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要宽容接纳哭泣的婴幼儿吗?| 二湘空间
图源网络
高铁,成了围剿婴幼儿的主战场
文/杨逍
1
高铁上,一个一岁的孩子哭闹了五分钟,一个年轻女子,操着公鸭一般的嗓子,站起来对着孩子的父亲一顿聒噪,要求让孩子闭嘴。孩子的父亲身材很像阮小二,发型很像鲁智深,人却相当老实,只是解释说孩子要哭,我也没办法嘛。换作暴脾气爷们,估计大耳雷子早就扇向这种悍妇了。最不济也可以像韦小宝一般,哪凉快哪呆着去!
瞬间想起一个经典人物来,就是《围城》里的苏文纨。这苏小姐是博士,进入了大龄女行列,在回国的轮船上静静地看书,偏偏有个孩子一味地打扰。苏小姐最是讨厌小孩子,于是钱钟书描写这孩子的肖像,就是苏小姐眼里的形象: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他刚会走路,一刻不停要乱跑。”
这苏小姐呢,“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
钱钟书为啥要写这么一个细节?因为大龄剩女和儿童,简直就是天敌。
钱钟书通过一个小细节,给这位苏小姐定了调,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伪大家闺秀形象。
《围城》剧照 图源网络
不过苏小姐再这么讨厌孩子,她也得保持最基本的礼貌和容忍。她握着孩子拿过糖果、拿过蛋糕的两只小手,假意喜欢孩子,其实是免得他的小手弄脏了自己的衣服。
现在么,苏小姐的这种涵养,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2
黑衣悍妇是个案,不过这种个案是高铁惯出来的。
我有一个感觉,一些高铁分明是无视儿童权益,无视弱势群体的权益。
“熊孩子”在火车上、汽车上、飞机场打闹,的确非常让人讨厌,而且容易发生意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管束不够,这是事实。
然而中国的事,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矫枉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于是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有的列车竟然公然广播,孩子哭闹,请到车厢连接处去哄。
于是年轻的母亲,抱着几个月大或者一岁多的孩子,连坐在座位上的权利都没有,她们为了不影响成年人的休息,被“光明正大”地赶到车厢连接处。那里没什么依托,晃动非常明显,那里有接开水的,有上厕所的,有拿着一次性餐盒扔垃圾的,总之孩子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了若干倍。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总会首先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文明社会更应该如此。
在公共场所哭闹,本身就是儿童权益——他们的哭声必须被包容,没什么商量余地,必须包容!在公共场所,婴儿一定会哭,驱赶,意味着这个婴儿,没有在自己座位上哭的权利。如果这种驱赶是合理的,那么,在自己家里,孩子也不许哭,这同样也变成了合理的!
图源网络
这不荒唐透顶吗?!
成年人已经活得如此自私、如此冷漠、如此没出息。他们有的说,孩子太小,就不要抱出来;有的说,你的孩子你喜欢,我就是不喜欢,爱咋咋地。他们对手机打开外放看视频的、围在一起打牌大声喧哗的、大声打电话的成年人一律采取“包容”态度、闭着眼睛装听不见的态度、胆小如鼠大气都不敢出的态度,却专门对孩子的哭声,异常敏感,义愤填膺。
怪异的是,高铁竟然配合这种贼厮鸟,驱赶处于绝对弱势的婴幼儿,社会的良心何在?儿童的权益何在?这真是高铁的耻辱。
那么,真得再次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了!
3
北京地铁上有老弱病残孕专座,据我观察,那个座位,年轻人是不太好意思坐的。遇到抱着孩子的妇女,那个座位一定会被让出来。
尊老爱幼,不是传统美德吗?高铁上这种美德何在?高铁应该如何管理,不该深思一下吗?
现在,我不要求你对我多么友善,多么有爱心,我只要求一条,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可以不善待;用不着给孩子特殊照顾,我只要求你别把他们赶走。
如果一个社会连婴幼儿都包容不了,那这个社会病的太严重;如果所有高铁都这样驱赶婴幼儿,那分明还不如绿皮车、闷罐车时代。
闷罐车、绿皮车时代是落后的,千万别动不动就想回到过去。不过那个时代,婴儿的啼哭是自由的、嘹亮的、豪壮的,哪像如今这种悍妇,呕哑嘲哳难为听!不信你读一遍王蒙19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春之声》,那是他坐火车的体验,耳目所及,都是春天的声音。
杨逍,用毛笔写字,用键盘写书。公众号:书写者。
更多选择和惊喜点击此链接
更多往期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