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诚通湖岸独家报告:大周期酝酿大机会 | IIR

诚通湖岸 机构投资者评论 2023-10-18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报告出品 | 诚通湖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报告执笔 | 杨寒梅、李寅露
机构投资者评论经授权独家发布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引言


当前,新冠疫情反复、外部环境复杂,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伴随宏观环境和法规政策变化,不良资产行业呈现新特点。概括起来,“低买价、高利润”已过,众多参与者出场,新周期正在孕育,新机遇也在不断涌现。投资机构应把握趋势,积蓄力量,创新能力。



行业波峰已过,规模利润持续“双降”



不良资产行业从2017年开始进入“繁荣”阶段,投资者大规模入场,资产包价格不断攀升,其后发展到周期波峰。但后期受经济走弱、监管加强和金融紧缩等影响,行业前期资产买入价格高、资金期限与投资周期错配、处置回现困难等潜在问题大量显现,很多机构陷入困境,陷入“衰退”阶段,直接外在表现是规模利润“双降”。

1. 资产包供给变少、变小

总体规模下降。浙商资产统计,2020年银行转出债权约为3428亿元,同比下降18.5%。从不良贷款来源看,大型商业银行受前期处置较好、自行消化能力增强等影响,出包数量和规模双降。城商行、农商行等小行因为信贷区域集中、行业集中、客户信用资质相对差等,资产质量下降快,资产包供给明显增长。但由于其占全部市场比例较小,未能影响供给减少的大趋势。




单个资产包变小。大银行存量供给减少、城商行主要是小客户信贷包,各机构承接的单个资产包规模随之减小。东方资产《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中调查显示,2020年,受访者所在机构业务覆盖区域内,资产管理公司转让的不良资产规模以3亿元以下为主。

2. 利润空间更薄

资产包价格仍居高位,尚未回落彻底。同时,受经济结构调整和“房住不炒”等影响,以不动产为主的底层资产上涨动力不足,“买入后处置”模式的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甚至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

资产包成交价仍居高位。2017年,不良资产投资热潮爆发。五大国有AMC不断回归主业、扩大规模,地方AMC强烈扩张,大量民间机构、外资机构、律所和小投资人入场。带来资金和活力的同时,由于普遍缺乏周期经验,竞争又过度激烈,行业变为卖方市场,资产包供不应求,价格节节攀升,一些区域价格失去理性地“高”。尽管随着行业转冷,价格有所下跌,但仍未彻底回落。

行业估算,2014-2017年出包价格基本在本金3折左右。2017年攀至登顶,上半年成交价约为本金4-5折,下半年部分超6折,有的甚至高达7-8折,同比提高近50%。此后随着市场的降温,资产包价格也逐渐回落,目前约3-4折,一些地区价格仍有下降空间。

底层资产价格稳中趋降。不动产是资产包处置的底层资产和估值的价格锚点。总体看,不动产持续十几年的价格单边上涨趋势已经结束,稳中有降和结构分化成为主要态势。分行业看:

- 住宅地产总体趋稳,区域分化。一线城市看,中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涨价可能,但大幅下跌的可能也不存在。其他城市看,除武汉、杭州、成都、西安等“区域经济增长极”能吸引人口净流入支撑价格上涨外,多数三四线城市回调明显,中期下跌风险较大,东北、西北等少数城市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


- 商业地产空置较高,价格和流动性均不理想。近年来,受实体经济下行影响,写字楼、商铺等价格不断下跌,投资额、销售额均现下降趋势。反映在租赁市场上,空置率不断提高。全国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从2018年下半年的4.93%涨至2020年下半年的11.77%【1】。中心城市表现也不理想,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的甲级办公楼空置率分别为15.4%、21.1%和25.6%【2】。



- 工业地产稳步发展,特定行业前景较好。近年来,我国工业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和销售额稳步增长。今年我国试点发行9支基础设施REITS,进一步拓展了工业地产融资渠道。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景气,也带来一些隐忧。长期看,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七大产业发展,将推动工业地产招商智慧化、数字化,未来工业地产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趋势【3】。




产业链中游离场蛰伏,市场主体活跃度降低



受行业不景气影响,部分投资者撤离,市场主体活跃度明显降低。从产业链看,上游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回归主业,中游非持牌投资机构声音渐弱,下游小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择机买包,呈现“两头尚算活跃、中间十分沉寂”的格局。


