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敏洪:一只悲欣交集的骆驼

读者人物 2020-09-03


王强说,俞敏洪的墙上曾经挂着一幅沙漠里的骆驼,那骆驼就是老俞

俞敏洪这一生,以其世俗的成功而言,可谓“欣”矣;而以他内心的希冀而言,又可谓“悲”矣。



文 | 何加盐
来源 | 何加盐
ID | ihejiayan


烟雨迷蒙的江南水田里,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把腰折成90度,正在认真地插秧,远远看去,他凝固的身影,就像是沙漠里的一只骆驼。

那是14岁的俞敏洪。

1976年,俞敏洪已经完成了初中的学业。

根据当地规定,贫下中农的子女,每户最多只能有一个上高中,而俞敏洪的姐姐已经用掉了这个名额,他只能辍学,回家干农活。

俞敏洪的母亲名为李八妹,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性格刚毅,能力极强。她愤怒于丈夫的不争气,因而变成一位悍妇。

或许是出于对丈夫软弱的绝望,李八妹给儿子起了个小名为“老虎”,希望他拥有老虎那样的霸气。可惜的是,在这一点上,俞敏洪始终没能达到她的期望。


李八妹对俞敏洪最大的期望,是他能在村里当一位教书先生,摆脱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农民生活,那已经是她能想象的幸福之极限。

但是,俞敏洪从小学习成绩都是徘徊在班级二十多名开外,按照当时高考录取率之低,李八妹的梦想要实现,机会非常渺茫。

1978年起,16岁的俞敏洪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没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常熟师专。

李八妹叹着气,让俞敏洪最后再试一次,但是也说明,这是最后一次了,再考不上,就安安心心当个农民吧。

俞敏洪知道,自己再无退路,不考上,他就枉为人子。

从第二天起,俞敏洪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学习到半夜12点,日复一日,连过年都不休息。

1980年春节过后,俞敏洪的成绩,在复读班还排名三十开外,但是到高考前的摸底考试,俞敏洪已经成为了全班第一。

苦熬了9个月之后,第三次高考终于到来。英语考试中,俞敏洪如有神助,120分钟的考试,他40分钟就做完交卷了。走出考场时,在外守候的英语老师觉得他把高考当儿戏,气得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怒斥他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但高考成绩出来后,俞敏洪英语95(满分100),总分387。这个分数已经超过了往年北大的录取线。

老师建议俞敏洪报北京大学,但俞敏洪不敢冒险,最后老师硬是亲手帮他在志愿栏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

一直到8月最后一周,他的通知书才姗姗来迟。从县里领到通知书,俞敏洪看着“北京大学”四个大字,兴奋得在街上大喊大叫

儿子考上大学,让李八妹达到了当时生命中风光的巅峰。她高兴地把家里的猪、羊、鸡、鸭全部宰掉,大宴全村三天,然后租了一辆5吨大卡车,把俞敏洪送到了常州火车站。

1980年9月,俞敏洪拎着两麻袋行李,从常州上火车,站了36个小时,来到了北京。

这一年,俞敏洪18岁,他满怀憧憬,开始了大学生活。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都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但俞敏洪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感受到憧憬破灭。

在开学的班会上,不会说普通话的俞敏洪用江阴土话介绍完自己,班长调侃道,“这位同学,你能不能不要讲日语?”

班长名叫王强,是内蒙古文科高考状元,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如同一颗灿烂星辰,光芒万丈。在他面前,俞敏洪只能顶礼膜拜,自惭形秽。

开学时,俞敏洪由于英语成绩好,被分到了尖子班A班,结果一上课就发现,他学的全是哑巴英语,于是又被调整到C班,俗称“语音语调和听力障碍班”。


最大的伤害也许来自于感情上。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纪,班上已经有些同学谈起了恋爱。王强更是女生们心仪的风云人物。而俞敏洪却没有获得任何人的垂青。他给班上几个女生都写过情书,但无一例外,收获的都是拒绝。

