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用心生活是累人的,但唯此才幸福
一个人的两只眼用来看别人,但还需要一只眼对向自己,时常审视深藏自身中的灵魂,在你挑剔世界的同时还要同样地挑剔自己。
写作能使你愈来愈公正、愈严格、愈开阔、愈善良。
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它人享用。
当它所有的细胞都是新生的,才能说你创造了一个新生命。
于是你为这世界提供一个有认识价值、并充满魅力的新人物,它不曾在人间真正活过一天,却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并在许许多多读者心底深刻并形象地存在着。
一些人从它身上发现身边的人,一些人从它个性中发现自己;人们从中印证自己,反省过失,寻求教训,发现生存价值和生活真谛……
还有,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你的创作中,都带着光泽、带着声音、带着生命的气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现,而这所有一切又都是在你两三尺小小书桌上诞生的。
写书是多么令人迷醉的事情啊!
生活总是叫你失掉的少,获得的多。 嘿嘿,这就是我要说的了—— 每当旅行在外,手边无书,我就找几块纸铺展在桌。哪怕一连下上它半个月的雨,我照旧充满活力、眼光发亮、有声有色地呆在屋中。
我可不是拿写书当做一种消遣。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
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开了,或是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
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高调的人往往离不开高调,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降下来就难受。
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
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
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
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份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说: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作家自己背负的使命是帮助人们去认识生活,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很需要和别人一起讨论,那个时候作家是最受人关注的职业。”
1990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的冯骥才发现,手中的笔依然在,但心里的方向盘却没有了:忽然不知道怎么与读者交谈了,原先的写作计划也失去了原动力。
这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拾起心爱的画笔,之后又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去。
2000年,中国古村落有360万个,到了2010年,只剩下270万个。
“十年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消失的是什么村落,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村落史。大家关心的是城市的大变样,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在大量的流失。”
过去二十多年,冯骥才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尤其是古村落保护。
他不辞辛苦,踏遍了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7个省份的几十个古村落,做登记普查。虽然经常是“浑身被冷雨浇透,冻得嘴唇青紫,周身筛糠似的抖动”,但冯骥才心里想的却是“我要做的事远比我重要”。
在被问到“用20年的时间保护文化遗产,却丢失了写作的梦想,是否遗憾”时,冯骥才说,其实理想一直都在。
冯骥才今年已经77岁了,但你发现他的身体里永远住着一个年轻的灵魂。因为他对自己所热爱的一切事物始终怀有高远的理想和不竭的热情,甚至是一种堂吉柯德式的孤勇。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每件事大冯老师都在拼尽全力。正如好友张抗抗所讲,他是一个真正的“俗世奇人”,他好像有很多的手,很多的腿,不然怎么能做那么多的事情?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年他一直笔耕不辍,因为在他看来,作家的名字始终是留在自己的作品里的。
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个知识分子选择怎样的路,才不辜负这个时代?
我想,冯骥才,能给你答案。
部分参考资料:
冯骥才散文作品
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记者观察(上)》.雪小禅
本书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散文精选集(插图新版),全书围绕“用心生活”主题,收入58篇精选经典散文,《挑山工》《珍珠鸟》《花脸》等29篇入选全国不同版本语文教材。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如读教科书中的范文,其景其情其思皆能引人入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课文里的冯骥才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