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背后真相触目惊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声嚷嚷啦啦啦 Author 刘喜汪
作者:刘喜汪
文章来源:大声嚷嚷啦啦啦(id:dissqueens)
最近几天,朋友圈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 “上海人”和“垃圾分类”。很多人吐槽,早知道垃圾分类这么累,当初就不该下凡。虽然吐槽很多,但是果姐双手双脚支持垃圾分类!有句话说,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误食塑料制品而死的信天翁,吞食电池而亡的鲸鱼……最终的凶手都是我们,而垃圾分类,不仅能避免这样的悲剧,还能解决地球资源的问题。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回收10吨废塑料,就等于节省60吨石油,相当于一个小型油田,当然这还不包括提炼过程中节省的大量水资源。回收利用一个玻璃瓶所节省的能量,可以使一个灯泡亮4小时。回收1吨废纸,可免于砍伐12棵大树。一吨易拉罐融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就能少采20吨铝矿……1吨湿垃圾就等于0.3吨的有机土壤。干垃圾则可以进行焚烧发电,到2020年,每天可焚烧两千吨垃圾,一年垃圾焚烧产生的电力,就可以为700万人,提供一年的用电量。今天我们迈出的仅仅是第一步,也是伟大的一步。
你这辈子有没有为垃圾分类拼过命?
上海人有。
最近一段时间,以往总是娱乐八卦的微博排行榜,突然被上海霸了屏。
各大新闻头条,都能看到“上海分类垃圾”相关的字眼:
7月的第一天,酝酿已久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终于正式实施。
根据最新规定,混扔罚50元以上200元以下。如果是单位没按规定垃圾分类,最高罚款5万。
从几周前试行开始,被垃圾分类支配的上海人民,衣食住行都围绕“垃圾”展开。
以前,很多人经常说垃圾这种东西,当然是想扔就扔。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走在上海的街道,再也没有随处可见的垃圾桶。
因为所有人不仅都要把垃圾放到指定垃圾投放点,还要根据投放点固定时间扔。
一天24小时,只有上午7:00-9:00,以及下午18:00-20:00两次机会,你想收拾屋子穿着拖鞋下楼扔个垃圾,对不起,没到时间。
更恐怖的是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种类齐全,五花八门。
分类之细,令人咋舌。
每天起床第一句:今天的你又是什么垃圾?
就拿一杯奶茶来说,奶茶里珍珠属于湿垃圾,奶茶杯属于干垃圾,奶茶盖属于可回收垃圾,所以一杯奶茶,你要分别投放在三种垃圾箱里。
还有小龙虾,简简单单一只,就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
如图所示,整只小龙虾属于湿垃圾,龙虾壳属于干垃圾,虾头里面的虾黄属于湿垃圾,去掉虾黄的虾头属于干垃圾……
甚至一张纸巾:
优秀的上海人民从此见面问候垃圾快乐成了新的社交方式,上网玩一把狼人杀都是这样的画风:
连央视段子手朱广权都开始在新闻里总结网友的分类心得体会:
不过,勤劳勇敢的上海人民,可不会就此放弃,垃圾分类,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千古难题之“妈妈我从哪里来?”
并且还深深点燃了他们内心学习的热情:
上海的一个网友曾经晒出一张图,是一桌丰盛的家常菜:
耗时很久,把所有的垃圾都进行了分类:
此举之下,无数人热泪盈眶,为如此发奋图强一丝不苟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敬佩与发自内心的赞赏。
垃圾不分类,亲人两行泪。
毕竟,上海人已经被垃圾分类逼疯了。
有人说,既然垃圾分类这么难?为什么还要这么耗时耗力的实行呢?
比如吃个榴莲:
再比如只是吃一份猪大骨:
直接导致无数网友吐槽:
“自从有了垃圾分类,我开始不再点外卖,不喝奶茶,不喝咖啡、不吃零食,不用护肤品、拒绝额外制造垃圾,乖乖地做一只生活中的懒货。”
更重要的是,虽然从小语文课本里就提倡垃圾分类,但真的等到垃圾分类这一天,我们才发现,自己对垃圾一无所知,知识面为负数。
所以,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事实上,早在前段时间热播的跑男里,其中有一期,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那一期的主题是“垃圾分类”。
郑恺和王彦霖要体验的是厨余垃圾分拣,进入操作间,扑面而来的就是难闻刺鼻的恶臭。
之所以如此刺鼻,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难闻的味道,是因为其中,混进去了各种各样的“异类”。
在垃圾传送带上,时不时出现玻璃瓶、雨伞、塑料泡沫,甚至还有卷发棒,菜刀等等。
稍有不慎就会被划破、割破。
而除了这些,还有负责垃圾清运的工人,如果有人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她们脸上,留有许多疤痕。
而在嘉宾们的追问下,工人们介绍道,脸上的疤痕都来自垃圾中的化学药品:
因为随便乱扔垃圾,他们的工作量成几何倍数增长。
无论什么天气,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们都必须露天作业,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要在80度的塑料膜上工作。
所以这份工作,事实上就是全年无休。
2018年之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回收场”,世界上45%的垃圾,全部都运往了中国。
默默做了三十年的世界垃圾回收厂,其他国家都无法分类的垃圾,国人只能直接上手人工分类:
什么针头、携带病菌的针管,甚至还有毒品……
很难想象,这些工人长年累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手指都弯曲变形,倒出有腐蚀性的瓶子时,手指都面临被灼伤的危险:
而另外一些垃圾分拣工人,成为妈妈后更是直接在垃圾堆喂起了奶:
孩子的身上,落满了苍蝇:
有些孩子,垃圾堆就是她们的游乐场:
广州汕头的贵屿镇,被誉为全球电子垃圾之都,镇上80%孩子都患有铅中毒病:
河南省沈丘县东村楼村,患有食道癌、肝癌的病症的人从不在少数:
可即便是这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垃圾是越来越少了吗?