若干年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俞敏洪话题总是离不开屈辱、自卑、受伤。

俞敏洪拼了命地学习普通话、英语,有空就去图书馆看书,就是为了能和同学们缩小一点点距离。但是两年过去,他的成绩依然在全班垫底。

大三那年,俞敏洪拼命读书,读到大口吐血。到医院一查,原来得了肺结核。由于这病具有传染性,俞敏洪被迫休学。

在海淀温泉乡的北京胸科医院,俞敏洪整整疗养了一年。医院正对显龙山,山上有冯玉祥题写的 “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俞敏洪每天都对着这四个大字发呆,感伤着自己的人生。


也许是“精神不死”每天潜移默化产生了力量。俞敏洪渐渐意识到,他和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哪怕是像现在这样,连命都快比掉了,那有如何呢?

像王强那样的人,是他一辈子永远不可能攀上的高峰。唯一需要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进步,只要自己和自己比进步了,别人比你好还是差,都已经无关紧要。

于是,俞敏洪开始静心读书、写诗。

那一年,他看了将近300本书,写了200多首诗,自号为“三洞诗人”(因为肺里烂了三个洞,故而得名)。此外,无聊之余,他把市面上所有的英汉词典都背完了,到最后只能背朗文英语大辞典,日后成为全班公认的“单词王”

一年后,俞敏洪回到了学校,和81级的同学一起上课。

也许是两年的时间尚不足以让同学记住一个人,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个班都没人想起班上还有一个叫俞敏洪的人,每次出国的同学回来聚会,都没人会想着叫上他。

此时,班长王强已经成为北大艺术团团长,是全校的风云人物。俞敏洪只能在台下当观众,仰望着王强的意气风发。

1985年,俞敏洪毕业了。由于北大公共英语教育大扩张,英语老师奇缺,以班级倒数几名毕业的俞敏洪,居然也成功留校,成为了北大的英语老师。

此前,比俞敏洪早一年毕业的班长王强,也是选择了留校任教。俞敏洪正好被分到王强所在的教研组。

奋斗了5年,俞敏洪终于和王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不过,俞敏洪很快又感受到了什么叫碾压:他和王强开同样的课,学生全跑到王强的班上听课,只留给他一个空荡荡的教室。

 
好在俞敏洪早就已经习惯了被王强碾压。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学校分了一个8平米的地下室作为宿舍,俞敏洪每周除了教8节课以外,剩下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他躲在地下室昏天暗地地看《百年孤独》,快乐得像一位国王。

1986年初春的某个日子,俞敏洪从他的地下宫殿出来,看到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生,一下子就给迷住了。

俞敏洪后来知道,女孩名叫杨桂青,天津人,就读北大德语系大三。不过他也许不知道,杨桂青是德语系的系花,也有人认为她是北大的校花。

两个月之后,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又过了两年,他们结婚了。

俞敏洪和杨桂青 图源:杨澜访谈录

全班50个学生,49个出国,他也想申请美国学校,但每次申请费要花30美元。俞敏洪的工资是120元,只够申请半次。

加上俞敏洪学习成绩不好,录取概率低,只能靠广撒网,投几十个学校,也许才有可能被学校录取。所以,俞敏洪的所有收入全部用来申请,都还不够。

无奈之下,俞敏洪开始凭借北大教师身份,在校外兼职,做英语培训赚钱。

俞敏洪已经在北大教了3年书,经历了被王强碾压的痛苦,而后奋发图强,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以幽默、励志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他当培训老师以后,很快生源就滚滚而来,俞敏洪的腰包迅速鼓起来。

不过,春风得意的俞敏洪没有注意到,他的行为在学校已经引起了众怒。

当时,北大校内有英语系官办的培训机构,凭着北大的牌子,收入颇丰,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能雨露均沾,得些好处。而俞敏洪是在非官方的培训机构上课,与系里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俞敏洪的生意火爆,系里的收入就急剧下降,连带大家的奖金都少了。


