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央视8年的马东:一边当老板,一边当“孙子”

丫丫兰 读者人物 2020-09-03

如今《奇葩说》站在风口浪尖,未来似乎有些飘摇不定,马东的角色将怎么被定义?
年过50,有人老了,有人还年轻,最后的结果可能是90后相继变老,60后的马东却拥抱了00后。


文 | 丫丫兰

编辑 | Anita


圈外人很少能把马季和马东联系起来,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竟然是父子。

从央视“正经脸”摇身一变成了《奇葩说》的“MM马”,马东虽没有做到他父亲那样在专业领域登峰造极,却也经历了非同一般的人生。


2014年11月,《奇葩说》一经推出,立即引爆网络,第一季总点击率高达2.6亿,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娱乐化的辩论夹杂着高效的段子,既不同于普通的辩论又不同于传统的综艺,立即成为90后最喜欢看的综艺之一。

马东走在了网综的最前端。《奇葩说》成长为现象级网综,马东也成为一个娱乐大IP。

从央视离职后,他打破了原有的生活,加盟爱奇艺成为首席内容官,爱奇艺即将上市之时,马东再度辞职,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米未传媒。


五年之内,他从一个略显过气的央视主持人变成了时下炙手可热的创业者,走进互联网的世界后,坐拥市值二十几个亿的内容生产公司。

传言在米未传媒,马东的地位并不高,没有独立办公区,还被员工安排铲猫屎。“这个公司基本没有人拿我当人,每一个人都极尽挖苦之能来对待我。”

用马东的话说是:一边当老板,一边当“孙子”。



许知远问:你喜欢这个新时代?

马东答:我喜欢,我喜欢,我喜欢

许知远问: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

马东答:没有,没有,没有


他用三遍重复来强调自己对这个新时代的拥抱,在很多知识分子眼里,马东的最终走向不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不太能理解。

他的人生走向仿佛来了一个大转弯,一下子朝着另一个世界走去了。

他做了大众娱乐,做了综艺。现在回头看综艺才是马东的本命,马东超高的情商在综艺节目中体现得游刃有余,尴尬时刻总能四两拨千斤。

他身上特有的包容性允许节目嘉宾开各种玩笑,而这传递给观众一种真实——原来,他们私下都是这样的。


去年《乐队的夏天》爆火,节目请来了很多乐队。玩乐队的人都特别难搞,不愿意上节目,但马东就是给请来了。

节目现场彭磊解释为什么来:“马东说,节目播出后微博粉丝会涨到100万,所以我就来了。”现场一片欢乐,人们发现在马东身上插科打诨和睿智是可以共存的。

处在今天这个网络综艺一把手的地位,他很愿意照顾后辈。

《乐队的夏天》中请的乐队大众都不是很熟悉,马东就会在节目现场主动给嘉宾抛梗,制造一些笑点,不断加深观众对乐手的印象。

而《奇葩说》中由于辩手的特殊性,节目往往会朝着不可知的方向发展,他需要把握话题的尺度,及时调整辩论的方向。


他是一个控场者,节目中轻易不会插话,但会在无形中调整走向。《乐队的夏天》他是一个抛话题的角色,《奇葩说》中他是一个中断话题的角色。

有人说这是一种圆滑老练,但抛却刻板印象,这是一种情商的体现。其实,圆滑老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有人的地方就需要这种会说话、能调节气氛的人。


马东的精彩人生是从27岁回国后才开始的,27岁之前,包括在澳洲留学的8年,他都过得几乎无声无息。

17岁时拿着3万块钱出国留学,选了能吃饱饭的计算机专业,怀揣着对新世界的好奇漂洋过海,但悉尼并没有给他热烈的拥抱。

那时正是中外经济悬殊最大的时候,澳洲的生活成本异常高,3万块远远不够。

巨大的生活压力迎面而来,他后来曾这样形容留学感受:“初入澳洲的那段日子是胸怀大有作为的雄心去澳大利亚上山下乡。两年后,这份雄心变成了打工挣钱谈恋爱之余,开始混文凭。

他形容,从中国到澳洲留学的他就像一个进了城的农民工。问他对悉尼什么印象,他说:“悉尼很美,但跟我没关系。”


