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30万家长已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2-10-22

  ☞小学下册备课| ☞初中下册备课| ☞下册课文朗读

小学上册备课| 初中上册备课上册课文朗读

上册期末试卷| ☞小升初资料 |上册复习课件

上册语文微课| ☞下册语文微课| ☞中考试卷

下册资料汇总 | ☞上册资料汇总  | ☞ 语文名师视频 

☞ 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 | 下册电子课本☞优秀作文


点击上方名片【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领取精品资料

部编版语文资源紧紧围绕官方统编版教材,从编写理念、指导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排等方面,静心整理了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系列收藏下载 .师、家长都需要。请 转发+收藏!(建议老师分享到班级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单元填空
语文7-9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最新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文情景式默写64篇

【中考】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真题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中考复习|专题1辨析和修改病句

中考复习|专题2词语成语理解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3--诗文名句默写

中考复习|专题4--字音字形

中考复习|专题5-- 文学与文化常识
中考复习|专题6--修辞运用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7--仿写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8--标点符号

中考专题9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中考复习|专题11 积累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12 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中考复习|专题13  对联

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

真题精讲


例【五】(2020·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共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洲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已: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亦:                    

(2)皆莫及也       及:                 

⑶绝好岑嘉州诗          绝: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已:          

【答案】(1)也  (2)比得上(赶得上)  (3)极(非常)(4)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可结合平时对这些词语意思的积累,结合选文内容,解释词语的含义。如:亦,当“也”讲,来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及,比得上,来自: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绝,极、非常,来自: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已,停止,来自: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答案】(1)我对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只喜欢陶渊明的诗。(2)(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只有(岑参)一个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甚,很;好,喜欢,爱好。(2)句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

9.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示例一: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读书可以为语言表达增光添彩。示例二:长久不读书就会让人变得世俗平庸,语言也缺乏味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甲】文阐述了人不读书的后果。因此,在谈启示时,可以从读书的危害和好处两个方面分析。如: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涤荡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

10.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答案】陆游醉归后听孩子们诵读岑参诗。 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从“绝好岑嘉州诗”“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可以知道,陆游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每每喝醉了,让孩子们诵读陶渊明的诗,酒醒或熟睡后才停止。“绝好岑嘉州诗”“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岑参诗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甲】人不读书的话,就会在其中间产生世俗凡尘变得庸俗,对着镜子照就看到自己的面目很可怕,面目狰狞,和别人谈话也会索然无味,毫无生机。

【乙】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

【丙】我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岑参的诗。去山中时,每次喝醉回来,倚着胡床睡着时,就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到酒醒之后,或者睡熟之后,才停下。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只有他一个人(能与他们相比)。……宋孝宗乾道九年,山阴陆务观题写。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六】(2020·黑龙江绥化)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莳(shì):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C.“予尝圃于丛棘之右”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知识的综合理解及运用能力。A项,句中“以”是以为、认为的意;C项,“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是一个陈述句;D项,前一句中的“之”是助词,的。后一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B。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

【答案】 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予,我。因,于是。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命名。

3.结合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至少答出两方面)

【答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从“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和《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看出,居住环境优美;从“琴编图史”和《陋室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看出,生活情趣高雅;从“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和《陋室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交往人物不俗。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的呢?”我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后边开园种菜,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遮蔽它,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围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七】(2020·湖北黄石)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题考查断句,根据语意和特殊词语来判断。本句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依据句意应断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故选A。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称颖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A项,“只是出于恭敬”是客人的想法,不是陈元方的本意;C项,袁公说陈元方的父亲效法自己(袁公);D项,陈元方认为周公、孔于处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故选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足下言何其谬也!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托之以仁。

【答案】(1)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何,怎么;谬,荒谬。(2)句中重点词语有:绥,安抚;托,体恤。此句子均是状语后置句。需要按照现代汉语正确语序翻译。                                                                                   

【参考译文】

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八】(2020·湖北江汉)文言文阅读

李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②,大营宫观,无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③。帝以沆无密奏,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④,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李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旰(ɡ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③寝:搁置。④动遵条制:行动遵守规章制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旰食                   王命急宣