1990年的一个秋日,北大的布告栏贴出了处分通知,全校的闭路电视也放出了俞敏洪的“光辉”形象。

俞敏洪一下子成为校园大名人,走到哪都能享受众目所视、众手所指、众口所言的“明星”待遇。

更严重的是,背上这么一个处分,俞敏洪以后分房子和升职加薪,都要受到牵连。

就这样,俞敏洪在学校待不下去了。年底,他递交辞职信,离开了整整待了10年的北大。

小名为“老虎”的俞敏洪,终于从动物园来到了原始丛林,并将在若干年后虎啸山林,声震天下。

只是当时,他还不知道这条路将要走得如此艰辛。

 
俞敏洪有勇气走出北大,也是自信凭着外语培训就能赚大钱。但是一出来,就遇到三个拦路虎:注册机构、找校舍、招生

俞敏洪到中关村二小租了一间可容纳40人的教室。在校门口摆一张桌子,写上“东方大学外语培训报名处”,就开张了。

最初的招生,是在校园的布告栏和街上的电线杆张贴广告,以“原北大英语老师俞敏洪”作为招牌。

这个名头倒挺好使,很快就有人来报名了。不过,来的人一看报名处的简陋架势,再看报名表上全是空白,疑心是骗子,大多扭头就走。后来俞敏洪心生一计,把空白的报名表填上一堆假名字,制造火热报名的假象,才招揽了一些生意。

第一天报名的学生有4个。那个年代的百元大钞很少,学生交来的主要是十元一张的票子,揣在怀里沉甸甸的一堆,俞敏洪心花怒放地捧回家。晚上,他和杨桂青把这不到一千块钱数了又数,觉得幸福无比。

但几天下来,俞敏洪知道,这样毕竟只是小打小闹,赚个糊口钱而已,要想生意红火,还得想别的法子。

俞敏洪思来想去,决定搞免费讲座。


1991年的初春,天寒地冻,俞敏洪揣瓶二锅头,拎着浆糊桶,在夜色的掩盖下,往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都贴了广告。他心想,应该至少能有40人过来吧?

到了讲座那一天,乌泱泱的人潮把俞敏洪吓了一大跳。现场起码来了四五百人。俞敏洪当机立断,把讲座地点临时移到操场,就在黑暗之中,冒着寒风,扯着嗓子讲了两个小时。

这一下,报名的人立马剧增。

俞敏洪找到了最好的营销之路,从此免费讲座一发不可收拾,连做了很多年。直到今天,俞敏洪还经常在各个大学免费演讲。

到了1993年,俞敏洪的培训班已经成为北京最火的出国考试培训班,年收学生一万多人。

生意做到这种程度,俞敏洪决定要做一个专业的、有品牌的教育培训机构,便向有关部门申请办学许可证。

俞敏洪此时的人脉关系早已非三年前可比,虽然经过了一番波折,但最终还是办下来了。

1993年11月16日,母亲李八妹帮儿子从教育局领回了新的营业执照,这一天,属于俞敏洪个人的全新培训机构正式成立,它的名字日后将响彻中华大地:新东方
 

新东方高歌猛进,到1995年,已经做到营收千万的规模。

俞敏洪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够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北大精英一起做新东方,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俞敏洪第一站先去了加拿大温哥华,看望他崇拜的徐小平老师。接着又去找王强,此时的王强已是年薪7万美元的贝尔工程师。俞敏洪讲了这些年的经历,并告诉王强,徐小平准备回去了。

几次以后,俞敏洪顺利邀请王强回来。

从1996年一直到2000,新东方超速发展,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开始了新东方的“神话时代”。

当新世纪的曙光来临时,新东方却陷入成立以来最大的困局。

这个困局并非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人的内心。新东方的业务发展蒸蒸日上,但是,三人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

事情的起因是新业务的拓展。按照原来的格局,三人各管一摊,并无矛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新的业务机会摆在新东方面前,这些香喷喷的蛋糕,应该由谁来吃,就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俞敏洪想到了请管理咨询公司来解决。在朋友介绍下,他请来了和君咨询的创始人王明夫。王明夫提出,你们为何不上市?

