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琼楼金阙,花醉三千,品一味江南无限

木各伶 全球茶企品牌分析 2022-04-30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航拍乌镇@摄图网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富甲天下,物产富饶,人文荟萃。至宋明时期,江南在文化艺术领域已领袖中华上下。


江南是传统的宜茶地区,这里不仅盛产龙井和碧螺春这样的名茶,诞生于此的茶文、茶诗、茶画和茶具也都以各自的手法编织着一幅浓墨重彩的江南茶风情画卷。


江南茶俗积淀着江南人深沉的书卷气,折射着人们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它含情脉脉地渗透千家万户,又生机勃勃地环抱着此地的山水,造就了悠悠江南特有的文化气息。


南京夜景秦淮河江南贡院@摄图


江南名茶分布的数量和密度是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据史料记载,汉王曾在宜兴茗岭招收茶童,授课茶农,被称为“课童艺茶”。


而汉朝名士葛玄则在浙江天台山设立了“植茶之圃”, 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之地,“葛仙茗圃”也就成为中华茶文化之源头。


浙江天台山茶园@网络


到了唐宋年间,江南已形成阳羡(今宜兴)和临安(今杭州)两大产茶中心。


明代的张谦德在《茶经》中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姑胥之虎丘、天池。”而在屠隆的《考槃馀事》中把明代的名茶一一列举,其中“龙井茶”、“阳羡茶”、“虎丘茶”、“天池茶”和“六安茶”被认为最优秀的六大名茶,除六安茶外,其余均产自江南。


航拍梅家坞绿色茶园@摄图网


名茶荟萃,茶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江南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定丰厚而隽永。


屠隆在《茶笺》中谈及天池茶时称其“诚可称仙品”,这便是江南茶“是茶又非茶”这一玄妙属性的缩影。


莫干山自然风景@摄图网


江南茶的“仙”首先体现在其出生的意境——“四面山光施翠色,松柏常被白云绕,天生石池澄清碧,桃花溪涧流不息。”


茶树常年清静碧透,茶叶葱翠芳馨,经过茶农精心采摘加工制成的好茶,峰豪曲秀、银翠显茸、汤色澈亮、鲜爽甘醇,睹一眼赏心悦目,闻一鼻消渴解烦,饮一口悟道通禅,回味几许悠然缥缈。


而游离于江南良好的茶叶种植环境之外,佛教的鼎盛又个茶增添了几分出世脱俗的“神韵”。


南京鸡鸣寺@摄图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茶与禅是天生一对。


早在魏晋年间,遍布江南的佛教寺院便已提倡茶饮,到了唐朝,湖州山桑、儒师二寺,常州善权寺,钱塘天竺、灵隐二寺已成为产茶名寺。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原注:“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


虽然如此有限的篇幅依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条“微博”的体量,但其信息量巨大,满满的都是“干货”。


杭州灵隐寺春天下雨的寺庙屋檐@摄图网


到了宋代,江南寺院凡可种茶之处,皆辟出茶园。


那时寺院古刹还经常开设茶宴,最有名的要数杭州径山古刹的茶宴。


公元1267年,前来径山学佛拜师的南浦昭明把江南茶宴仪式带回日本,现如今日本茶道中的“和、清、静、寂”便来自中国江南寺院的探新茶宴。


日本抹茶@网络


除去肉眼可见的形式上的情结,茶与佛教更深刻的关系,都凝结在一个字——“禅”。


早在唐时,当北方佛门弟子还把追求佛的真谛寄托于面壁打坐中时,江南的唐诗僧皎然和尚就已经从品茶中“饮悟”,在他看来,一杯清茶便能取代静日参禅,追求安详静谧亦是佛的境界。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漫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便是皎然和尚对于“茶”和“禅”关系的缔结,此中禅浸于茶,茶融于禅。


禅茶@摄图网


在江南,许多文人逸士也追求“饮茶通禅”。


江浙一带自明代首开“焚香伴茶”之先例,始有“香茗”之称,把香与茶关联起来,让茶又多了几分“神气”。


“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


此时“茶通禅”已非佛门弟子独享之事,文人士大夫在享饮江南名茶后也时而诗兴大发,思若泉涌,飘飘欲仙,元代名相耶律楚才的那句 “啜罢神清淡无寐,尘嚣身世便云霞”便是如此而来。


苏州寒山寺一角@摄图网


天子的宠爱,进一步加持了江南茶的“仙”。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唐代江南以产“阳羡茶”入贡著名。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描述了每岁入贡前,茶农日夜忙碌的景象——“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十日皇程四千里,到时须及清明宴。”


