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趋紧状态还要持续多久?
郁言债市微信小程序
区域经济、城投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6月初资金面边际收敛,实质是5月底的收敛延后。6月3日即出现隔夜利率收敛的情况,与前几个月明显不同。一方面,从补充银行系统流动性的角度,放到全年来看,5月是财政支出小月,流入银行系统的财政资金较少;另一方面,从银行系统流动性流出的角度,5月最后一周发行7581.1亿地方债,筹集的资金形成财政存款大部分流入央行。央行投放6700亿7天逆回购进行对冲,相当于将5月底的资金面收敛平移7天到了6月初。
分析流动性可以从资金池的角度出发,拆分为“补水”项目和“抽水”项目。资金池包括银行系统的超储和库存现金。截止2020年6月4日发布的4月数据,库存现金和超储两者合计约4万亿。“补水”项目主要包括:(1)降准。(2)央行MLF和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投放。(3)财政支出。“抽水”项目主要包括:(1)地方债和国债发行。(2)缴税。(3)缴准。
6月8日5000亿MLF到期,以及6月15日前后开启的税期(参考1-5月,6月15日央行可能会投放MLF),届时央行操作值得关注。如央行通过投放逆回购的方式对冲6月8日MLF到期,资金面的收敛可能延续至6月中旬的缴税期间。税期期间,如央行延续5月底投放逆回购对冲税期的思路,资金面的收敛可能延续至6月末财政支出资金释放的前夕。
利率债可能维持弱势震荡,直至央行明确行动或经济预期变化。一是央行明确行动。包括投放较大金额的MLF、降准或调低公开市场利率,资金面趋稳或缓解,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担忧缓解。这可能要等到6月中旬或7月。二是经济预期发生变化。5月至今,债市对基本面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经济数据的环比改善,这种恢复过程可能在6月接近触顶。外需下滑风险与常态化防控下的经济“顶部”,与2019年正常情况对比之下的缺口,可能成为影响长端利率定价的新因素。
核心假设风险。逆周期政策超预期。
1
6月初资金面边际收敛,实质是5月底的收敛延后
6月3日即出现隔夜利率收敛的情况,与前几个月明显不同。继5月最后一周短端利率趋于上行,月末隔夜SHIBOR攀升至2%以上之后,6月1日和2日隔夜利率有所下行,但从3日开始再度出现收敛。这与2-5月月初至少持续一周左右的利率下行,明显不同。即使回顾往年数据,也可以发现月初短端资金面收敛是较为罕见的。原因在于月末往往是财政支出资金从央行流向银行系统,对应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政府存款科目金额减少,部分资金形成银行的超储或库存现金。
6月初资金面收敛的原因,一方面,从补充银行系统流动性的角度,放到全年来看,5月是财政支出小月,流入银行系统的财政资金较少;另一方面,从银行系统流动性流出的角度,5月最后一周发行7581.1亿地方债,筹集的资金形成财政存款大部分流入央行(考虑缴款日)。为对冲地方债发行造成资金回笼效应,央行投放6700亿7天逆回购进行对冲。这些逆回购到期集中在6月3日到5日(2日仅到期100亿),再次投放逆回购700亿对冲到期3700亿(截止6月4日),相当于将5月底的资金面收敛平移7天到了6月初。
除隔夜利率收敛外,也需要关注1M、3M利率是否持续回升。尽管银行间1M、3M等期限交易量较小,但其报价与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密切相关。截止6月4日,SHIBOR 1M和3M较5月低位分别反弹了21.3bp和14.5bp,较6月1日分别反弹8.9bp和8.0bp。如其持续回升,可能通过推升中小行负债端成本,影响到流动性和债券收益率。
2
从资金池的角度看,资金面收敛要持续至央行行动
分析流动性可以从资金池的角度出发,拆分为“补水”项目和“抽水”项目。资金池主要考虑银行可融出资金来源,包括银行系统的超储和库存现金。以截止2020年6月4日发布的4月数据来看,库存现金约6588.7亿元,剔除法准之后超储约3.4万亿,两者合计约4万亿。
“补水”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降准。降准释放的资金,主要是法定准备金向超额准备金的转化。由于超额准备金,属于银行资产,因而资金使用成本为零,机会成本为超储利率,当前为0.35%。1-5月降准释放合计释放约1.75万亿资金,4、5月两次定向降准释放资金均为2000亿,明显小于1月的8000亿和3月的5500亿。
(2)央行MLF和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这部分资金在银行端属于负债方,计入银行对央行负债,当前主要包括1年期MLF、7天和14天等期限的逆回购、以及SLF和TMLF等。资金成本方面,1年期MLF利率为2.95%,7天逆回购利率为2.20%。由于MLF期限为1年,可补充中长期流动性;而逆回购往往为7天、14天或28天,主要补充短期流动性。因而拉长时间来看,逆回购投放到期轧差基本是0,主要起的是“削峰填谷”的平滑作用;MLF投放量往往大于到期量,是重要的中长期流动性补充手段。4-5月MLF(含TMLF)净投放量为负,分别为-3113亿和-1000亿,6月还有7400亿MLF到期。