1. 上游相对活跃

- 全国AMC回归主业

2020年12月,银保监会批复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业,第五家全国性AMC落地。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回归本源、聚焦主业”要求下, AMC全面增加不良资产投资规模,相关业务占总体业务的比重从2016年的21%提高到29%。由于资金规模大、成本低,具备独特优势,除华融受特殊事件影响外,信达、长城、东方三大AMC不良资产收益率均有小幅回升【4】。


- 地方AMC潜在发展受限

截至2021年末,获得银保监会批复的地方AMC共62家,总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元,总资产超过6000亿元。部分机构凭借本地化优势、制度优势和人才优势迅速发展,业务扩张到类信贷、证券等领域,并通过开设分支机构等方式将不良资产购买处置延伸到区域外。

据悉针对这种情况,银保监会正在研究制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地方AMC收购处置不良资产不能出省、外地分支机构不能做主业、金融不良业务占比不能低于25%等。若正式落地,预计地方AMC发展会面临较大冲击。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比较活跃

宏观经济降速,金融政策调整,对周期性行业和财务杠杆高的实体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海航、苏宁、雨润等一批企业陷入困境,急需企业重整、债转股等方式拯救。AIC专注于市场化债转股业务,获得了巨大市场机会。目前五大AIC债转股项目签约金额已超2万亿元,落地金额超1万亿元【5】,成为行业亮点。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和浦发银行也公告拟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2. 中游相对沉寂

- 民营投资机构活跃度明显降低。非持牌民营机构(含基金)是二级市场主力军,受制于(1)很难获得规模资金(2)资金久期不够(3)成本高于上游企业(4)处置灵活度和信息充分度低于本地小投资机构等影响,投资收益空间减小。同时,一些银行采用小批量债权网络直接拍卖等方式,直接寻找终端买家,挤压了中游机构空间。目前民营投资机构买包明显减少,一些机构退出市场。

东方资产《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显示,57.8%的受访者认为市场不活跃是2020年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面临的主要难点,这一数据较2019年上升17.77个百分点【6】,这从侧面反映了二级市场现状。

- 外资机构业务整体收缩。2017年开始,橡树、黑石、博龙、高盛等机构纷纷进入或恢复在华不良资产业务。但总体看,外资机构投资与预期有较大距离,多数处于维持旧投资、暂缓新投资或紧缩状态。前不久,Lone Star(龙星)明确表态退出亚洲不良资产市场。推测外资机构业务收缩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一些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时处于行业高峰,买价较高,退出不及预期。二是不良资产前端购买和末端处置都需要强本地化能力,外资在这一点上相对不足。

3. 下游相对灵活

传统意义上资产包处置的债权转让、和解和抵押物拍卖,关键均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谁知道信息多,在法院执行快,谁就能出价更高、收入更好。对小批量债权资产而言,本地化的下游机构,在司法、民间等都拥有更多的资源,因此能创造更多价值。同时,沿海很多由外贸等传统行业转型的小投资者,对投资回报要求较低(8%-9%),虽然不能做大规模,但是拥有了更大的盈利空间。



底部不断夯实,新的长周期正在酝酿



不良资产行业周期特征明显,目前正处于前一周期筑底和后一周期起步阶段。具体来看,行业到目前经历了2个长周期。

1. 首个长周期的特点是业务政策性、资产损失类、底层资产单向上涨

首个长周期为1998-2012年,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银行资产的政策性处置问题,并顺势引发了市场化处置开端。从标的看,资产以损失类为主,初期处置不顺利,后期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底层不动产价格暴涨,在减小处置难度的同时,为投资机构带来了丰厚回报。

2. 第二长周期特点是市场化,“起步-发展-繁荣-萧条”四阶段划分明显

第二长周期是2012年到现在,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市场化处置问题,明显呈现“起步-发展-繁荣-萧条”四阶段,每个阶段大约持续2-3年,具体来看:

2012-2014年,市场化“起步”,资产管理公司和专业投资机构开始加大投资,资产价格低。

2014-2017年,银行不良资产大规模推向市场,不动产价格维持上涨趋势,投资机构增多,资产包价格开始提高,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7年-2019年,大批新投资者入场,竞争空前,行业进入“繁荣”阶段。少数机构甚至执行“不计成本、不考虑盈利”地抢占市场份额策略,资产包价格迅速攀升,一度失去理性,“蓝海”转“红海”。

