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十年回眸 | 上海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记《古文字诂林》的出版历程

徐川山 上教语言学 2020-01-18




2005年,汇集了1 万多个字头、1000 多万字、煌煌12卷的考释资料,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搜罗最为齐备的古文字汇释类工具书——《古文字诂林》全部出齐了。《古文字诂林》的编纂和出版,是我国学术文化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建设工程。从1991年出版项目启动,到2005年全部出齐,共经历了14年的漫长过程。


上海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出版中心副主任徐川山,讲述了《古文字诂林》出版背后的故事。





1



历14年终完成


文字学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我国历代最伟大的文化巨匠,几乎都是“小学”大师,无不对文字有精深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就倡导“读书先识字”“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的治学理念,希望能将中国传统的文字学与西方现代的文化史学结合起来,通过考索文字本义及其随历史发展而演变的各个时代的意义,获得对文化底蕴的深切著明的了解。王元化也曾指出,文字学的研究工程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传统国学没有这种工程打基础,等于是空中楼阁。


体现这一重要学术思想的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被称为“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的《古文字诂林》于2005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全部出齐。


《古文字诂林》的编纂和出版,是我国学术文化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建设工程。全书共12册,汇集了1万多个字头、1000多万字的考释资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搜罗最为齐备的古文字汇释类工具书。它完整体现了两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和所取得的灿烂成果,是古文字字形和古文字考释两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古文字诂林》编纂出版历经14年,充满了艰辛和探索。


1991年,由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倡议,《古文字诂林》作为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立项,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编纂工作,由李玲璞(李圃)任主编,汪寿明任副主编。编委会聘请著名古文字学家朱德熙、李学勤、胡厚宣、马承源、张政烺、裘锡圭、戴家祥、顾廷龙(以姓氏繁体字笔画为序)担任顾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古文字诂林》确定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年)重点规划中的重点图书项目。


1997年5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和上海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领导下,上海教育出版社承担了《古文字诂林》的编辑出版工作。


1999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后,集团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该书列为集团重点工程,对出版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


本着“打造一流精品图书,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企业精神,上海教育出版社始终将《古文字诂林》的编辑出版作为出版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古文字诂林》出版工作领导小组,挑选了一批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骨干编辑组成编辑小组,负责日常编辑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意在承担排版任务的公司附近设立专用办公室,方便编辑、排版人员沟通交流,以确保出书质量。


《古文字诂林》是王元化先生亲自倡导并组织实施的文化项目,他自始至终关心着《古文字诂林》的编纂出版工作。在他的直接指导与关心下,编委会和出版社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顺利完成了这项嘉惠学林、泽被后世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



2


实现多个“第一次”


《古文字诂林》在学术研究和编辑出版领域大胆创新,实现了多项第一:

它将千百年来历代学者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荟萃于一编,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第一次;


它成功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等八大类古文字的排版印刷问题,这在中国出版史上是第一次;


它根据秦汉篆书厘定了近万个篆书古隶定字样,为研究篆书演变至后世楷书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这在中国字样史上是第一次。


《古文字诂林》是上下三千年历史中各类古文字形体的集大成者,也是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关于古文字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它既有古代典籍中的材料,也有近代出土的文献,遵循形、音、义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着重提供阐释的古文字形体与它表示的单音词之间的音义关系,从而向世人展示先民如何把有声的汉语转换成有形的书面汉语,并以此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传承至今。读者一编在手,就可以了解每个字的字形演变史、字义演化史,以及两千年来文字学者研究该字的学术演进史。


不仅如此,《古文字诂林》通过提供单个文字形、音、义的发展史,使得揭示文字与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成为可能,沉淀在文字之中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进化踪迹,因此而显现出来。《古文字诂林》真正达到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的训诂学标准。因此,它既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学术研究型工具书,也是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建设工程。


《古文字诂林》的面世,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土文献释读、大型字典词典编纂、古代典籍整理、历史文化研究考证,以及关涉到汉字形、音、义考察的社会科学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材料翔实的无可替代的工具书。


《古文字诂林》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有一套高效务实的组织运作模式是分不开的。单从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八大类古文字的排版印刷来说,没有一套自己开发的照排系统,《古文字诂林》的出版就无从谈起。


为保证《古文字诂林》顺利出版,出版社专门成立了独立运作的出版工作小组,并花费巨资,自主研发了一套“古文字字形库及其电脑排版系统”,这在运用电脑技术排印古文字书籍方面是第一次。


此前,由于排版印刷条件的限制,古文字类图书的出版大多采用手写影印的方式。因个人书写习惯的差异,楷、行、隶、草诸体均可见到。这种做法既费时费力,又不便阅读,版式也很不美观。再加上《古文字诂林》的原始资料来源各异,版本情况极其复杂,有石印本、铅印本、蜡刻本甚至手写稿本等,如果采用20世纪初丁福保编《说文解字诂林》时“剪刀加浆糊”的剪贴做法,既无可能,又不利于编辑加工,出版效果也不理想。《古文字诂林》利用自主研发的系统进行排版,使得古文字的保真度、清晰度以及整体排版印刷效果都远远胜过其原始资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古文字诂林》的编纂出版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1993年10月,《古文字诂林》编纂工作论证会在北京召开,著名学者许嘉璐、王元化、任继愈、周一良、李学勤、张政烺、张岱年、汤一介、顾廷龙、傅璇琮、安平秋等与会。大家一致认为,这将是一部“集万卷于一册,汇众说于一编”的学术精品图书。


2005年,《古文字诂林》的出版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通令嘉奖。此后,该书在出版界和学术界获得各种殊荣:2007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6年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6年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版协颁发的上海图书奖(2003—2005)特等奖,2006年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转载声明:本文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6月8日第四版。

微信转自:版话儿



谨以此文

庆祝上海教育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






相关阅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十年回眸 | 《近代汉语词典》的出版故事

书背后的故事 | 徐川山:鲜花三放 ——从《字母的故事》到《世界文字发展史》

郑张尚芳纪念专栏 | 徐川山:独托幽岩展素心——回忆郑张尚芳先生

新年专稿 | 徐川山:小 报 大 作 用——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



更多上教语言学图书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