B.契丹犯边                  多于此

C.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         康肃笑而遣

【答案】B

【解析】A项,均是“有时”的意思;B项,适逢,正赶上/ 集会;C项,都是“那么”的意思;D项,都是代词;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 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B.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C.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意思是“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据此断句为: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故选C。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担心真宗会纵情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因为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所以皇帝要降罪于他。

C.选文赞美了李沆忠良勤勉、富有远见、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生活简朴的品质。

D.选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文中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并没有要降罪于他。“臣待罪宰相”中的“待罪”是官吏供职的谦词。故选B。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答案】(1)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参考译文】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搁置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生性正直诚信,居家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用私事求他。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九】(2020·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通“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句句意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依据句意应断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故选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愚             香远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之                     十年春,齐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乡为身死而不(《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贻之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更加”的意思;后者是副词“更加”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以……为师”的意思,动词;后者是名词,军队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教授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接受的意思;D项,前者是连词,来,表目的/后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 足不出户,“名师”任求。学习更便捷、高效。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和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答题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如:认同,主要从现在受众对“传道受业解惑”的理解看来,体现的都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观点。无论是“传”“受(授)”还是“解”,主语都是教师,后来,开始倡导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习为中心,所以又强调老师的专业性就是会教,事实上,“教学”真的在发生着变革,“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世界的支配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依然存在,但需要改变思维。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2020·四川德阳)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此题根据文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依据句意可知:A.前者是年少的意思;后者是一会儿的意思;B.都是“只,只是”;C.前者是居住的意思;后者是停,过的意思;D.前者是自己的意思;后者是在,从的意思。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D项有误。“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故选D。

4.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答案】(1)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叟:老头;惠: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及:到;遂:于是,就;称:称赞。

【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名师支招


文言文断句技巧

 

1.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2.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3.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纵使”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 ……何”;“唯 ……是……” ;“非唯……,抑亦……”;“不……乎”;“何.... 之为”;“无乃……乎;“可得…… 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5.词性、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于上还是属于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实战演练


【一】(2020·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雹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坐,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怀中天师刺__________                   

(2)公接壤关切__________

(3)而嘱曰__________                       

(4)文勿武__________

【答案】(1)取出(2)因为 (3)回头,回头看 (4)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1)句意为:他从怀中取出天师名帖。出:取出。(2)句意为:王公因为章丘是淄川的近邻。以:因为。(3)句意为:回头对雹神嘱咐说。顾:回头,回头看。(4)句意为:温文离开,不要勇武。去:离开。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答案】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句句意为:王公见对方能未卜先知,非常惊讶,更加神往,对此次拜见更加诚意。依据句意应断为: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2)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答案】(1)那些仆人侍从,衣帽须发大多不像普通人,之前遇到的使者也在天师旁边侍奉。(2)这是玉皇大帝的诏命,降下多少冰雹是有定额的,哪敢对你徇私?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其:那些;衣冠须鬣:衣帽须发;类:像。(2)句中重点词语有:此:这;敕:诏命、敕令;何能:怎么能。

4.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①爱民心切,感动天神。②热爱家乡,关注民生。(答出一点即可)王公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廉吏。听说雹神要在与自己家乡淄川接壤的章丘下冰雹,担心庄稼受害百姓遭殃,于是向天师祈求免除这个灾祸。天师被他感动,吩咐雹神多降山谷,勿伤禾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结合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选文主要讲述了父母官王筠苍爱民心切并感动天神的传说故事。根据“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公哀不已”“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可知刻画了王筠仓热爱家乡、爱民如子(爱民心切)的崇高形象。