2019年至目前,行业潜在问题全面爆发,很多机构陷入困境,进入“衰退”阶段。


信达资产不良资产的新增收购、处置规模,也能支持上述论断。扣除行业整体上行趋势后,明显呈现谷底、波峰、谷底完整周期态势。




第二长周期反复夯实底部,第三长周期正在酝酿起步



目前第二周期“衰退”阶段已持续近三年,从周期时间分布和有关现象看,行业大概率已经在第二周期“衰退”阶段后期或第三周期的“起步”阶段。

- 项目退出困难已持续近3年。从2019年开始,由于前期买价高、资产流动性弱,很多机构出现项目“难退”或“退不出”。极少数机构甚至出现“爆雷”、“跑路”。目前退出困难状态已持续近3年。

- 机构入场减少趋势有翻转迹象近期,一些民营机构募集并购重组基金,积极布局困境重组业务。另一方面,平安银行等多个银行投放个人消费贷款包,也得到市场比较积极的响应。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行业投资预期进一步向好。

- 供求关系逆转,价格出现回升苗头。2018年开始,市场由热转冷,买方减少,资产包流拍率一度达到20%,价格开始下行。到2020年三季度,成熟的华东和华南市场上,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开始出现价格反弹苗头。东方资产报告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金融不良资产成交价格先降后升,三季度本金折扣率约38.5%,较二季度提升5.7%,其中华南地区价格最高,平均折扣率达到57.6%【7】。进入2021年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资产包价格也出现回升迹象。



新机遇带来新挑战,新周期要求处置能力新提升



新周期到来,预示着行业资产供给的增加和盈利上涨,经济结构调整、内循环为主等也催生了新的巨大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在传统业务(债权包“三打”)基础上,以“救助危困企业实现反转”为核心的重整重组业务,将成为行业中短期的爆发点和长期“蓝海”。

新机遇的到来伴随着新的挑战,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不对称减少、产业链环节不断减少背景下,如何创造更多价值、获取盈利空间?在困境企业重整需求巨大背景下,特殊机会投资机构应该如何参与?都对行业机构的投资处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投资能力改革创新,成为新周期下的必然选择。

1. 以“三化”为方向,提升传统业务

传统业务是指不良债权包买卖处置业务。新周期下,旧有的底层资产价格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再,传统打法盈利空间有限,需要开拓新空间、新方向。

一是精细化,要在评估、执行、拍卖等各个环节和标的区域内深耕细作,“先强后大,以强为先”;

二是品牌化,要通过投资服务能力提升品牌形象,以获得长期资金和低价格资金的支持;

三是创新化,要探索互联网技术在产业链的应用,在消灭信息不对称创造价值、减少产业链环节提升价值方面,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创造更新商业模式。

2. 以“两能”为手段,拓展增值业务

增值业务主要是指投资困境企业和购买困境资产,通过债务重组、企业重整、债转股等方式为企业纾困,通过运营资产获取长期增值并赚取利润的投资行为。这类业务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后端退出也需要新的金融手段支持,投资机构必须加强两个能力建设,才能真正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

一是产业运营能力,企业重整需要产业经营,酒店、IDC、写字楼等资产同样需要运营,投资机构要打造自身在特定行业的经营能力,和动员产业投资人参与重整的协调能力。

二是投行化金融服务能力,无论是企业和资产购买前端的多样化融资,购买后的资金支持,还是最终的后端退出,均需要更为系统、多元的金融支持。投资机构需要打造多样化融资、发行RETIS、ABS和上市等方式退出的综合投行化能力。

注:
[1]资料来源:赢商云智库《19城购物中心空置率“比惨”,谁都不想赢》。统计范围: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杭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汉、厦门、长沙、青岛、昆明、合肥、福州、郑州、苏州19大城市,商业面积5万㎡及以上的1116个已开业购物中心。
[2]资料来源:智研咨询《2020年中国办公楼(写字楼)租金、空置率及各行业办公需求分析》
[3]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工业地产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4]资料来源:普华永道《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与发展白皮书:转型篇》
[5][6]来源:‍东方资产《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0》
[7]资料来源:东方资产研究院《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及趋势分析》,《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3期

欢迎加入IIR社群:


欢迎关注IIR视频号: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或添加微信小助手与IIR互动____________________




IIR案例:海航重整案落地





方正重生,平安求变






IIR研究院:中国信达系股权投资全景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