一语惊醒梦中人。俞敏洪等人一合计,要解决这些矛盾,上市是最好的办法。于是一致同意上市。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终于登上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第一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公司股票。俞敏洪、徐小平、王强都一举成为亿万富翁。俞敏洪以16亿元的身价,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当晚的庆祝宴会后,已经成为中国最有钱老师的俞敏洪,一个人悄悄来到哈德逊河边,默然静坐了两个小时。他的心中没有太多喜悦,只有无比的惶惑。

他认为,上市是新东方的里程碑,却是他个人苦难的开始。他想要办的是一家理想主义的教育机构,但从此以后,市场将要求新东方每年20%-30%的增长。他将从此苦苦挣扎于教育理念和增长理念的夹缝之中,不管有多痛苦,都退无可退。

徐小平和王强退出新东方后,成立了真格基金,在投资领域混得风声水起。


三人一起走来,最后只有俞敏洪一个人承担着所有,用俞敏洪的话说,“真正送命的只有我一个人。”

2013年,俞敏洪接受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访谈时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新东方放掉,我恨不得从来没有做过新东方……”

王利芬问:“等于说你奋斗这么多年,其实得到了一个你自己并不想要的结果?”

俞敏洪:“对,就是这样的,百分之一百是这样的。”

 
俞敏洪的的名气越来越大,目前,新东方的市值已经高达212亿美元(约1470亿人民币)。

因为母亲的殷殷期盼,他悬梁刺股学习,终于考上北京大学。

因为妻子的狮吼,他扔下手中的《三国》,捧起了托福书,然后又被迫做校外兼职。

因为要攒出国的学费,他做了新东方,后来却一脚踏进商界,再也没有机会留学。

因为一心扑在新东方,他错过了陪伴女儿和儿子的宝贵时光,每次离开温哥华时,面对女儿“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询问,他只能把欢笑写在脸上,把眼泪咽进心里。

他想按自己本心做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教育机构,最后却是做成了一家必须按照资本意志行事的上市公司。


俞敏洪从小的性格,就是逆来顺受。母亲给了他“老虎”的小名,却又用“虎妈”的威风,压制着他的自由意志。

在很多年里,他和人交往,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从来不愿意忤逆任何人的意思。

他的天性无比向往自由,却总是被命运套上沉重的枷锁。从母亲,到妻子,到朋友,到投资人,到社会……

他负重前行,为众人承担着自己本不愿意的这些那些,他的内心在拼命挣扎,渴望脱离樊笼,但是肉身却越陷越深。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事业再成功,也无法拯救内心的悲凉。

他多次和人说过,最想做的,就是像弘一法师那样遁入空门,但是,他却根本就无法像李叔同那样斩断凡尘。

他说,在温哥华家中的书房待着,什么事都不想,静静地看书,就是最幸福的时光。而每次看到返回北京工作的日子越来越近,就会心里紧张,只恨不能多待些日子。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去世之前最后留下的遗言,是“悲欣交集”四个字。


俞敏洪这一生,以其世俗的成功而言,可谓“欣”矣;而以他内心的希冀而言,又可谓“悲”矣。
 
王强说,俞敏洪的墙上曾经挂着一幅沙漠里的骆驼,那骆驼就是老俞。

他跟老俞说,“你长得越来越像骆驼。不仅神似,形似。你看那个脸,一调换,都不用穿越。”

作者简介:何加盐,一个专门研究牛人的牛人。曾在政府工作,后创立咨询公司,现为咨询顾问,公众号写手。和你一起了解牛人是怎么炼成的,从牛人的经历与方法中,获得思维与认知的提升。了解牛人,学习牛人,成为牛人,从关注何加盐开始。(本文内容有删减)

书籍推荐:《彼岸风景》俞敏洪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继《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让成长带你穿透迷茫》之后的沉淀之作,以追寻彼岸风景、寻找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为主题。
在书中,俞敏洪与读者分享了63个他在人生旅途中感悟与思考的片段,触摸世界,拥抱自然,遇见历史,思索人生。全书以开阔的眼界和细腻的笔触,将人生必须不断前行的重要性娓娓道来,令人赞叹,发人深省。


 / 30 期 书 籍 获 奖 粉 丝 / 请7天内于后台回复“领书”




韩寒 | 张韶涵 | 科比 | 李宁朱生豪 | 伍佰 | 戴望舒 | 樊锦诗李宇春 | 陈道明 | 董卿 | 韩寒

我们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投稿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相关信息



你有上过新东方的课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