直至清代,茶在江南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依旧如神仙般不可动摇。


采茶人@摄图网


苏州一带流传着野生的碧螺春茶让进山砍柴的小伙醉晕过去的传说;而乾隆皇帝亲封西湖龙井“十八棵御茶树”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西湖湖畔观赏茶女制茶,并不时地捞起茶叶鉴赏。不料忽然来了急报,说太后病重了。乾隆听罢,顾不得许多马上去见太后。


乾隆来到太后跟前,太后闻到他身上有一股清香,就问他是什么。这时乾隆一摸口袋才知道,原来是之前抓进口袋里的一把茶叶。他让人把茶沏上茶给太后喝。


奇迹发生了,太后喝完这杯龙井茶,不一会儿便神清气爽,什么病都没有了,于是乾隆大悦,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龙井树为御树。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乾隆


十八棵龙井御茶@网络


江南人视茶如己出。大年三十,茶农会把采制的头茶供奉在菩萨神像前,待大年初一,鸡鸣即起开始各种祭祀活动。


人们相信,老田闻到头茶飘摇而上的清香,便会心生欢喜,给予凡间关怀与庇护,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茶、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江南人开门第七件事,与生活密不可分,而这七件事中,唯独上升至精神层面的便是茶。


西塘@摄图网


唐宋时期,茶饮风俗在江南民间已是主流文化。


在江南,“喝茶”通常被说成“吃茶”,而当时江南的茶的的确确是可以吃的:晒干的胡萝卜干、青豆,加上桔子皮或橙皮,以及炒熟的黑、白芝麻和新鲜的黑豆腐干,配上绿茶,这便是馨香四溢的“香茶”。


这种香茶浓重、厚实而且色彩鲜明,当一片碧绿的茶叶浸透在红、黄、绿、白、黑的“五彩池”之中,其观感自然妙不可言,客人细啜慢饮,连喝带吃,从视觉到嗅觉再到味觉,是一种完整而丰满的立体感观。


茶料与茶具@摄图网


茶是吉祥之物,江南人喜欢借“茶”字讨个吉利,于是乎有些看似和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也变成了茶事。


南京人爱用蜂蜜和白糖冲开水待客,俗称“糖茶”。其中虽然没有“茶”,却因“茶”之名而显得温馨而甜蜜;新嫁女及新胥回门,娘家必煮“秤砣茶”——向开水锅里打三四个鸡蛋,装入碗里加少许糖即成,祝其在新家安心度日,称心如意;还有学生逢年过节要送先生“元宝茶”,其实就是用茶叶煮的茶叶蛋,表示对先生的祝福和敬意。


春节茶礼@摄图网


在江南,茶是吉的象征,也是礼的媒介,江南人以茶为礼,有句俗话说:“吃了谁家的茶,就是谁家的人”,《红楼梦》中王熙凤给林黛玉送暹逻茶时,半真半假地打趣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做媳妇?”害林黛玉羞得满脸通红。


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杭州富家聘礼中,除珠翠、金器、缎匹外,必备茶饼。取茶不迁之义,要求新人矢志不移,取茶必下子之征,望新人婚后必有子。


明清以后,虽然茶已从聘礼中逐渐淡出,但聘礼之称仍为“茶礼”,定婚的礼金仍称“茶银”,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稳定的诉求,仍称作“不喝两家茶”。明末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讲到柳氏逼女儿退掉陈家婚事,改许富家,柳女不从:“从没见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


这种将茶视为姻缘象征物的观念流传至今,如今在江南乡间,仍有新妇喝三口茶以示贤能,并图吉利的习惯。


雾锁金陵@摄图网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而该作品所表达的是身在北方的他未能参加江南的一次茶宴而倍感惆怅。


江南地区的社会名流以参加茶宴为荣,文人志士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品味茶的色、香、味,探讨人的真、善、美。


安吉竹林@摄图网


茶宴、茶会的引人入胜,在于茶与诗歌画作的完美结合,诗画催生出茶文化的艺术气息,并将其提炼、升华致令人如痴如醉的状态,同时又以一个漂亮的转身,把茶带回脱离世俗的真朴世界中去。


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都渴望把人们引向返璞归真的天地之中,怪石、古松、溪流、茅屋无一例外地都描绘一个幽静、清澈、古朴、自省的世界,而此时的茶已不再是单纯存在的物质饮品,而是礼仪美、艺术美的象征。


茶宴@摄图网


在江南的茶饮文化体系中,茶具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清山、碧水、香茗、佳壶相互交织,共同孕育了江南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因为有精美茶具的承载,人们在饮茶品茗的过程中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其艺术之美。


最晚至唐代,江南茶具已自成体系,其中以越州、婺州(今金华)为最佳。越窑茶具“类玉似冰”,当绿色的茶汤注入其中,正所谓“红炉炊霜枝,越瓯斟井华”,茶水与越碗、吴瓯的淡青釉色浑然天成,交相辉映,惹人爱不释手。


