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能怼的科学家当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仲礼院士10句霸气环保语录

环境问题观察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4-2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AD

丁仲礼院士不算环保圈人

他是现任民盟中央主席

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长

研究地质和古气候的学者

昨天,他当选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丁副委员长在这之前最出名的的事情

却是因为他在世界级大会上充当反对派

又“怼”过曾经的当红女记者

还有一些相当霸气的环保语录


现摘录10+句如下


01

地球用不着人类拯救

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


背景:假如所有国家都不实施二氧化碳减排的话,地球未来会不会更糟糕?


记者:假如像您所说的,现在这个方案,发达国家又不接受的话,如果它就这么拖下来,这几年下去,会不会情况变得更糟了?

丁仲礼: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跟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是这么演化过来?都好好的。

记者:毁灭的只是物种?

丁仲礼: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记者:到底能不能拯救自己,最核心的东西,最终取决于什么?

丁仲礼:取决于文化、文明。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人们有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更有弹性的一种文明的产生,或者是我们现有文明的很好的发展。



02

两度(升温)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计算机算相当于算命先生的水晶球


背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74℃。全球气候如果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基于IPCC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所以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把地球增温控制在2度这一安全值范围以内。


丁仲礼: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是一个科学的结论,这个二度是怎么来呢?二度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计算机算相当于算命先生的水晶球。他不会去考察地质历史时期时候的升温降温时候的变化,他就计算机算,算完以后,出一个结论,假如升温两度,就会产生多少多少物种的灭亡,这是英国有一个研究做的,这个结论就马上很流行了。流行以后,慢慢变成一个价值判断了,我们不能让它再增温了。

记者:如果它模拟计算机这一切是可信的话,那不是一个依据吗?

丁仲礼:你怎么知道它可信。


03

科学家有主流吗?

科学家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

科学是真理的判断


背景:丁仲礼之所以强调这只是一个价值判断,是因为他认为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100%地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未来排放空间的计算却要建立在二氧化碳升温效应的基础上。根据2度阈值的共识,到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峰值只能控制在450PPM以内,也就是说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空间是大约8000亿吨。


记者:我们几乎是信仰实验室里所有的数据?

丁仲礼:它不是实验室,它是计算机,你怎么知道它是可信是不可信?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给我们的印象是,因为IPCC这样一个研究组织,它也是各国的科学家在一起,拿出一份报告,而且也是因为有这个报告作基础,全世界的国家会到那里去一个气候的大会,所以给我们的印象,它是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的。

丁仲礼:科学家有主流吗?

记者:我们理解的主流是?

丁仲礼:科学家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


04

排放权就是发展权

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国家的发展

福利的增加和工作的机会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尖锐和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仲礼:其实吵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实质又是什么?

丁仲礼:简单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问题是和能源问题连在一起,和发展问题连在一起,所以说争半天就是我还能排放多少,我还能使用多少能源,简单就是这个。

记者:您的意思就是这个排放就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权?

丁仲礼:这个是肯定的了。

记者:这个排放权对于普通的国民又意味着什么?

丁仲礼:意味着生活的改善,意味着国家的发展,你的福利能不能/进一步地增加,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


05

把目前已经形成的贫富差异固定化

在道德上是邪恶的

背景: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当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八国集团(G8)等提出了七套二氧化碳减排方案,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一套,是到2050年,二氧化碳全球减排一半,发达国家率先减排80%。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会场外有抗议和反抗议的人群在对峙,会场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争论陷入僵局。


2009年12月16日,丁仲礼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明确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方案。他发表了演讲:“如果这些方案成为国际协议的话,它们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平等条约。因为这将把目前已经形成的巨大贫富差异固定化, 在道德上是邪恶的。”


他说这些话是经过研究的。2009年7月,G8在意大利提出减排方案,丁仲礼就让秘书收集数据,两人一边上班一边计算,花了不少时间,“算法不难,但要搞清里面的逻辑关系并不容易”。他发现,减排方案表面上看是发达国家减更多,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陷阱。在这些方案中,人类通过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产生的排放总量已确定,发达国家率先提出明确的减排目标后,留给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就所剩不多了:发达国家11亿人口拿走44%,剩下的56%给发展中国家的54亿人口。


根据丁仲礼的计算,如果按照这7个方案,中国的排放空间只够大约10年所用,从2020年起就得购买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了。“算好之后,我就报告中央,这样的减排方案决不能答应。” 



06

签了这协议

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遥遥无期


哥本哈根大会前,丁仲礼到西藏进行野外考察。一天晚上考察结束后,他在澜沧江边喝着小酒吹着风,突然接到一位中央领导的电话,与他讨论减排问题。趁着酒劲,丁仲礼对领导说:“如果签了这个协议的话,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遥遥无期!”电话那头传来很动情的回答:“你放心,我一定为子孙后代争取排放权。”


回北京后,丁仲礼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中英文文章,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表达了坚决反对协议的立场。“当时国内学术界各种声音都有,但我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管别人的想法和议论。”


