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克立讲坛”第十三讲:一种“三纲六目图”及其成因
讲座回顾
“克立讲坛”第十三讲
01
讲座干货
(通讯员:陈俊茹)2023年10月26日下午,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举办了“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三讲,讲座主题为“一种‘三纲六目图’及其成因——日本《大学》接受史的一个侧面”。本次讲座由中国哲学教研室讲师廖娟老师担任主讲人,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严正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卢兴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国哲学教研室吴亚楠、单虹泽老师出席讲座,本科生、硕博研究生30余人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廖娟老师指出,促使她关注到日本江户后期儒者大田锦城这一“大学图”的原因有二:一是图学作为一种文本的有效补充和内容拓展,正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二是学界对日本儒学的考察正在己有的框架上更加细化,日本考证学派虽非过往研究关注的重点,但其研究方法在儒学的学问精神上有极大的意义,而大田锦城是日本考证学派的发端人物。
廖老师选取大田锦城《九经谈》中的“三纲六目图”这一小问题为切入点,意在呈现日本江户后期《大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及该文本在跨地域传播之后结合本土思想背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首先,《大学》古本新本之争之下,存在着学者对于《大学》修养工夫的不同认识。朱子改订《大学》文本,基于其修己治人论和本性论,展开八目阶梯式的渐进修养工夫,尤其作《格致补传》,是为了补全八目阶梯论中从“格物致知”到“诚意”之间的理论飞跃;大田锦城在早年《九经谈》时期,一方面基于考证学追求文本客观性的立场,反对朱子改易文本,支持《大学》“错简说”而非“阙文说”,由此拒斥朱子《格致补传》;另一方面,大田锦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与朱子存在龃龉,他将格物致知理解为“格量天下国家身心意之本末,致知平治齐修正诚之先后”,因此格致与后六目之间是括例总目与分别条目之间的关系。这是“八目”成“六目”的根本原因。
随后廖老师指出,大田锦城在《大学原解》时期已经放弃《九经谈》时期的“三纲六目图”立场,转而支持“三纲领八条目”之说。在内容上,大田锦城重新解释格致的意思,释格物为“致道”,“致知”为“知至”,认为八条目有发端,有本末、先后之秩序,彻底服膺于朱子阶梯式的渐进工夫论。他又解“至善”为“格物致知之极而学问思辨之效”,将格物致知归于止于至善之下,倡导以朴素的学问之道作为至善,以凸显学问思辨的朴素内涵,由此已断绝早期将格致二者归于“六目之括例总目”的解释可能。而促使大田锦城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锦城晚年认为徂徕学提倡经世济民,忽视内心的醇化,造成当世学风的放肆与学问、道德的败坏。故而锦城痛感朴素学问的重要性,基于对学知的追求和对同时代思想的反省,推翻早年论断,转而支持以学问修养为基础的渐进工夫。
报告结束后,卢兴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卢老师结合其韩国访学经历,指出在东亚儒学史的研究中,相比从文献入手,从图及图说入手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径,对比朱子本人、朝鲜儒者权近与日本儒者大田锦城所作的《大学图》,能够看到中日韩儒学之间的继承性和变革性。讲座最后,在场师生就相关问题与廖老师展开热烈讨论。廖老师强调,图学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有其独特的方法论意义。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打破了以往单一文献研究的思维模式,对自己未来中国哲学史的学术研究极具启发性。
本次讲座是哲学院“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三讲。“克立讲坛”是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冠名旨在纪念该学科创始人方克立先生。该讲坛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前学界聚焦的前沿热点问题,鼓励师生之间、不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平等深入的探讨,意在突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搭建兼具互补性和合作性、专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
02
往期回顾
“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
“克立讲坛”第六讲:牟宗三道德形上学建构的康德桥梁与黑格尔原型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学术讲座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一讲】曹峰:“夜行”——一种黄老道家的心灵学说与行动方式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二讲】陈霞: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回顾、反思与重构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三讲】陈鼓应:老庄思想与现代生活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四讲】王中江:早期道家“道术”的转变——从老子义到黄老义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五讲】李大华:老子“观”和“览”的艺术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六讲】李振纲:道宁天下——老子哲学中的生命意识与价值关怀
文案:陈俊茹
摄影:陈俊茹
排版:李玥
编辑:李玥
校对:李玥
审核:卢兴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