马东从未提及他读了什么大学,获得了什么学位,澳洲留学那些年仿佛除了苦闷就没别的了。

直到留学第8年,父亲来澳洲演出,他请假全程跟随,两种职业状态的鲜明对比,让他觉得自己这种1号就知道30号做什么的日子没什么可待的了。

他决定回国。

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马东骨子里就是个有表达欲的人。回国后,放下学了8年的计算机专业转身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这种归零的背后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才华,可能他的勇气背后有家庭的支持,但满腹的才华和超高的情商则是自己不断修炼出来的。

很幸运,毕业后29岁的他进了湖南卫视。他也曾说:“湖南的经历对我很重要。”他在湖南卫视实践了新闻理想,也看到了最繁华的娱乐景象。

1998年的湖南卫视已经开始走不一样的路子了,新型综艺《快乐大本营》开始红遍中国。

李湘、何炅(点击可查看)开始成为台柱子,汪涵也开始显露头角,李维嘉、龙丹妮等时下的娱乐综艺大拿都跻身湖南卫视。


马东的第一档节目《有话好说》做了82期,就被叫停整改。这个节目开始于九个拜把子老大哥合伙抚养一个弃婴的故事,终止于探讨同性恋话题。

节目做得很成功但也很边缘,被叫停后,理想和热情突然没地方安放了。

后来他又只身北上,进了央视,做了两档节目《文化访谈录》《挑战主持人》。他更长的时间是在主持《文化访谈录》,彼时的马东,是一个深刻探讨人性与社会的访谈节目主持人。
 
采访郭敬明(点击可查看)时,他不断迂回,带着郭敬明进入回忆,再慢慢拉回现实,而后十分不客气地将抄袭摆到台面,让被采访者想避也避不掉。郭敬明几乎崩溃,采访几度中断。

这个人从来都是圆润中藏着锋芒。

马东的人生好多次归零,26岁从澳洲回到中国,从湖南台来到中央台,2004年他开始做《挑战主持人》制片人,两年后他做大赛,后来不做了,做了《文化访谈录》,然后离开央视,重新开始。


大多数人普遍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目标,最后只知道埋头前行。走到半路又发现所爱非此,但又有多少人有勇气折回,愿意从头再来?



马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有一丝丝甜,就可以填满 。”

做客《十三邀》的时候,马东说:“我人生的底色是悲凉。”

刚听这句话时,还挺意外的,马东给外人展现的是一个活泼的、宽容的形象,他和“悲”这个词太不搭了。



马东的悲从何来?前半生的人生经历奠定了他的底色。

他从小就活在父亲“名人光环”的巨大阴影里,没有名字,所有人都叫他“小马季”。小时候父亲经常外出演出,非常辛苦,很少与儿子亲近。

少年时期出国留学,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过着拮据的生活,学着可能并不热爱的专业。

马东的前半生多少有一种被动前行的感觉,生活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让人按部就班的生活。

8年的留学生活中,马东吃过很多苦,回头观望,他说:“如果一生当中你吃的苦是有数的话,那就在年轻的时候把它吃完。”


《有话好说》曾做过一期节目,他们拍了个叫隆求喜的少年。那孩子在近亲结婚的家庭长大,母亲是侏儒,妹妹是智障,父亲去世。

马东去他家里看,只有一张席子,两块砖支着一口破锅。那孩子靠着要饭和同学的接济考上了中专。

马东感到了巨大震撼,那种贫穷超乎了他的想象。

“我就是想把这种贫穷搬到电视上来,就是大家没见过这样的。”

节目播出后,电视台收到分批而来的捐款,隆求喜的境况得到改善,在这过程中,马东也看着这个人的逐步变化。

后来那孩子每两个礼拜来一趟,问有没有他的汇款?就是跟来收保护费似的。

很多年以后,他再次遇到了隆求喜,跟他借钱:“借多少?2000,想做个小生意。不行,不能借给你。1000行吗?不行。500?100?能给我50块钱吗?不能。”

他说:“这就是我能看到一个媒体在一个人身上所产生的那种作用,我也不知道我们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这个节目从第一期开始就关注了社会边缘群体,打破了大多数人的认知。马东采访了民工与弃婴,由“弃婴”问题,扯到民政局,又扯出社会学家李银河,探讨了少数人的爱情。