并没有。
我们看到的触目惊心,仅仅是冰山一角。
在垃圾分类体验结束后,这些嘉宾还听到了更让人咋舌的数据:
我们每人每天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产生1.2公斤垃圾;
杭州市现在一天的垃圾生产量三到四年就可以把一个西湖填满;
从2007年到2019年不到12年的时间里,杭州已经填埋了1700多万吨垃圾。
原本预计使用24年的填埋体积,12年就被填满了;
历来以风景如画著称的杭州市只有唯一的一个垃圾填埋场,那里填满之后,杭州市将没有地方进行垃圾填埋处理;
而如果没有这仅存的垃圾填埋场,只需一个星期,杭州市的垃圾就会覆盖所有街道。
所以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只能等着这些垃圾自然降解。
那降解需要多久?
一个易拉罐,需要200年:
一个玻璃瓶,需要200万年的时间。
还有我们平时吃的外卖,产生的外卖盒,包装袋等等,一个塑料袋,它的使用寿命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它的生命有多久呢?
450年。
它需要450年才能被降解,这450年里它们去了哪里,为什么要说它们,因为有环保组织调研,每单外卖平均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外卖每天消耗的餐盒超过6000万个。
(数据来源: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以每个餐盒5厘米高计算,摞起来高度相当于339座珠穆朗玛峰高,而且外卖所产生的塑料垃圾不及总量的千分之一。
是的,我们制造的垃圾,可能我们几代人的时间里,都没有办法完全消失。
它们被直接填埋,渗入了地下水:
它们被焚烧,污染了大气:
而其实,不仅仅是杭州,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被垃圾包围了。
更让人难过的是,我们总以为,自己制造的垃圾,扔掉了就不存在了。
但真正的事实是,我们扔的垃圾,全部成了杀人武器。
可能还有人记得去年的那场超强台风山竹的来袭,那几天,满屏的新闻都在报道这场灾难级风暴。
百年古树被连根拔起,沿海道路被汪洋淹没:
被“山竹”横扫过的香港,号称吐口痰都要罚款的文明净地,竟出现这样的一幕:
台风引起的海水倒灌,使得数以万计的垃圾,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涌来。
它们大多是塑料制品废物,全都是泡沫,塑料瓶,空饭盒以及各种垃圾。
是的,山竹过后,大自然把我们做的孽,又还回来了:
被我们扔掉的垃圾,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了我们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助推器。
为什么会这样?
这么说吧,曾经有一个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布报告称:全球海平面上至少漂浮着26.8万吨的塑料垃圾。
今年2月,在挪威的西部海岸上,人们发现一头巨大的鲸鱼被搁浅了。
当地科学家赶到现场时,这头痛苦的鲸鱼已经无法被挽救,只能将其安乐死。然而当人类剥开鲸鱼的肚子,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这条鲸鱼的胃里,被整整30个塑料袋所塞满!同时发现的,还有长达9米的绳子、花盆、甚至还有一团超过30平方米的塑料布。
鲸鱼胃里的塑料袋,甚至可以铺满整整一面渔船的甲板。
在BBC的纪录片《蓝色星球2》里,也有这样一个片段。
英国南极考察队队员搜集了一些信天翁幼鸟们呕吐出来的食物,他们发现了:
而有一只幼鸟,本来活得好好的,就是因为误食了海洋里的牙刷造成了死亡:
更恐怖的是,科学家们收集了这些海洋生物们日常的食品,竟然是这些:
有人也许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记住,自然界是平衡的。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1954年,日本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俣病",患病的是猫和人,症状是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后来经过数十年的分析研究,才确定这种病是因为水生生物食用了工厂排出的废水,在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物后,有毒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通过鱼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侵害人体脑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引起脑萎缩、导致小脑平衡系统被破坏等多种危害。
在日本,食用了水俣湾中污染的鱼虾人数达数十万。
看到了吗?当垃圾围城把我们困住的时候,作为地球上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们无法幸免。
而我们在肆意剥夺其他动物生存权利的同时,究竟有没有想过,这些小海龟、小海狮今天所遭遇的一切,会不会就是人类后代的未来?
