姓和小吏焚诏,不惧权势,符合孟子阐述的“威武不能屈”的观点。据此说明何易于称得上“大丈夫”。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乙)何易于担任益昌县令。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下诏书说,凡是生产茶叶的地方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赋税伤害百姓呢!”他命令差役搁置诏书(不去理会)。差役说:“天子的诏书谁敢拒绝?我们这些差役会因此而获死罪,大人难道能逃脱被流放的刑罚吗?”何易于说:“我怎么能爱惜自己,而危害一方的百姓呢?我也不会将灾祸连累到你们。”于是他亲手烧掉了诏书。观察使平时很欣赏他的耿直爱民,所以没有上奏追究这件事。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2020·黑龙江黑河、大兴安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下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节选自《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答案】 (1)深   (2)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①的意思: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的意思。句②的意思: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假”,借给,资助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答案】(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见,看见。(2)句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愈,更,越。观,景象(景观)。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答案】游人/坐欹岩/下望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句句意为: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故断句为:游人/坐/欹岩下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

【答案】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分析甲文描写“水”的语句可知:“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语句从侧面出了水“清”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愉悦自适的心情;由乙文,“闻疾雷声,心悸”这一句分析,这是写出了瀑布的水流急速的特点。当面对此景,作者表现出高兴、赞叹的心情。据此可知,两文在写景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小石潭记》中因小石潭的过于清冷的环境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观第五泄记》中的一些句子,如“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的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一】(2020·云南)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

(3)竹柏影也      盖:(       )        

(4)皆可以     饱:(       )

【答案】(1)①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大概是(4)吃饱(使....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 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为: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③句意为: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盖,大概是。④句意为:都可以充饥。饱,吃饱(使……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①句重点词有:但,只。吾,我们。耳,罢了。②句重点词有:苟,如果。皆,都。据此翻译即可。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 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赏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重点词语等方面入手,必须注意分析出表达效果。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答案】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遭(或感受到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从[甲]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知道,在苏轼的眼中,景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从[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知道,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入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因此愁绪得到排遭(或感受到快乐)。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二】(2020·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摭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当面讽刺

C.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B 项有误,“面刺”的意思是“当面指责”,“刺”是“斥责、指责”的意思。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 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故选A。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和“冒死直言”有误,楚庄王想“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群臣直言进谏遭到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言辞诙谐幽默,说是以大夫之礼 葬马不够隆重,应以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使庄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回成命。故选D。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2)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句(1)重点字词意思:谤讥,公开议论指责;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句(2)重点字意思:闻,听说;皆,都;贱,认为

【参考译文】

(甲)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 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 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乙)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 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 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调集大批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守卫,建一座庙宇,享用太牢的祭祀,再划出万户的地方给他作奉邑。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下令“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三】(2020·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释:①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③乌:哪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C.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到、往                  

D. 窃会计之余功        窃:偷得,这里指“利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C项有误。“穷耳目之胜以自适”的意思是: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适”的意思是“安适”,不是“到、往”的意思。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重修岳阳楼        不知有汉               

B.览物情              无丝竹乱耳

C.不谪为患          弗敢专也,必分人       

D.况乎灌长江之清流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理解辨析能力。A项,“乃”的意思依次为:于是,就;竟然。解释不同;B项,“之”的意思依次为: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不同;C项,“以”的意思依次为:介词,把;介词,把;解释相同。D.“而”的意思依次为:表递进关系;表示表转折关系。解释不同;故选C。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

B.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C.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的态度作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甲文之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乙文之乐是“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的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可知,D项中的“两文中快乐的内涵是一致的”表述错误。故选D。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答案】(1)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不在朝廷做官也忧虑,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2)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是(这)、进(在朝廷做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时而乐耶”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为亭(建造亭子)、以(用来)、胜(美景)”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四】(2020·四川广元)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

C.未举觞          觞:酒杯                        

D. 卒于邠        卒: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根据语句的翻译,A项有误,“国”是“国都”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厚赒给之

