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不回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真实故事计划 Author 周婧
文 | 周婧
来源 | 真实故事计划
ID | zhenshigushi1
“姐,你代我跟妈说今年春节我不回去了。”尹晓炜编辑好这段文字,点击发送后,关上手机,叹了口气。
51岁的尹晓炜是一名家政工,2006年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此后就一直以家政工的身份在这里打拼挣钱。
今年春节,尹晓炜本有返乡的机会。
她的家乡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当地在元旦后出现了几例零散病例。
家人觉得即使一家人居家隔离,也是团聚,提醒她早做回家的打算。
85岁的母亲在电话那头嘟囔:“回来吧,一起吃饺子。”
尹晓炜不着急做决定,那段时间她常常接的是短工,雇主连着换,刚熟悉就又要认识新的雇主。
她想着多接点工作挣点钱,一年到了结尾总要讨些喜庆。
没成想几天后,黑龙江省本土病例数量骤然上升,姐姐连着发来几次消息,告知自己居住的小区开始进行半封闭式管理。
没过多久,返乡又有了新要求——需持7天内核酸阴性证明,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
眼看政策一步步严格,尹晓炜断了回家的念头。
在外奔波多年,尹晓炜早已对过年没有了温暖的想象,“只会觉得自己一年比一年老”,她在日记里这样写。
来北京15年,尹晓炜仅有两次返乡过年的经历。
以前到了除夕,看着别人一家团聚,尹晓炜只能趁着出门倒垃圾的间隙,和母亲打个电话。
“我妈妈耳背,和她视频需要很大声地说话。”尹晓炜说。
隔着屏幕她对着母亲咧开嘴笑,等打完电话,年也就过完了。
尹晓炜的许多同行,也选择留在雇主家过年。
有一些家政企业专门瞄准就地过年的大市场,推出“春节保姆”服务,让留在大城市的家政阿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服务时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家政工菊鑫,是留在雇主家中过年的家政嫂之一。
不久前,她在快手更新了一段视频,展示了她在帮雇主整理冰箱里的食物的过程。
“今年过年留在客户家过年,这些都是我买的年货。”菊鑫说。
末了,她隔空询问:“有同样留守的姐妹么?”
有不少人在评论区回复她:“春节涨工资能翻倍多好,我就不回家。”
许多春节无法归家的人,把隐秘的思念发到了网络上。
一位地铁轨道维修员发了段视频,他对着镜头说出对母亲的寄语:“为了让地铁正常运行,春节不休息,妈妈你要保重身体。”说完眼泪就要掉下来。
“你在那好好上班吧,放心,我在家给你看孩子。”母亲在得知儿子不回家后如是说。
年关临近,这类视频频被发布到网络上。
在短视频平台上,“过年不回家”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夜晚降临,27岁的果贩崔浩正把一箱箱水果搬上货车。
崔浩的流动水果摊开在北京房山区的一处城中村,村口的一条林荫马路,就是他跟老主顾接头的地方。
往年这个时候,崔浩已经坐在家里的炕上。
他习惯跟家人嘬上一瓶用柴火暖着的二锅头,窝在被子里熏得迷糊又舒服,就这么晕上几天,再返回北京打拼。
但今年不一样,老家疫情吃紧,到底要不要回家,崔浩反反复复掂量了好几回。
图 | 崔浩在路边卖水果,一袋子20个脆甜红富士
“家是能回,但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顺利回北京。”崔浩说出了他的顾虑。
去年的年,崔浩过怕了。
几经思想斗争,崔浩咬牙给母亲打去电话:“妈,今年过年我不回家了。”
留下来的崔浩计划着大年初三就开始支起他的水果摊。
24岁的外卖送餐员“六一”今年也回不去了。
对这个两年前独自来北京打拼的年轻女孩来说,这是人生头一回。
阻拦“六一”回家的,是北京和她故乡黑龙江的疫情。
“六一”安慰妈妈说:“除夕夜,自己也会做好吃的。”她和家里约好了到时候视频通话,云过年。