07

制定10年、15年的目标没有太大意义

治理雾霾,必须要秉承源头减排的理念

需要一年一年制定目标


在中科院,丁仲礼分管资源环境领域。这个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雾霾问题。这个冬天,蓝天似乎格外顽强,许多城市雾霾天数明显减少。以过去的“霾都”北京为例,2017年12月全城空气优良率接近90%。


丁仲礼看着窗外蔚蓝的天空,蹦出一句话:“不要太乐观。“今年北京的雾霾确实很少,我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努力,二是天帮忙。”人努力指的是今年京津冀的减排力度的确很大,天帮忙则是冷空气频频降临,北风比较频繁。“但未来老天爷会不会继续‘帮忙’,尚难预料,所以不要太乐观。”


丁仲礼认为,治理雾霾制定10年、15年的目标没有太大意义。治理雾霾,必须要秉承源头减排的理念,需要一年一年制定目标。“比如北京市政府去年提出,2017年PM2.5年均浓度要从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这就很不错了。现在最后的数据还没公布,估计差不了太多。”


08

有了环保税,

可以杜绝一些“乱收费”


环保领域另一个热点便是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此丁仲礼表示:“环保税其实并不是一个新东西。大家一听到‘环保税’三个字,就会觉得是个新增加的税种,很排斥。其实这个税就是我们说的‘排污费’。”


他说,“收费”只是一个行政规定,改成税制后,就有了法律依据,从而更加规范,既能帮助治理改善环境,又不至于对企业造成不可承受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对政府也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以前老百姓常说‘乱收费’,为什么?因为‘费’是由行政执法人员来制定的,但现在有了环保税法,就必须依法来做,从而可以杜绝环保领域‘乱收费’现象。”


09

可能我性格比较愣

我忍不住会站出来说

皇帝没有穿新衣



丁仲礼以中国代表团科学顾问的身份参加了哥本哈根大会,有了那一段让发达国家代表咬牙切齿的演讲。会上,一名美国年轻人问他:“你说的排放是历史上的事,现在不是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和美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最大的两个国家,今后两国该怎么办?”


丁仲礼回答:“如果我是中国领导人,我现在就答应,从1900年到2050年,150年内中国的人均累计排放,只有你们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80%,甚至可以更少,不管你们怎么减排,我们一定排得更少。至于美国,希望你们能像欧洲人一样减排。”散会后,一名比利时代表走过来,跟丁仲礼说:“你讲得很好。”


“中国那么多气候、环境保护专家,为什么是您站了出来?”《环球人物》记者问他。


“不知道!”丁仲礼说,“可能我性格比较愣,我忍不住会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新衣。”


10

从来没有一个种群长期统治过整个地球

难道你还会相信人类真有能力去拯救地球


我以为,了解地球的奥秘,不仅仅是使你产生获得知识后的快乐感,更重要的是能改变你的时空观,使你的心胸更为开阔,甚至会使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我写下这段文字,绝不是为了自夸我的专业,而是从我多年来观察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得到的一个总体感觉,即人人都会打上所学专业的烙印。比如说,一般学数学的人很精确,学物理的人很严密,学化学的人很细致,我们学地质的,一般来说很宏观,当然有时候难免像我这样很粗率。


地球已存在46亿年,从其诞生之日起,它就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活动论是地学家们的主流理论,固定论到今天已没有市场,尽管固定论的观点曾经大行其道。当你想象大陆可以像小舟一样漂移,喜马拉雅山可以从海底快速崛起,松散的砂粒可以在压力下结成坚强的整体,从来没有一个种群长期统治过整个地球,人类这个自称为智慧的物种仅仅从几万年前才始现身,难道你还会相信所谓的造物主,所谓的拯救者,所谓的世界末日,甚至所谓的永恒与不朽?难道你还会相信人类真有能力去拯救地球?


10 plus

只要不自私

谁都可以把工作干好


有记者问:“为什么您性格那么冲,却还能在那么多岗位上做得那么好?”


丁院士想也不想,直接就答:“因为我没什么私心。只要不自私,谁都可以把工作干好;如果你自私,再聪明也很难做好。”他这么多年一直提醒自己,心中要有公,不要总想自己。“再不济,你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也行啊!”


很霸气,很实在的丁仲礼院士。在他身后,是其恩师刘东生的照片

(环球人物记者 侯欣颖 / 摄)


PS:要说丁院士和环境保护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对。因为丁院士的恩师是我国著名黄土专家刘东生院士,他获得过全球环境保护界最重要的奖项“泰勒环境奖”。丁院士关心环保,能有这么多的环保语录,这么霸气怒怼的底气,看来是有深厚的基础和师传吧。


文字来源说明:

1)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的采访对话;

2)环球人物记者的专访;

3)丁仲礼撰写的一本科普书的序言。

特此感谢。



小编倡议


敬佩丁院士的学识、大局观和“粗率”


I SAW AND I CARE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服务人员

    

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

对长江江豚的最后一击!

为什么脏水净化后能喝而地沟油却不能食用?

马兜铃酸来了,让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松了一口气儿

把野外实习课搬到互联网上——环境问题观察MOOC是如何炼成的


END


我们的地球,我们同守护;

我们的生活,我们知真相!

中国大学MOOC

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