去年,英国的专家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而同期,还有一条新闻:
这两条报道里,不约而同地把污染的矛头指向了“微塑料”。
微塑料是什么呢?其实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不规则塑料颗粒。
别看它们这么小,但是破坏力特别大。因为它们专门吸附各种污染物,再到处游荡,被那些海洋生物吃掉。
最可怕的是,这些微塑料就像日本水俣湾的有毒物质一样,是无法被消化和分解的。
那些贻贝、大虾、海蟹们,人们吃得不亦乐乎。但谁曾想,它们体内,都是我们扔掉的塑料袋、棉签、尿不湿的分解物。
当初被我们扔掉的那些塑料垃圾,又换了一种形式,回到了我们的嘴里、胃里、血液里。
是的,开头就说了,它们会回来的。而且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危害还不仅仅会报应在一代人身上。
有数据表明,全球33个新生婴儿中,就有1个有出生缺陷,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而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因素。从小我们就学过,地球是一个循环系统。水、空气、陆地、海洋、动物、人类,万物一体,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一个专家后来面对这一切感慨说:“如果不及时收手,已经不将只是台风再次把垃圾卷回来这么简单。”
是的,远远不止。
记得这次垃圾分类开始实行之后,很多人开始吐槽新规定:
觉得辛苦,并且太过繁琐导致很累。
但其实不知道,邻国日本,早早就预见了这样的境况,他们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开始做垃圾分类,细致到“变态”的那种。
拿我们平时喝的塑料瓶来说,他们的操作就要分4步:
撕掉标签,冲洗干净,踩扁瓶子,分类放入收纳袋。
即使是宠物的粪便,也有严格的分类要求,他们会随身携带塑料瓶或者水瓶,前者用来装粪便,后者用来冲洗残留物。
政府会定期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垃圾有固定的投放地点,为了防止鸟类啄食,大风吹乱,围上了网兜。
仅仅是电池这一类垃圾,就能分成45类:
日本人做垃圾分类,从来都不只是分类这么简单,所有垃圾都会按照可操作情况,进行回收,或者再利用,尽量降低对自然的污染。
比如开设店铺,居民们可以免费交换闲置的旧物:
对于那些废弃的袋子,玩具,都可以重新加工,不仅废物得到利用,还能增加就业机会:
最重要的是,这些垃圾分类的意识是从小就必须培养的,在学校里,每个孩子中午都会配一瓶牛奶,会有专门的人在午餐结束后来拆洗包装,然后按照垃圾分类,放在指定地点:
在他们认知中,当这些观念,根植在孩子心里,他们会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而垃圾分类,也变成了他们极具仪式感的一件事情。
这一次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垃圾分类真的有必要吗?”
其中有一个回答我很喜欢,用户@手屈一指说:
“对于居民而言,垃圾分类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个人参与把混合的垃圾分出来,而是尽可能的别把不同种类的垃圾混合在一起。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把红豆一把绿豆,如果想把他们混合在一起非常简单,只需要一秒钟,但如果要把他们重新分开,难度就大了。混合和分开所消耗的资源是不成正比的。
对于垃圾处理来说,越是充分混合的垃圾越难处理,越不可能资源化利用。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就产生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这两大难题。”
垃圾面前,任何一个人都无处逃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我们深知,垃圾分类这件事路漫漫其修远兮,道阻且长。
但你每一个微小的举动,在量变引发质变的基础上,都在未来引发的是不可估量的作用。
减少垃圾制造,有效的分类回收,降低污染,既是善待别人,同时也是善待自己。
据了解,接下来,全国还将有46个城市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涉及北京、西安等多个城市:
在网上看到一份非常简单易懂的分类图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们迈出的仅仅是第一步,也是伟大的一步。
愿你我尽自己所能,让垃圾分类,不再只是“说说而已”。
就像46城实行垃圾分类的微博底下的那条评论说的:
“告诉世界,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事!”
作者:*刘喜汪*,能大声嚷嚷的,绝不小声哔哔,微信公众号:大声嚷嚷(ID:dissqueens),本号长期提供最优质的哔哔叨,销魂蚀骨,盼君回首,转载请联系“大声嚷嚷啦啦啦”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刘喜汪
板式 苏燏
插画 小马
设计 大咖 从从
小编倡议
吐槽归吐槽,行动一定要!
I SAW AND I CARE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服务人员
更多精彩内容
研学招募 | 第9期“环境问题观察”周末营【苏州专场】黄浦江水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