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区团购这么火?高榕零售投资模型一张图说透大赛道(超值旧文)
(图为高榕资本董事总经理韩锐/高榕供图)
讨论“邻邻壹”的投资之前,先要讲清楚对市场的判断和认知这件事情。
我们想要什么?
今天我们反复思考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商业形态,可以更好的去承载消费者的渠道信任?
首先,为什么是生鲜呢?
我们认为在中国,生鲜会是这一信任渠道最好的切入点。生鲜这一品类除了大家常谈到高频、刚需外,还有几个特点是非标,商品品牌附着力差且坑多,渠道必须要成为消费者的买手,实际上是被动的承接了消费者的信任。
基于此,我们对以生鲜作为切入点,演化出一个高频、高信赖度的渠道去打穿家庭女主人钱包这件事情非常看好。这一渠道将抓住家庭女主人,将整个厨房甚至客厅场景中的消费一项一项挪进来,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东西。
所以整个主题是以生鲜切入,建立渠道信任,不断的去占据家庭女主人钱包份额。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从一线到五线城市,因为主流消费者决策要素的区别,将会有不同形态的形态来承载这个信任。
我们看到消费者在不只在空间上(我们常说的1-5线城市)呈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在时间上也呈现出差异来。或许我们就不该用人作为最小颗粒度来理解生鲜购买行为。
简单理解,一个人在周末全家在一起,和平时他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决策要素的排序是不一样的。如周末孩子回来了家里改善生活、买的好一点;而周一到周四相对将就一点,饮食尽量方便和快捷。所以今天我们认为更应该从场景化的订单这一颗粒度层面去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到底什么是主流/长尾需求。对购买颗粒度的理解要下沉到每个订单。
而从场景化订单的角度去思考,才更有机会做全局的归纳,从而做出更笃定的演绎。
我们相信些什么?
场景化订单这个维度的思考让我们非常笃定以下几个判断:
第一,因为消费者决策的多元化,零售业态无法被垄断。我们看到即使在便利店高度发达的上海,依然有很多夫妻老婆店。即使在水果连锁高度发达的华南地区,独立水果店在广深依然存在。当然这里面也有合规、老板不算自己成本等战术问题,但本质上,巨头无法满足所有场景化的订单。
第二,我们认为所谓的先进业态,它不仅最开始很可能无法赚取超额利润,甚至要承担超额的教育成本和自建基础设施的成本,谁先进谁给行业交学费。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新零售在补贴,因为需要去改变用户固有习惯。
最后,我们去思考零售的终局是什么?终局是不是有人能达到?如果达不到的话怎么去无限逼近?
终局我们在内部用的词,叫“机器猫”。试着想象一下,每个人抱着一个机器猫,要什么有什么,立马可取,无限货架,没有履约费用,这个是终极理想的。但这个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知道是不存在的。
(这是韩锐在36Kr大会主题分享时所用PPT,当时就在详解同一个问题。PPT为高榕提供)
基于以上的假设,我们试图把归纳和演绎都放到一个模型里,在开始之前,我们把零售要素一一拆解。
先说四个老生常谈的关键词“多快好省”。特别棒的一点就是这四个词是两两矛盾的(这其实也很好解释了只要消费者需求不一元化,就不存在垄断),没有人能在“多快好省”四个方面同时优化。
先说“快”和“多”,这一对是矛盾的。快意味着近,离消费者越近,货架需要越小,不然商家库存周转受不了。多意味着大货架,一定是建大仓,不可能贴着消费者家里。我们可以用另外一套指标来代替“多”和“快”,就是“远”和“近”。
同时“好”和“省”长期也是矛盾的。这个我们给出另外一套指标叫消费者支付溢价的坐标。
画出这个坐标后,我们在这个坐标里想象一个消费者最舒服的状态,肯定是待在右下角,所有东西送到手边,支付极低的甚至不支付时间成本和溢价。我们管这个叫做消费者起点。
但当消费者需要成交时,必须要走出消费者起点,往哪走?这其实取决于这个消费者在这一订单下的“时间金钱交换率”,比如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白领,常态就是可支配时间碎片化,可支配收入有一些,可能愿意掏3-5元钱请人跑腿,支付金钱换时间。在这个坐标里就是往上走。又比如咱们父母一代,时间相对充裕,从性价比商品上获得的幸福感更强一些,愿意来回半个小时去寻求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支付时间换金钱。在这个坐标里就是往左走。
相应的,在供给端,像麦德龙、奥特莱斯在“省”和“远”这儿,东西确实很多、很省,但消费者需要支付时间成本。便利店在“好”和“近”这,但用户需要为这个便利性支付溢价。
