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句话或许能生动形容大多数人对隆基股份的认知过程。在光伏行业“二次起跳”之际,本文将以隆基的发展之路作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缩影,探寻未来光伏发展需要解决的消纳和场景问题的破解之路。成立于2000年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股份”),今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一倍,现已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8月以来,从发布首款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产品“隆顶”,到加入“RE100中国倡议”承诺到2028年采用100%可再生能源,再到近期由于硅料上涨而连续上调硅片价格,隆基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外界的目光。隆基股份二十年磨一剑,一直坚持走低调务实的技术创新路线,厚积薄发后是持续的快速增长。隆基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17.0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2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2%;扣非净利润从2011年的2.5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0.94亿元(2012年受下游无锡尚德破产计提坏账造成净利润亏损,参照年份往前推1年),复合增长率为45%;归母净资产从2012年的28.92亿元增加到2019年276.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04%。即便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疯狂的增长,市场也仅仅在近年才感到真正王者的脚步来临。2019年隆基在单晶硅片市场占有率达到40%,同时海外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如今,隆基股份在光伏产业的四个主要环节( 硅棒、硅片、电池、组件) 均引领着行业发展。光伏平价时代,隆基也提出了2019-2021三年跨越式扩产计划,2021年底单晶硅片产能达到65GW,电池片产能达到20GW,组件产能达到30GW,现在又将硅片产能的计划提前到2020年底完成,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新能源发展的预期。隆基在产业链中从事的业务范围,来源:公司公告 开源证券那么隆基是如何在光伏行业的跌宕起伏中一路乘风破浪,成为今日之王者的?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在路线选择上的高瞻远瞩与持之以恒。在晶硅电池这一主流产品线中,一直存在单晶与多晶的技术路线之争,多晶产品凭借低成本的优势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但随着单晶成本大幅降低和以PERC为代表的高效技术使其转换效率明显提高,单晶市场份额由 2015年的18%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65%,首次超越多晶,单晶主导的光伏市场格局正在形成。而隆基坚持20年深耕单晶技术,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供应商。二是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与突破性成果。根据PV-Tech的报告,隆基股份是全球研发投资最多的光伏制造商,多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公司在行业内较早布局并实现单晶 PERC高效电池产能规模化,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水平达到24.06%,打破了行业此前认为的 PERC电池 24%的效率瓶颈。在硅片切割技术方面,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金刚线切割技术替代传统砂浆切割技术,并推动了切割设备与金刚石切割线的国产化替代,在推动行业降本增效方面做出了贡献。三是在财务结构上保持稳健经营和抗风险能力。公司长期保持50%左右的资产负债率,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先水平。同时拥有充裕的现金流,2019年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达81.6亿元,同比大幅增加595.3%,账面现金增加至193.4亿元,同比增长150.8%。隆基凭借优秀、稳健的财务指标荣获“新财富最佳上市公司”等多项荣誉,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发布的《2020年Q1全球光伏市场报告》,隆基在全球光伏公司中隆基股份在财务健康指数(Altman-Z)得分榜位居榜首。隆基的发展历程是十几年来我国光伏行业的一个缩影,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而每次技术革新都会产生新的龙头企业。从晶硅与薄膜之争,到单晶与多晶之争,再到眼下182mm与210mm的尺寸之争,光伏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实现跨越与突破。过去十几年来,光伏行业从重度依赖补贴到无补贴平价上网,从原料、市场“两头在外”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零星几个示范项目到占总装机比例超过10%,其间既有政策的扶持、技术的进步,也经历了竞争环境的倒逼和产业革新的阵痛。
21世纪之初的几年,国内光伏行业还处于初期示范阶段。成立于2001年的无锡尚德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纽交所上市,其创始人施正荣身价暴增成为2006年的中国首富,随后2007年江西赛维、英利绿色能源等光伏企业纷纷赴美上市,直接催生了光伏行业的造富运动。