B.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使毕其事

C.重修岳阳楼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D.满目萧然                 公怃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代词,这件事的意思;后者是代词,他的意思。B项,前者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C项,前者是连词,表示顺接;后者是副词,表示肯定的意思。D项,常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样子”。故选D。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

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B项理解有误。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和珍惜。

4.将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答案】(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微,如果没有;斯,这种。(2)句中重点词语有:暇日,闲暇的时候。

5.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

【答案】①“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②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示例: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拓展阅读的能力。第一问,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实质是关心百姓生活,是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乙文中“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看出范仲淹对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一致。第二问,只要列举出历代体现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生活疾苦的名士,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事迹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五】(2020·四川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 /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隆,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竅坎镗輅的声音,同先前噌呔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应断为: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螳鞯之声/与向之噌呔者相应/如乐作焉。故选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               实:真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其中C项有误,句中的“名”是“命名”的意思。故选C。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其中B项有误,“以游踪为顺序”说法不准确;“独游”也与原文内容不符合。故选B。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答案】(1)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①重点词:以,因为。居,停留。乃,于是,就。而,表承接关系。②重点词:以,把。置,放。虽,即使。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 曲曲折折,(望过去) 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一、文言文课外阅读

例【一】(2020·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氏者,苻承祖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1)【与】

①强与之(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2)【具】

①母具以语之(      )     

②各具情态(      )        (《核舟记》)

【答案】(1)①给  ②欣赏,领悟 (2)①详细  ②具有,有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实词解释重点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句子尽管有两个出自课外,但所有字词都是课内学过的。“与”和课内“与朱元思书”意思相同,是常见实词。“具”在课内《桃花源记》“具答之”中也有出现,都属于常见古今异义词。日常注重积累,考试课外迁移课内即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关键在于理解句意,本句大意为“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第一小句“我夫家世代贫穷”句意完整,语法主谓宾也完整,可以断。然后根据提示词,“则”在此句中表转折,“则”字前可以断句。故选B。

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

(2)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

【答案】(1)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2)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式上要考虑倒装,省略,语气通顺等特殊现象。第(1)句注意“亲姻”的解释,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通过婚配结成的亲属,统译为“亲戚”即可;“利润”不是做生意的利润,而是利益或好处。第(2)句重点词语有:“何所”,哪个地方,全身上下哪儿缺东西少钱,即什么都不缺;“如是”,也可直译为“像这样(贫寒)”。

4.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答案】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痴”的具体表现,做题时需要仔细回顾原文,关注涉及人物的每一件事情,及其语言、动作描写等语句即可以概括出来。根据“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可知:杨氏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根据“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知:杨氏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暗中藏起来;根据“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可知:杨氏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参考译文】

姚姓之妻杨氏,是太监苻承祖的姨娘。家中贫穷没有产业。到苻承祖为太后所宠幸而显贵时,亲戚姻眷们纷纷向他求取利润,惟独杨氏不求。杨氏经常对她姐姐说:“姐姐你虽然得到一时之荣耀,不如妹妹我有无忧无虑之乐趣。”其姐常送给她衣服,她大多不接受,硬要给她,就说:“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又要送给她奴婢,就说:“我家连吃饭都成问题,不能供养奴婢。”始终不肯接受。她经常穿着破旧衣服,自己从事劳作。有时接受了姐姐给的衣服,大都不穿,暗中藏起来,即便有时要穿,也要先把它弄脏以后才穿上身。苻承祖每次看到她的寒碜,总是深深埋怨母亲,说她不供给姨娘的食用。他对母亲说:“现在我一身什么都不缺少,而你为何使姨娘成了这个样子?”他母亲把前前后后的一切全都告诉了他。于是苻承祖就派人乘车前往接杨氏,杨氏却坚决不肯起身,派人把她强行抬到车上,她就大哭大闹,说:“你们这是要杀我呀!”从此苻家内外都把她叫做痴姨。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2020·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倚仗)