越窑青瓷茶盏@网络


到了明代,散茶在江南民间盛行,人们冲泡饮用的芽茶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茶以青翠为胜”。与此同时,文人雅士对于“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的追求也达到顶峰,宜兴紫砂陶壶、陶盏正是在这种新兴的文化氛围中诞生和发展的。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茶系》记载:“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兴宜兴陶……能发其茶之色、香、味。”


紫砂陶壶深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成为他们手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紫砂壶@摄图网


紫砂壶形千变万化,或似花果树木,缀以虫草;或像鸟兽虫鱼,栩栩如生;或似周商鼎舞,古趣盎然;或像秀女寿翁,情态可掬。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几乎完全被世人赋予的艺术灵魂所掩盖,手握它口啜清茗,更像是一场亲近艺术与美的仪式。


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根据文人饮茶习尚创制了小型陶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迎合了人们品茗斗趣的需求,被推崇为壶艺正宗,“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品味茶本身的色香味之美,感受茶具的诗情画意之调,以求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江南锦溪廊桥和倒影@摄图网


在江南,有精细加工的茶叶,有精美古朴的茶具,有洁净甘冽的泉水、有清幽宜人的品茶环境,最重要的还有“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江南人,以至于在这里,茶饮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理性的精神生活,茶的修养、茶的礼仪在江南的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


如今的江南,仍能见到大大小小的茶馆,水乡城镇,车站码头、大街小巷、茗山古刹、游览胜地,处处有茶馆,供人小憩品茗。苏、松、杭嘉湖一带水乡集镇沿河傍水的爿爿茶馆,古色古香,引人入胜,而茶馆习俗也是奇趣多彩。


苏州人喝茶是有讲究的,不但要茶好,还要水好。


叶子上的雨滴@摄图网


出生苏州的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写道:“梅天多雨,雨水极佳,蓄之瓮中,水味经年不变;其甘滑胜山泉,嗜茶者所珍也。”


如是,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季节,品尝黄梅雨水的滋润,咀嚼名茶好水的口感,回味梅雨烹茶的格调,这便是苏州人对茶与水的“执念”。


在苏州,不少人喝茶是“茶翁之意不在茶”,旧时苏州的茶馆都设有点心摊,并且沿袭至今。现在的茶馆,不少都采用茶点自助的形式,随便走进一家不大的茶馆,各类茶点可能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


苏州拙政园@摄图网


苏州园林的楹联,很多都与茶有关,如拙政园远香堂的“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诸君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又如怡园碧梧栖凤联“新月与愁烟,先入梧桐,倒挂绿毛么凤;空谷饮甘露,分傍茶社,微煎石鼎团龙”。


而茶都杭州的茶俗更有“质感”,所谓“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杭州西湖@摄图网


杭州人待茶客讲究名茶配名水、品名临佳境,方是茶艺真趣。杭州人喝茶,主要喝“西湖龙井”,而真正绝品龙井并不在龙井村,而在狮峰。


龙井茶属于典型绿茶类,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淡而远”、“香而清”让西湖龙井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杭州山水是构成西湖茶室文化的自然元素,将西湖构建成一个“大茶寮”,无需刻意雕琢,茶与人,与天地、山水、云雾、竹石、花木自然契合成一体,这让西湖茶客多了几分“仙气”、“佛气”与“儒雅之气”,典雅而古朴。


狮峰龙井茶园@网络


“溢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盖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如今的江南,小桥流水的细腻悠长已被纵横交错的现代化交通网所围绕,清幽静谧的高山河谷也深隐于高楼大厦的钢铁丛林之中,但江南人对古朴自然的向往仍随血液流淌于身心,万世不移。


世间越是繁华,内心越需要一片净土,“偷得浮生半日闲”,品一杯茶,听一曲古筝,让茶水和旋律轻抚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闭上眼,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少年,心头闪动的光亮,执着而隽永。


现代江南@行星研究所

-THE END-


Refs

1. 夏青《江南古典园林与茶文化探析》

2. 郑毅《江南梅雨茶俗》

3. 葛晋《江浙地区茶文化探析》

4. 孙仪《江南茶文化探析》

5. 程启坤《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续》

6. 许晋《中华多民族谚语中的茶道与茶俗》

7. 王文洪《日本遣明使策彦周良眼中的江南茶俗》

8. 吴建《江南人文景观视角下的康乾南巡研究》



长按二维码

加客服微信

带你进入茶学茶问的

 “DIY 的茶小白” 粉丝群

跟我们一起

茶小白茶文化

关注公众号,回复“DIY”

也可扫码入群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