【参考译文】

王筠苍到楚中上任做官,到任后,准备登龙虎山拜谒张天师。一天他来到湖边,刚登上船,就见有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他驶来,叫船上的人替他通报。王公会见后,发现此人容貌甚是伟岸端正,来人从怀中取出天师名帖,道:“(天师)听闻贵客将临,特遣在下在此迎候。”王公见对方能未卜先知,非常惊讶,更加神往,对此次拜见更加诚意。王公到后,天师摆酒相迎,左右侍从甚众,衣帽须发,皆异于常人。迎接王公的那位官员,也站在一边侍卫。一会儿,他走到天师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天师问王公:“这是你的同乡啊,还认得么?”王公表示不认得,问是谁,天师说:“他就是世上传说的雹神李左车将军。”王公非常愕然,马上另眼相看。天师说:“他刚才说奉旨要去降雹子,特来告辞。”王公问:“到哪里去?”天师说:“章丘。”王公因为章丘是淄川的近邻,忙离席下拜请求不要去降冰雹。天师说:“这是上帝的玉旨,降多少雹子都是有数的,哪能徇私情?”王公哀求不止。天师低头想了半天,回头对雹神嘱咐说:“你可多把雹子下到山谷里,不要伤害庄稼就是了。”又叮嘱说:“这里贵客在座,温文离开,不要勇武。”雹神听后退出殿堂。走到庭院里忽然见他脚下生烟,烟雾环绕,一会儿就烟雾遍地。稍等了会,才使劲腾云起来,开始时,升的和庭院中的大树一般高;继续飞升便和楼阁一般高;然后呼隆一声向北方飞腾而去,殿堂立刻受到剧烈震动,席上碗盏都被震歪碰倒。王老先生吓得说:“去时真如雷霆!”张天师说因为刚才告诫了他,所以才慢慢飞升而去。不然的话呼地一声轰鸣,他就会立即消失。”王老先生告辞回到住所,记下拜访那天年月,派人去章丘打听。果然那天下了大雨冰雹,雹粒布满沟壑,田地里却只有几粒而已。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二】(2020·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已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鲍叔:即绝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②衽 (ren):衣襟。③负贩:背货贩卖。④明:证明。⑤说 (shuì); 劝说,说服。⑥不肖: 不贤。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   尝:              

(2)鲍子不以我为怯    怯:      

【答案】(1)曾经  (2)胆小,畏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尝;曾经。(2)句意为: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怯:胆小,畏缩。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答案】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士,有才识的人;知已者,深知自己的人;死,牺牲生命;而况,何况。据此翻译即可。

3.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案】鲍叔不因管仲多次忍辱而认为他怯惴,不因管仲的建议多次不被采纳而认为他不贤,不因管仲多拿钱财而认为他贪心。由此可见,鲍叔在性格、才能、人品等方面给予了管仲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管仲“三辱于市”,鲍叔不认为他是胆小不敢冒险,明白管仲“欲有所明”,深知管仲品性端正,不苟求钱财。管仲“三不见听”,鲍叔不认为他不成才,知道管仲是“不遇明君”,肯定他的才能卓著,只是未遇伯乐。管仲“自取多者三”鲍叔不说他贪财,相信他是有所用才多拿,不是出于贪婪,信任管仲的人品。在一般人给予负面评价时,鲍叔能给予正面的准确的评价,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参考译文】

鲍叔牙死后,管仲用上衣襟蒙头而哭他,眼泪就象下雨一样,他的随从说:“他又不是您的父亲,您这样哀痛地哭,这也有说法吗?”管仲说:“不是您所知道的,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我多次在买卖上失败,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想要的是明明白白地赚钱;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游说君王(想取得地位),而多次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才,知道我没有遇到明君;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货,我自己多次多取,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里穷。生下我身体的是我的父母,知道我内心的是鲍叔牙呀。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三】(2020·湖南株洲)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邮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人世她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遗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太惊曰:“此非雪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节选自《聪斋志异·鸽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的意思是:曾经求得两只白色的鸽子,是世间少有的,非常的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即使亲朋好友向他求要,也是得不到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故选A。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答案】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 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在此题中,要注意“大惊(非常吃惊)、非常(不是平常的)、异(不同)”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够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中的张幼量送鸽给某公,结果是被某公给烹食,未能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C项,原文“按经而求”的意思是:张幼量按照《鸽经》求寻鸽子,而非按照鸽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一致。D项,文章中并没有叙写“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属于无中生有。依据排除法,故选B。