C.祯捕而杀之(用杖刑)                 

D.以于此(比得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其中D项中的“及”是“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不是“比得上”。故选D。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 王 不 奉 行 国 命 恐 今 之 荣 位 非 大王 所 保 独 不 见 淮 南 之 事 乎

【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首先要通读文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会解释的个别词语可暂时不解释),再把词意串联起来,明确大概意思。最后,根据句意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断句即可。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孔祯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从他杖杀李明身边欺凌百姓的人可以看出;不畏强权,敢于进谏的人,从他多次劝谏高宗的弟弟李明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以上三点都可从文章前后找到对应的事件,作答时要结合事件来分析。采用人物性格+具体事件的格式答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参考译文】

孔祯,唐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任州刺史,不遵守法令制度,孔祯常常进行规谏,李明说:“我是皇上的弟弟,哪里就会有失于为王呢!”孔祯说:“恩宠是不能依赖的,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淮南王刘长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有人欺凌虐待老百姓,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杖打而死。李明后来果然获罪判刑,被贬谪到黔中(今湖南沅陵西)。他曾对人说:“我后悔没有听我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三】(2020·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①,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镞:箭头。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广亦射杀之(         )      

②广之兵(          )

【答案】①终于  ②率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句意为:李广所带领的士兵。将:率领。②句句意为:李广所带领的士兵。将:率领。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①武艺高强,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②勇敢,敢于射杀老虎。③廉洁,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④慷慨,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⑤体恤部下,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李广不喝不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文中“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可以知道,李广武艺高强,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可以知道,李广非常勇敢,敢于射杀老虎。从“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可以知道,李广非常廉洁,他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从“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可以知道,李广非常慷慨,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从“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以知道,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李广不喝不吃。体现了李广体恤部下的特点。                                                                                       

【参考译文】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带兵时,有缺水缺粮的情况,当有水时,如果不是每一个士兵都喝过了,李广绝不喝,如果不是每一个士兵都吃过了,李广绝不吃。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四】(2020·贵州省安顺市)

小港渡者

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 则阖。”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髭: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先理解原文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判断选项正误。其中C项有误,结合原文的“予愠为戏,趋行”可知,当我听了渡者的一番话后,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故选C。

2“渡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解答本题应结合原文内容,依次作出判断。A项,“小奚怒气冲冲”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错误;B项,结合文中“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可知书童背的书籍比较沉重。选项正确;

C项,结合“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可知,书童年纪较小,因此出现因走得较急而摔跤书散情况,且出现问题后只会啼哭。选项正确;D项,结合“渡者熟视小奚”“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及后来出现的书散啼哭的情况,可知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选项正确。故选A。

3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 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参考示例:豁然开朗的样子。“思渡者言近道”中“思”表现作者在错过进城时间后,冷静思考渡者的提醒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豁然开朗,悟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通读全文,“爽然”应解释为“豁然开朗的样子”。当我最初听到渡者的一番话时,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但结合后来发生的“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等情节事可知,这一切现象都在渡者的预言之中。所以当错过进城时间后,我进行了冷静地思考,突然领悟了渡船工说的“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因此内心忽然觉得开阔了许多。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行之                   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命小奚木简束书从       固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问渡者                 罔不势象形(魏学伊《核舟记》)

D.而前门牡下矣           是亦不可以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两个都解释为“慢慢地”;B项,以:介词,用/副词,同“已”,已经;C项,因:连词,于是/介词,顺着,就着;D项,已:副词,已经/动词,停止。故选A。

【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我从河岸一小码头上岸,吩咐小书僮背上用夹板捆扎好的一叠书相随,要去蛟州城。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回答说:“如果稳步慢走,还能进得城,要是急忙赶路,城门则已关闭。”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小书僮摔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籍散乱一地,小书僮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待到将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最终大都类似我这种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结局。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押题丨2021各类型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2021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END——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并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点击下方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即可获取资源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学习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