我们再想象一下B端(卖家)最舒服的状态是什么。
如果是有限供给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下,企业最舒服的状态,肯定是希望出现在坐标的左上角,产品下了生产线消费者自己来拿,果子自己来摘,消费者为了成交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溢价,而对应的商家即不需要履约也能坐地起价。过去的集市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每周一次,还得专门去趟县里,东西也不便宜。而消费者希望对方出现在自己面前,又方便又便宜,又快又省,也不用去议价。但这两个是矛盾的,成不了交易。我们把这个叫做企业起点。
推演下去,当供给逐渐放开时,当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只要有企业挪出所谓的企业起点,稍微往右下角挪一些(卖得便宜一点、距离离消费者近一点),消费者就会被截流,我们假定标记为”B1”。所以对于B端来说,就会不断地往前去绕,这样就有了B2、B3等等。
(是俺还原现场的手绘,字越来越难看了,别介意,只是补这张图会更利于理解)
只是,“B”端到了一定程度再也下不去了,因为再往下提供更好的体验时,即使效率到了极致,成本也承受不了,这就会形成一个边界线,在当下时间点内,所有的B端都超不了这条线,超过这个线就意味着亏损。这条线就像是给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能力边界。
在体验,成本和效率之间平衡最好的企业都压在能力边界上,一些服务型和体验型的业态可以越过其他零售业态的截流,把消费者拉出来,而很多过度强调“消费者体验”的业态,如过去的O2O,无人货架实际上都跑到了企业供给能力边界外。
我们认为长期来看,企业能力边界往右下方移动更多是社会底层能力的进步,这里面主要包括了履约和流通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等,短期内不是一两家企业努力的结果。已经站在边界上的企业,为了继续向消费者起点移动,一定要自建某些核心能力来跳出社会底层能力的限制。
它将会享有与同行不一样的供给能力边界,这就是前面提到,先进业态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比如京东自建物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然所有环节都用社会化资源,都有第三方,效率提升会见顶的更快。
(零售企业进化的两个方向)
但今天我们看到特别兴奋的一点,是移动互联网以及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成熟后,使得原来压在边界上的企业有机会直接连接到消费者起点的可能。我们原来叫“截流在街头”,现在变成“截流在床头”。消费者躺在床上就可以下单,商流端直接结束战斗了。从原来单一的空间上的截流,变成了时间上的截流。
我们自己画的这个图之后对演绎就比较清晰了,作为VC去投先进零售模式,我们认为要坚决地在多快好省打穿某一点,并且最好能在成本结构上有所变化。
比如,我们投的叮咚买菜,坚决地走用金钱换时间的路,极致的方便,极致的快。满足一线城市即时性的场景订单,我们也坚信在这个市场中,在同等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快会是越来越重要和主流的要素。同时我们也认为在三线以下城市,生活节奏相对缓一些,用户愿意等待多一些时间,但商家要给最好的性价比,甚至能出现一些在当地没有的供给。这是今天我们讨论到的社区团购。
想明白这些后,我们就要在这几个区域找创业项目来实现这个事情。通过生鲜去占领女主人的钱包,过程中一定不要丢掉渠道信任。所以有几个指标特别关键。
一是生鲜占比。生鲜占比过高,意味着用户对商家的信任没有转移到别的商品,钱包份额没有开始被打穿,百分百的生鲜表明用户把你当做一个菜市场,没有人去菜市场买丝袜。
邻邻壹的生鲜占比为60%,已经证明了邻邻壹在用户中建立了强信任,但邻邻壹又不是一个生鲜店,他更像是用户家门口的小型会员店,满足用户家庭消费多种需求。
第二是频次。我们非常惊喜地发现,这两种模式老客单月频次都可以达到6-8次以上的购买,甚至更高。
6-8次意味什么呢?用户在小区便利店购买的大频次为月5-6次,这比去店面频次还高。
(图为高榕资本董事总经理韩锐/高榕供图)
对了,“见实科技x运营深度精选”两大团队联手发起了2021年第一场微信生态交易展,将在10大城市,要和5500多人一起复盘超猛的30+私域运营案例,你要一起吗?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活动。
↘更多社区团购:
10大城市,5500人要复盘超猛的30+私域运营案例,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