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先让科学在中国流行起来 | IIR
文 | 理静 子筠编辑 | 白曼出品:机构投资者评论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同款”诺贝尔基金
诺贝尔基金的理财有方和其对世界科技进步的贡献,让很多国家纷纷效仿。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了图灵奖,名称取自艾伦·麦席森·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奖金已由最开始时的20万美元增至由Google赞助的100万美元。
1985年,日本设立了“日本奖”和“京都奖”,后者由稻盛和夫捐资设立,分为“先进技术”、“基础科学”以及“思想和艺术”三大奖项,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奖金为5000万日元(约合42.5万美元)奖金。京都的INAM0RI基金会将首届“京都奖”颁给了诺贝尔基金会,以“按照诺贝尔奖的精神推动科学、技术和艺术发展”。
2002年,邵逸夫奖设立并在2004年举行了首届邵逸夫奖颁奖,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个奖项,每项奖金120万美元,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获得首届奖项。
中国古代的科技领先于西方,但近代尤其鸦片战争后,中国剩下的多是学习西方技术和思想。民国时期的机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技术;“两弹一星”元勋的邓稼先和钱学森等人也都是在国外深造科研的留学归国人员。
我们的邻国日本,截止到2019年,已有27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包括2名美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欧美诸国之外,日本目前是诺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收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并不多,目前仅有屠呦呦、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时是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和莫言3人。
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评选看的是过去和当下,那么2016年成立的未来科学大奖赌的则是未来,是中国年轻人乃至世界年轻人的未来。
一切始于2014年的夏天。十多位企业家、投资人聚在一起,他们想做一个“未来论坛”。之所以取名“未来”,灵感来自《奇点临近》这本书,中国“未来”的“入口”,一二十年后往哪儿走。最后他们达成一致意见:一切的基础是科学。
参与人包括红杉资本中国沈南鹏(上海交大本科,后哥伦毕业大学数学系学习,耶鲁大学商学院硕士)、真格基金徐小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士、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金沙江创投丁健(北京大学本科)、北极光邓峰(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毕业,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学位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软银愿景基金管理合伙人陈恂(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万通冯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本科、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等。同时,未来论坛的筹备也得到衣锡群、高西庆、朱云来的肯定。
长达半年多的探讨和准备,2015年1月20日,未来论坛创立大会拉开帷幕。吴恩达(彼时为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现任美国通用人工智能会议主席)、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美国未来学家、谷歌公司工程主管、《奇点临近》一书作者)、本·格策尔(Ben Goertzel,美国通用人工智能会议主席)、饶毅(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北大麦戈文研究所创始所长,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施一公(彼时为清华大学教授,现任西湖大学校长)、王晓东(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等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齐聚一堂,未来论坛的创始理事们也悉数到场(陈恂、丁健、邓锋、方方(水木投资合伙人)、冯仑、沈南鹏、吴鹰、武红(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徐小平、虞锋、张曦轲(Apax Partners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地区总裁)、张磊等)。论坛结束,高瓴资本张磊就发出倡议,要设立一个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大奖。
2012年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的科学突破奖,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夫妇设立,谷歌的谢尔盖·布林、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夫妇、腾讯的马化腾、23andMe的安妮·沃西基等都是其捐赠者。该奖项2013年2月启动,首批获奖者每人获得300万美元奖金,远超诺贝尔奖。
受此启发,张磊号召发起一个“中国的科学大奖”。在参考了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科学突破奖等,排除个人或家族捐赠、政府牵头、母基金模式(创始团队曾尝试这个方向,但很快被证明行不通。国外的模式在中国有各种文化、制度、认知的因素等还未成熟,中国还没有这种土壤环境)的种种可能性和实施性后,最终决定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等民间力量(国际知名的科学大奖,无一例外是由个人或家族发起或捐赠的,政府背景的科学奖项在学术界及国际影响力上,往往难以望其项背)共同推动中国科学走向未来。
探索的新模式是:每个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一人牵头,三人参与,简单清晰,协同性好。奖金设立为100万美金,每个捐赠人出25万美金,且连续捐赠10年。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成立。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奖项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作为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已经举办了5届。它的终极目标是:做世界公认的大奖,短期目标则是推动大中华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做出卓越研究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在2010年的研究调查中,中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仅有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落后邻国日本整整20年。
对未来科学大奖而言,助推科技事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非官方民间奖项,资金、模式、团队的坚持,没有一件容易事情。但它看重的,是中国的未来。正如真格基金王强(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大会2021轮值主席)所说,这个奖项应该像血脉一样往下传,这背后我觉得实际是对科学精神的启蒙,传承,强化。这样的话,这个科学奖就不是嘉奖的一刹那,而是嘉奖的一个时代,甚至是若干个时代。
让科学在中国流行起来
连续捐赠10年,是所有发起人与捐赠人的约定与承诺。为什么期限是10年?10年是用来摸索整个评审机制还有留存给进一步感召企业家和社会资源共同来做这个事业的时间。
远未到10年,在2019年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会上,轮值主席沈南鹏宣布承诺在延续原有的年度捐赠外,发起成立总额为一亿美元的永久捐赠基金,“这些新的承诺不只是影响今天,更影响未来百年!”对于这个永久基金,颁奖现场的杨振宁高度评价道:“19世纪的末年在瑞典设立了诺贝尔奖,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事情,这个奖对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巨大的意义。未来科学大奖要变成一个永久的基金,是极有远见的事情,将会变成伟大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成员。”
丁磊(网易CEO)也如此说道:“我希望每一个小孩子和年轻人,在从事科学创造和发明的过程中,能够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为人生的一大追求目标,这是对中国广大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说。”他更希望未来科学大奖不只是中国人、华人的科学大奖,也能成为全球的科学界,甚至全球所有从事科学的年轻人、小孩梦寐以求、追求的奖项。
Science is fun,Science is cool;Science is wonder,Science is future;Science is light,Science is sunshine.
不管是拓展知识边界,还是造福人类本身,推动让科学流行起来,为有想法的年轻人开启一扇窗,激励他们投身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是未来论坛、未来科学大奖一众创始人的梦想。
做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人”,让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跨界互动,融合创新,这是可期待的中国未来,也期待这天,早日到来。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分享
点赞
在看
IIR愿您多多分享、点赞、在看,才能持续看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