那两年,马东过得异常潇洒,一路飞奔,自我感觉挺爽。这个节目里,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试图揭开社会的一角。

但理想抵不过现实,节目最终停播。

很多现实的打击慢慢消耗掉了一个新闻人的热情,有时是来自上面的压力,有时是来自下面的无望,这种压力让人无从抵抗。

前半生这样的经历多少让马东对人生有了一种“悲”的念头,可能也正是因为“底色悲凉”,所以才选择寻找欢乐吧。

马东最终选择做大众娱乐,慢慢放下了所谓的理想,投身互联网的浪潮。


《奇葩说》很成功,他找到了另一种叙事方式,节目用娱乐的方式讲述普通人身边的“痛苦”。

《乐队的夏天》也很成功,马东借助网络让90后开始了解民谣和摇滚,让乐队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马东不承认自己现在做的东西是一种无用的、粗鄙的娱乐。

在《十三邀》中,他这样表述对娱乐和文化的理解:“娱乐是人先天的本能,而文化是积淀的结果。有些事当下是没办法看清的,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100年后再看。”

许知远这样评价他:“我觉得他表面上拥抱了这个新时代,但我觉得他内心深处还有另一面,他只是把它安放在那个地方。”

常有人说他变了,马东说他并没有变,他的价值观早在20年前就形成了,这些释放出来的外在,是由内在生出来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向世俗既定的黑白对错宣战。”这是《奇葩说》的宣言。

2014年,第一季《奇葩说》海选现场,从小痴迷马季相声的胡渐彪,见到了穿着苏格兰裙的马东。但直到后来的庆功宴上,他才被告知:马东,就是马季的儿子。


穿着苏格兰裙、顶着两只大眼袋、佛系地敲着木鱼、满脸高兴地念着广告,人们似乎已无法从马东身上,寻觅到“星二代”和“央视主持人”的影子。

2017年马东与许知远的一场关于“文化的粗鄙与精致”的对话,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

马东说:“每个时代都向往精致,但我们从来没有过。”许知远做了5%的精致文化,而马东则选择拥抱95%的娱乐。


有人说他是有知有识的商人,确实,他是一个做娱乐的商人,但同时他也开创了另一种娱乐方式。

他曾说《奇葩说》的选题主要有两类:身边的道德困境和脑洞题。而辩论的最终走向往往会回归到人性的探讨,也许会给你灌一碗鸡汤,也许给你留下思考的空间。这也正是节目的魅力所在。

蔡康永在采访中谈到马东:“我本来以为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见了面才知道他没太把自己当回事。”

马东说这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很牛,所以自己才要变得怂。

面对不断变换的身份,他说:“我是一个身段柔软的人,我可以盛满任何一个容器。”

他以一种谦卑的方式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他不谈理想与热爱,一切不过是为了寻找自由。

“人的角色是外界赋予的,别人给你了,你就把这个东西当个事,刷糖浆似的,一遍一遍往自己身上刷。

如果某天糖浆厚了干巴了,成了硬壳,离真实的自己有了距离,可以让分身偷溜出来,去干点自由的、放松的事。”

有人问马东:“你这样是不是有点作?”

马东回他一句说:“是啊,人活一世,不作没劲。”

如今《奇葩说》站在风口浪尖,未来似乎有些飘摇不定,马东的角色也不知会被如何定义。


年过50,有人觉得他年纪大了,要好好歇歇,也有人等着他带着《奇葩说》一直做下去。但无论外界怎样界定,最后可能是90后相继变老,60后的马东却拥抱了00后。

也许,对于马东来说,五字打头的年纪又是一种开始。

参考资料: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马东》
《马东 钝器锋利》,谢梦遥,人物,2017
《马东:保持年轻的最好方式,是跳出舒适圈》,记者观察,2020

《糊涂人马东:是老板,也是孙子》,粥左罗

作者:丫丫兰,读者人物原创作者,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韩寒 | 张韶涵 | 科比 | 李宁朱生豪 | 伍佰 | 戴望舒 | 樊锦诗李宇春 | 陈道明 | 董卿 | 韩寒

我们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投稿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相关信息



你怎么看待马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