(3)财政支出。月末财政支出资金从央行表上回流银行系统,对应财政存款减少。一般而言,3月、6月、9月和12月作为季末月,是财政支出大月,对应资金回流量较大,但季末月支出影响的主要是次月初的资金面。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发布的财政存款(或政府存款)科目月度数据,属于当月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抵消之后的差额,并不能完全反映月末财政支出的资金量。按照往年规律,5月作为财政支出小月,支出资金对6月初的资金面帮助较小。[1]
“抽水”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地方债和国债发行。地方债和国债缴款大部分形成财政存款,意味着资金从银行系统回笼到央行,对应央行表上政府存款增加。5月地方债和国债净发行量较大,对应冻结资金规模约1.5万亿,这也是造成5月最后一周资金面快速收敛的重要原因。
(2)缴税。与月末财政支出相对应,缴税主要发生在每月中旬,具体申报纳税期限由财政部发布。季初月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季初月份的缴税冲击往往较大。缴税形成财政存款回流到央行表上,与新发地方债和国债形成财政存款的机制类似。
(3)缴准。新增存款需要缴纳相应的法定准备金,财政存款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无需缴准。每月5日、15日和25日为商业银行例行缴准日(节假日相应延后)。
综合以上,可以对资金面收敛持续的时间进行分析:
考虑到5月地方债和国债净发行已“抽水”约1.5万亿,仅剔除该因素,银行可供动用的库存现金和超储之和可能降至2.5万亿左右。这是造成5月末、6月初资金面收敛的根本所在。而地方债限额从中央分解到各地需要时间,6月地方债净发行量预计小于5月。
6月,作为财政支出大月和非缴税大月,预计财政因素对全月流动性呈正贡献,参考2018和2019年财政资金分别为流动性贡献5252亿和3663亿,但这可能主要会反映到6月末至7月初的资金面。6月中旬税期对资金面的影响可能与5月相差不大(5月22日左右),6月末流动性可能会随着财政支出资金到位而有所改善。
6月流动性的关键仍然在于央行的行动。央行通过不同操作方式投放流动性,相似的作用是安抚市场的担忧,不同之处在于资金期限和成本。投放逆回购仅是起到平滑流动性的作用;投放MLF可以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然而资金价格较高;降准可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
如短期内央行通过逆回购和MLF的方式投放资金,隔夜利率的中枢可能仍在接近7天逆回购利率的2%附近。如央行降准,可能短期内促使隔夜利率重新触及1%附近,但类似4月初-5月中旬隔夜利率长时间内维持1%以下难度较大。
6月8日5000亿MLF到期,以及6月15日前后开启的税期(参考1-5月,6月15日央行可能会投放MLF),届时央行操作值得关注。如央行通过投放逆回购的方式对冲6月8日MLF到期,资金面的收敛可能延续至6月中旬的缴税期间。我们倾向于作为季末月,央行大概率会续作MLF,不过其投放规模是等额还是缩量,存在不确定性。税期期间,如央行延续5月底投放逆回购对冲税期的思路,资金面的收敛可能延续至6月末财政支出资金释放的前夕。核心在于如果不降准,隔夜资金利率可能难以回到1%附近。
3
利率债弱势震荡,直至出现两个信号之一
利率债可能维持弱势震荡,直至央行明确行动或经济预期变化。近期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因短端利率的收敛而出现明显分化,部分投资者担忧宽货币边际收紧。流动性的收敛打破了我们在《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如何影响利率曲线》中的假设,使得5月以来长端利率回调幅度高出我们此前的预期。
利率债的弱势震荡,可能持续到至少出现两个信号中的一个:一是央行明确行动。包括投放较大金额的MLF、降准或调低公开市场利率,资金面趋稳或缓解,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担忧缓解。这可能要等到6月中旬。二是经济预期发生变化。5月至今,债市对基本面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经济数据的环比改善,这种恢复过程可能在6月接近触顶。外需下滑风险与常态化防控下的经济“顶部”,与2019年正常情况对比之下的缺口,可能成为影响长端利率定价的新因素。
注:
[1]5月当月财政收支抵消之后,财政存款可能为正,对应收入大于支出。
风险提示:
逆周期政策超预期。
经济金融数据解读系列:
20-05-22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债市走向》
20-05-16 《4月经济继续恢复,利率到拐点了吗?》
20-05-08 《出口“+8%”和进出境运输“-60%”,债市为谁定价?》
20-04-11 《一季度社融高增长后,二至四季度未必延续》
20-03-12 《社融增量来自政府债,信贷增量来自金融贷款》
20-02-21 《社融“开门红”之后,关注债市短期和中长期的冲突》
已外发报告标题:《流动性趋紧状态还要持续多久?》
报告作者:
刘 郁,执业编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执业编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