春节她不打算停止工作,这样可以收获高于平常两倍的报酬,而因防疫被留在大城市的北漂们,也不用担心点餐无人配送的窘境出现。
这对她和她服务的人们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
她在短视频平台里,收获了大量的关注,但在屏幕之外,穿上亮黄色的工作服、戴上工作头盔,很少有人会认为她和其他骑手有什么不同。
图 | 六一在快手上录制的视频
“六一”穿梭在城市中,常常觉得自己像个野孩子:“做外卖员就像没人管的野孩子,接一单算一单,没有同事,全是自己一人。”
对一座城市来说,尹晓炜和“六一”都是毫不起眼的角色,但他们才真正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细节。
集体留守的春节,他们更不可或缺。
在济南开青年旅社的辛红亮今年初很忙。
石家庄疫情爆发后,一些在济南读书或打工的石家庄人无法按计划归乡,辛红亮想要为收留异乡人出一份力。
1月17日,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在济南读书的,石家庄籍贯的,无法回家的学生,或者在济南打工的石家庄籍贯的人,济南某青年旅社,免费提供住宿,如果必要,可以在这里过年。
辛红亮很快发现,需要帮助的不仅是石家庄人。
一位山东泰安的小伙子拨打电话求助,1月初他从河北来济南出差,疫情爆发后,他回不去河北的公司,也难以返回泰安老家。
辛红亮为他办理了免费入住。
有朋友把辛红亮提供免费住宿的事发到了快手上,本来只是想扩散消息,没想到还引来了一些称赞。
有人夸他古道热肠,也有人说,从他身上看到了“人间处处有真情”。
消息在圈内传开,许多人想办法支持辛红亮的行动。
一位25岁的济南姑娘骑电瓶车运来了8箱牛奶,只留下一张纸条:我要向您学习,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提供点牛奶,给那些滞留在济南的兄弟姐妹送去一点温暖。
辛红亮没有想到,自己做的一点小事,吸引大众形成了一股更大、更暖心的力量。
这几天,他和家人计划着与住店的人们一起吃年夜饭。
“妈妈包饺子,爸爸烧菜,还有我的女儿也愿意当我的小帮手,和留在旅店的朋友们一起过年。”
对异乡人来说,正是这群“不归人”的默默付出,用温情替换了他们本该独自在外过年的冷清。
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尹晓炜在自己的小床上伏笔写作。
临近年关,她回忆起儿时过年的快乐,就此创作了一些文字:
东北最传统的年货有冻梨、冻柿子、粘豆包,春联、花灯也是必不可少的。 父亲是最喜欢置办年货的,每天都穿着他的羊皮袄去市场购物,鸡、鱼,还有冻货,猪肉是提前跟农村的亲戚预订的。
“在孤独寂寞时,我通过写作和自己对话,抒发毫无寄托的情感。”
她给自己取名“尘埃”,她说自己就像人生沧海一粟的尘埃,但也希望留下自己的足迹。
所有在大都市打拼的人们,其实都和她心思一样。
图 | 尹晓炜在写作 受访者提供
去年临近除夕时,雇主提出给她放两天假。
事发突然,尹晓炜买不到返乡的火车票,只能独留京自过年,但这也是一个真正能完整休息的春节。
一个人待着无事,吃完饭,尹晓炜戴上口罩出去转了一圈。
她第一次像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用一个闲适的角度打量她打拼了15年的城市。
当时年关下,北漂们已经从城中村散去,村子里静悄悄的,绕村的铁路上相继开过去两列绿皮车,车厢里空无一人。
不过,今年的北京一定不会寂寞了。
和那么多人一块过年,这座城市有了些完整的烟火味道。
就像尹晓炜在另一首诗里写的:
除夕的年夜饭,家家都包饺子,里面放一枚硬币,而我还能吃到糖,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只有过春节才是甜的。
年就是这样,在我记忆的回味中,在我的忙碌中,一年又一年地走过。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
你今年回家过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