国内光伏行业真正的规模化发展起源于2009年开始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彼时光伏产业面临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困境,为了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规定,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但这种“事前补贴”的模式使得相当多的企业采取“低购高报”的形式骗取补贴,“以次充好、围而不建”等现象屡见不鲜,到2013年政策取消时,真正按期竣工并网发电的金太阳工程项目占所有项目的比重不到一半,其他项目进入清算阶段。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2012年,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调查,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对当时以出口为主的我国光伏制造业造成了重大打击,许多光伏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前文提到的龙头企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纷纷陷入困境,进入破产重组阶段。东方不亮西方亮,为缓解出口受阻带来的问题,国家出台新的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光伏企业加速回归国内市场。随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光伏产业从2013年起正式进入分资源区“度电补贴”时代下的又一次高速发展期,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加速落地。
自2015年起,国家能源局开始推行“光伏领跑者计划”,旨在通过行业标杆的引领示范,加快推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三批领跑者基地的实践证明,领跑者计划的实施确实起到了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加速平价上网的正向激励作用。也是在同一阶段,在光照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密集上马与电网消纳能力的矛盾使得“弃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风电、光伏高额补贴也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补贴拖欠与消纳受限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由于产能过剩、补贴拖欠、弃光限电形势的日益严峻,一份被称为“531新政”的文件《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给一路高歌猛进的光伏行业踩下了急刹车。补贴退坡加速、控制装机规模等措施,让光伏企业认识到必须尽快摆脱对补贴的依赖,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降本增效、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后行业洗牌加速,一番兼并重组之后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近两年来,平价上网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从2019年起,国家已经将集中式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采取平价项目优先、补贴项目竞价的管理方式。2020年已公布的光伏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33.05GW已超过竞价补贴项目的25.97GW规模,象征着平价上网时代加速到来。在2020上半年疫情期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仍然保持同比增长,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都实现了同比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光伏成本快速下降带来的竞争优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2019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在2010年到2019年的10年间,全球光伏发电度电成本(LCOE)已经从0.378美元/千瓦时,降至0.068美元/千瓦时,降幅达82%。其实,不管是度电成本、主要产品成本还是投资成本,十年来光伏发电的所有成本一直都处于下降趋势,已成为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电源种类,而且仍然具备一定的降价空间。根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隆基股份联合发布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预计到2035年和2050年新增光伏发电成本将降至约0.2元/千瓦时和0.13元/千瓦时,光照资源丰富地区有望实现“一毛钱一度电”。不同技术发电成本趋势预测 来源《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2019)回首光伏产业遇到的一次次困难和危机,当时的重大挑战,从结果来看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我国光伏行业覆盖从上游的硅料、硅片环节,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到下游的应用系统环节全产业链,已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取得领先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毫无疑问,在即将到来的平价时代,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风光一次电力的激增将成为能源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19》, 未来新能源发电仍将是装机增长最快的电源类型,在目前各国已公布政策情景下,2035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476GW,占全球发电装机的21%,成为装机规模最大的发电类型。
平价时代,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基本解决,但接下来能不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还需直面电网调节和消纳能力的挑战。考虑到肩负的能源转型重任,光伏行业的发展绝不能局限于设备层面的“更大尺寸更高功率”、单一项目单一时段的消纳问题、亦或是价格涨跌中的上下游博弈,而必须站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积极考虑如何承担起未来主体电源的重任,探寻消纳问题和价格机制的协同,这才是光伏行业行稳致远之道。我们认为,未来的光伏行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和探讨:1.光伏装机的大幅增长对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导致系统性成本激增。