【参考译文】

鸽子的种类名称繁多,数不胜数,只有玩鸽内行的人,才能辨识清楚。邹平县有位张幼量公子,特别喜好鸽子。他按照《鸽经》来四处搜求,力求搜寻到天下所有品种。他养鸽子,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山东一带养鸽子的行家,以张公子家为最著称,张公子也常以善养鸽子,自我夸耀。曾经求得两只白色的鸽子,是世间少有的,非常的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即使亲朋好友向他求要,也是得不到的。

有一位张公子父亲的朋友,是个贵官。一天,见到公子,问:“你养 了多少只鸽呵?”张公子谨慎地回答几句,就退下来。怀疑某公是爱好鸽子的,想赠送两只鸽子,但是实在舍不得。又想到长辈来索求,不能过于抹他的面子,而且也不敢以平常的鸽子送给他应付差使,就选两只白鸽,用笼子盛着去送给他,自己以为就是送千金的礼物,也不如这两只鸽子珍贵。过了几天张公子见到某公,而某公说话间,并无一语感谢赠送鸽子的事。张公子不能忍耐,便问:“ 前天我送的鸽子可中意?”某公回答说:“也挺肥美。”张公子惊讶地说:“大人把鸽子烹了?”某公回答说:“是啊!” 张公子大惊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没什么特殊的。”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四】(2020·山东枣庄)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宋句践:古人名。  ②游:指游说。  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自得。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暮冥冥    

⑵去怀乡    

⑶吾子游      

⑷人之,亦嚣嚣

【答案】(1)迫近(2)国都(3)告诉(4)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②句意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国都。③句意为:我告诉你怎样游说。语:告诉。④句意为: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知:理解。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穷则独善其身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人知之,亦嚣嚣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达则兼善天下    D.其喜洋洋者矣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项,前一句句意为: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其:代词。后一句句意为:穷困就独善其身;其: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前一句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之:的。后一句句意为: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之: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前一句句意为: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则:就。后一句句意为:显达就兼善天下。则:就。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一句句意为: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矣:表示感叹。后一句句意为: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矣:表示感叹。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

3.翻译下列句子。

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⑵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答案】(1)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2)所以士人穷困的时候不丧失(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背弃)道。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①句中重点词:则,就。偕,一同。句意为: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②句中重点词:故,所以。失,丧失。离,背弃。句意为:所以士人穷困的时候不丧失(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背弃)道。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选文《岳阳楼记》中,第一段通过描绘“     ”,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二段则通过描绘“洞庭春晴图”,表现出     之情。

【答案】洞庭风雨图 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或“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第一段内容,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中可知,描绘了洞庭风雨图。结合第二段内容,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中可知,表现了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之情。

5.“天下观”是古圣贤之道。《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结合两篇选文,谈谈范仲淹和孟子的“天下观”分别是什么?

【答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结合甲文内容,从“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中可知,范仲淹的天下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合乙文内容,从“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可知,孟子的天下观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参考译文】

(甲)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_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孟子对宋国勾践说:“ 你喜欢游说各国君主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问:“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孟子答道:“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困穷失意时不离开仁宅义路,显达得意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仁义,士人就能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王道,民众就不会失其所望。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善天下。”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五】(2020·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己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忠矣        汝心之,固不可彻     

D.观斩衣三跃        鲁肃过寻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词语意思的理解辨析能力,先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A项,“是”的意思依次为:这;表判断,是。解释不同; B项,“淫”的意思依次为: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连绵不断。解释不同; C项,“固”的意思依次为:固然,本来;顽固;解释不同。D项,“及”的意思依次为:等到;等到。故选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诸侯惧            溪深鱼肥     

B.往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垄上,怅恨久之

C.让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屯长

D.观漆身吞炭            真无马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的语言现象。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动词,去,往/动词,去,往;C项,介词,为了/动词,担任;D项,代词,他的/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故选B。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答案】(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由(遵从)”,“独(独自)”,“道(道路)”;(2)句中重点词语有:“众人(普通人)”,“故(所以)”,“报(报答)”。

4.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谆谆然而告之曰

【答案】 谆谆然/而告之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诚恳地劝告他。可以根据句意停顿。据此断句即可。

