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 代 电 影 院 “菊” 部 暴 雪 大 赏

阿蒙 BB姬 2024-05-01


文丨阿蒙


新年伊始,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全国大部地区均以晴朗多云天气为主,温暖的天气使得群众外出活动行为显著增多,常多发聚集性庆祝活动。


但调查记者发现,在全国各地人群聚集性场所,却常有局部暴雪的罕见情况出现。热心群众纷纷怀疑道:这莫非是在暗示“暴雪”要回来了?



不过,据有关专家表示,造成这类异常气候的缘由,是电影院高空中央空调的热风与下方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过量怨气急速对冲,导致由观众打哈欠流出生理性眼泪蒸发而来的水蒸气,在接触面上急速降温,从而凝结成雪花导致的。


除了上述基础成因之外,该气候还需要额外的触发咒语——“张万森,下雪了”。



只有在跨年档电影《一闪一闪亮星星》播放到影片末尾,剧中女主角以47.5分贝的音量,恰时地念出这句台词时,现场的观众才有幸能见到这三千年罕见的奇观。


该片的电视剧版截图


由于该气候现象触发条件过于苛刻,因此部分群众为了帮自己与同游亲朋大饱眼福,便自发地携带上可移动的便捷式造雪机,在现场体验一次“人工造雪”



而部分气候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则选择用盐巴、纸片、泡沫等替代雪花,帮助群众心满意足地过完了这个天降暴雪的尴尬元旦。



放映结束,前来观影的群众们戴着满头的雪花,一边COS着“旺旺雪饼”,一边心满意足地离场;留下匆匆赶来的保洁阿姨傻眼了,在这行干了三十年,还是头一回遇到室内暴雪,也不知道这扫帚和抹布能不能擦去电影院坐席上厚厚一层积雪。



值得注意的是, 在异常气候的影响下,全国除了北京还在“筹办年会”之外,其余地区的降雪量以及降雪范围明显暴涨。



在跨年当日,该降雪区域就已达到了4亿票房,群众需警惕降雪带来的不利影响,进电影院请自行携带雨具。



这边,国内影迷在影院跟暴雪缠缠绵绵,另一边,海外观众也不甘示弱,誓要打响新年第一“炮”。


这不,同样在影厅观看宝莱坞电影的印度青年,掐着偶像出场的倒计时,点燃了这场盛大的烟火。



在密闭且漆黑的影厅里,数以千计的火星四散到周围观影群众的头顶,为了庆祝偶像男演员的出场,打响了一个好彩头,也给自己换来了一个“蓄意伤人”的牢饭。



眼见海外观众这阵势好不热闹,国内小伙儿有点不甘心被抢了风头,立马组织兄弟几个在《八角笼中》的荧幕前打起了拳击。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回忆起了2023年的春节档,一部《满江红》掀起了全国观众对诵读诗歌的热爱。


每一次电影院散场,都是一次唾沫横飞的国学课小测验,要是还有参赛选手能憋出两滴眼泪,那将是绝杀。



今天的元旦天气播报到此结束,我们总算可以套上垃圾袋来避免遭受这一桩莫名其妙的“暴雪倾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已经从一项单方面输入的观影活动,变成了全新5D沉浸式互动实景体验项目。


最初,有人觉得应该自发地在片尾制作名单滚动时鼓掌,我们觉得没什么毛病,尽管演职人员看不到我们这咔咔一顿鼓励,但也算是表明了敬意。



但接着,他们开始抱怨我们没有在片尾曲时合唱那一首《倔强》,开始抱怨其它观众没有等完彩蛋就离场,不解风情恼了他的观影氛围。


再然后,看电影的人好像都必须准备点什么花活,跟对象看《花束般的恋爱》要带上鲜花;带儿子看《长安三千里》要会背古诗词;看《芭比》要穿粉色,看《宇宙探索编辑部》要戴口锅在头上,看《忠犬八公》要死命抱着自己家的狗上演一出“狗都被看哭了”