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不可预测性需要更高的系统灵活性来进行响应,今年很多省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政策,正是将原本由大电网进行平衡的压力转移一部分到发电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灵活性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已超过20%,而火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等传统调节电源改造进度远远落后于“十三五”规划目标,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的持续增长,二者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将愈加突出。此外,光伏占比越大,净负荷形成的“鸭子曲线”也就越陡峭,对快速爬坡资源的需求尤其强烈。虽然可再生能源本身的度电成本一直在下降,但为了消纳这些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系统性成本也不容忽视。我们是否愿意为了消纳1kWh的新能源电量,承担远高于光伏上网电价的调峰成本?结论似乎是,在综合对比发电成本和消纳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的弃风弃光应该被支持,否则将引起更大规模的成本浪费,但弃风弃光产生的损失应该予以合理疏导,而不是简单由新能源发电企业承担。另外,现在市场普遍关注的是新能源大发时期如何让其他类型电源降出力的问题,即“压低谷”调峰能力,而在未来风、光资源真的占到电源一半以上,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新能源出力骤减或者需求激增情况下,如何保持系统平衡的“顶尖峰”能力似乎更加困难。忽略对可再生能源支撑性系统建设导致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就在眼前。上个周末(8月14日起),美国加州电网运营商CAISO宣布进入“电力供应第三阶段紧急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持续数日的热浪席卷美国西海岸,现货电价飙升至每兆瓦时1000美元以上,而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以满足需求,引发了2001年加州电力危机以来首次轮流停电。这背后是加州激进的气候政策和可再生能源目标:在2020年实现33%的电力来自非水可再生能源;2030年达到50%。而截至2019年底,加州光伏的装机容量为27400MW,发电量占比已达到20%。2.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电价和消纳问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其他电源的支撑作用需要在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中体现。取消标杆电价、平价上网的下一步,光伏也将走上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上网电价的道路。目前在部分省份的电力交易中,已纳入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交易品种包括省内直接交易、跨省跨区交易、与燃煤自备电厂发电权交易、清洁供暖交易、省间富余可再生能源现货交易等。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优势将在现货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按边际成本报价排序的现货市场中,可再生能源往往可以优先出清,从而实现优先消纳。而对于灵活性强、发电成本较高的传统机组,将通过在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中承担调频、备用等角色,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与可再生能源的协调发展。消纳方面,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文件已于2019年5月印发,各省级行政区域需要按年度完成相应的总量消纳责任权重与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在此基础上,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超额消纳量市场交易、自愿认购绿证的积极性,将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的解决。前文所述选择高昂的调峰成本还是选择间歇性弃风弃光,弃风弃光损失的合理疏导,也只能由市场来决定。3.注重资源禀赋与需求场景相匹配,用户侧分布式光伏、BIPV等方案将迎来大发展。分布式的能源品种与分布式的应用场景相匹配,符合能源转化、使用的最优经济路径。不同于大规模地面电站需要专门的送出通道,分布式光伏可以灵活应用于工商业屋顶等环境,实现能源的就近利用并获得收益。相较于传统的屋顶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将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融于一体,是更为彻底的分布式应用场景。根据安信证券测算,目前我国BIPV的普及程度仍处在低水平,整体市场规模约为50亿,而基于未来中国建筑业新增面积较为稳定的假设进行测算,到2025年中国BIPV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83.1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0.39%。而对于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虽然目前试点项目进展有限,但随着电网、发电等主要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分布式光伏与分布式储能相配合,将在园区、公共建筑、家庭等综合能源服务项目中承担重要的角色,通过协调优化控制手段,与用户侧灵活性负荷协同,既能为客户提供就近的清洁低价电力,又能充分发掘用户侧灵活性资源,同时聚合为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光伏+用户智慧能源将是最具想象空间的发展路径。综上,我国光伏行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历经一次次内外部环境的剧变与磨炼,已经成为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电源。未来作为能源转型的主力,必须在考虑消纳成本的基础上和市场机制的引领下,实现与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同时用户侧分布式光伏与其他灵活性资源的配合将大有可为。
延伸阅读
新基建乘势而起,掘金综合能源服务 千亿蓝海市场
A6能源会议关键问题之思辨——能源互联网的宏观愿景与内生逻辑
国内垃圾发电行业市场潜力及投资机会研究
节能服务生死局——能源变革中的新视界
他山之石可攻玉——南网综合能源公司的上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