5.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一位,并简述其事迹:_______。

【答案】(1)妾妇之道  (2)济国之士(3)人物:钟南山(李兰娟)  事迹: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意思是“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孟子对“妾妇之道”持批判态度。“国士,济国之上也”的意思是“国士就是救国之士”,这是方孝孺对“国士”的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国士”有很多。例如:钟南山,84岁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登上去往武汉的高铁。或:李兰娟,是建议封城的第一人,毫不犹豫地奔赴抗“疫”第一线。例举事例要简明扼要。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固然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六】(2020·辽宁营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节选)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朴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来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狗猛酒酸

 

①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②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①酤:卖。②概:这里是“量”的意思。③县:同“悬”。④酤:买酒。⑤迓( yà):迎。⑥齕(hé):咬。⑦胁:受挟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此皆良实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4)有道之士怀其术而以明万乘之主

【答案】(1)忠良诚实的人(2)痛心、遗憾(3)有的人(4)想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意为:都是忠良诚实的人。良实:忠良诚实的人。(2)句意为:没有哪次不对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感到痛心遗憾。痛恨:痛心、遗憾。(3)句意为:有的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或:有的人。(4)句意为: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根据句意解释即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答案】(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2)这就是(你的)酒变酸而卖不掉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难点词语有:是以,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2)句中重难点词语有:所以,……原因。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答案】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然而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故应断句是: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4.概括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人才。(或答: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通读【甲】①和②两个段,根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可推知:第①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内政人才;根据“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可知,第②段主要给陛下推荐军事人才。故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诸葛亮在出征前作内政上和军事上的安排。

5.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写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君王要“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甲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类比(或设喻说理);亲贤臣,远小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可知,乙文第(1)段主要叙述“狗猛酒酸”的故事;根据“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可知,乙文第(2)段主要分析“有道之士所以不用”的原因,即“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从“夫国亦有狗”可以看出,乙文运用了类比(或设喻说理)的写法,以酤酒者因狗猛而酒变酸的故事类比国家因有奸臣导致君王被蒙蔽挟持的现象,揭示了君王要“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没有哪次不对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感到痛心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乙】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然而却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请教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长者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大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变酸了、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七】(2020·山东省青岛)文言文阅读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其中,A项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故选A。

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赁小屋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诸侯   (《出师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例句句意为: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于:在。A项句意为: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于:对于。B项句意为:(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于:比。C项句意为: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于:对,向。D项句意为: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于:在。故选D。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据此断句为: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故选A。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的能力。“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故选B。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答案】他的品性正直,担心被名声拖累,很少与他人交往,因此知道他的书法作品的人很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应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累,拖累;故,因此。据此翻译即可。

【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30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绢),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行,到写完才停止。

他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准备饭菜款待子瞻。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酒菜放在一旁。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着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有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完酒,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八】(2020·湖北孝感)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故断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故选 A。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诚子      以荻画地学

B.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

C.夫君子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

D.死也      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意义,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项,前者是书信的意;后者是书写、写字的意思。

B项,前者是放纵的意思;后者是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C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他。

D项,前者是诉讼事件;后者是诉讼事件。故选D。

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其中C项有误。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中的“并”是“比肩”之意,不是“赶超”之意。故选C。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答案】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①句中重点词有: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则,就。治性,修性,养性。②句重点词有:而,表转折关系。则,那么。皆,都。恨,遗憾。

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答案】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日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中“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以知道,学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从[甲]文中“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能“静”。只有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才能专心致志学习。从【乙】文中“苦志探赜,忘寝食”可以知道,学习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从[甲]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可以知道,诸葛亮认为,学习须惜“时”。只有善于利用时间,才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

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他学习,家境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获做笔在地上学习写字。自幼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人,更是超然出众,卓有声誉。一天,欧阳修在废弃的书筐中得到唐朝韩愈遗留的书稿,阅读后心里仰慕他。(他)下苦功夫探索奧秘,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决心要快马加鞭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凭借文章名冠天下。

母亲曾经对他说:“ 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 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 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押题丨2021各类型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2021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END——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并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点击下方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即可获取资源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学习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