从单纯的观看,到表达自己的情绪,再到代入影片的“沉浸式”观影,所谓的观影仪式感,在自我意识过剩的观众这里,就成了花式电影院行为艺术大赏。



影院方和影片的宣发团队也很懂商机,很快,为了顺应这股“仪式感”的潮流推出了吸睛的“下雪场”、“欢唱场”、“啤酒场”、“橘子场”等特殊排片,狠狠赚流量。


有网友调查发现,全国“大范围降雪”的这几天,就连造雪机都因为供不应求而涨价了。



今年跨年档期里的国产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有符合自己定位的特殊排片,但除了《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暴雪之外,都没能对票房和关注度带来什么大的提升。


为了营销感人、催泪、关怀,部分影院甚至还推出过字面意义上的“盲人看电影”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区分于专业的盲人观影项目,这些影院并不配备专业讲解员,而只是单纯并照常放映影片。



迭代到这一步时,其实不管这些观众和影厅怎么作妖,暂且都还算不怎么影响普通观众的正常观影体验。


但就像我们开头见到的那样,一旦有了“下雪场”,就会有观众“好心”地在非下雪场人工降雪。



再迭代一会儿,就甚至会有影院为了部分观众的如厕需求,在影片放映中途插入20分钟的休息时间。 



国内影院从围绕影片为重,到讨好观众为重的变化,推行到电影主创团队的路演环节时,观感就更显得离谱了。


上个月月初,吕克·贝松导演携新片《狗神》来到国内各地参加该片的首映礼路演。作为曾经执导过国内观众熟知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和《超体》等片的知名导演,这是吕克·贝松时隔9年再次造访中国,并参加观众提问环节。



然而活动当天现场,几乎有一半的提问观众都是有备而来的“演员”,多半时间花在了给吕克·贝松送中国结、糖果以及毛绒小狗上。



剩下一半的提问也都是在表达自我对狗的热爱或者“世界破破烂烂,小狗缝缝补补。”疑惑的是,这部影片的情感色调跟温情并不搭边,更谈不上“缝补”。


甚至吕克·贝松本人都向多名观众强调了,“你的问题是什么?”但大家还是在自说自话地表达情绪,甚至有人表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想问,只是单纯举手表达一下自己的观感。



这类情况并不是个例,应该说,当下国内售价均超过百元的主创路演场次里,几乎每一场都变成了讨好观众或干脆就是观众的秀场。



科目三,我们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这个差点征服台湾的舞蹈,几个月过去,人们对它的狂热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在最近的新电影路演里“科目三”也成为了短视频博主的“财富密码”。



同样,在《三大队》的路演现场,也有观众向演员张译提出了现场表演“科目三”的请求,但这一次,有人选择了拒绝。


听到观众的离谱请求,张能委婉地表示:“我们还是很想听一听深圳朋友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在跳舞上,我希望闲暇的时间(再)陪大家玩。”


精彩的是,在被拒绝后,这个提问的观众自己跳完了科目三。



同一场活动上,张译聊到了路演的意义,在他作为演员的个人角度里:“我拿一个东西打比方,就像我们做梦,我们做了一场美梦。然后找三五知己也好,或者找一个算命大师也好,说分享一下,您帮我解解梦。解完了之后发现,原来我这个梦是这个意思。”


张译拒绝跳科目三的词条在微博获得了超过1.2亿的阅读量,评论区网友也都赞同地表示,“终于有演员敢站出来拒绝了。”



“把电影还给电影”成为了短期内的热门口号,但对于市场并没什么新的影响,于是到年末跨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迎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暴雪。



尽管这只是当下人群愈演愈烈的个人意识过剩投射到观影行为上的小小体现,但已经足够影响整个电影行业宣发的侧重点,并与每一位观影者息息相关。


这或许就是“后网红时代”的一个缩影,网红话语权逐步上升,而传统明星的逐步下沉,边界感的打破,让我们不再对他们创造的文艺作品抱有敬意,“我”终于成为了人们唯一在乎的东西。


这不一定是一件纯粹的坏事,但绝对将带来改变。




-END-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