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死了,遗照还被放错了……?!

咸鱼塘笔记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2019年的最后几日,当所有人都在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时,一篇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里透露了一个不幸的消息——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一文激起千层浪  



这一消息的发布不仅引起了我身边许多同好朋友的关注,更是被许多媒体争相报道。毕竟许多人对白鲟这种生物都是抱有一种“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的感觉,那首先我就先说说:



谁是白鲟?



说来惭愧,关于白鲟我能见着的也只有科普场馆里的一些标本。


白鲟标本


记得有一次讲解活动,在介绍巨骨舌鱼(传送门)是亚马逊的最大淡水鱼的时候。就有一个小朋友问我:

“叔叔,巨骨舌鱼是亚马逊河里最大的淡水鱼了,那长江里最大的鱼是谁啊?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有,因为对公众来说“大鱼”或者说“鱼到底有多大,哪种鱼最大以及咱们国家最大鱼是哪个?”是绕不过去的“灵魂拷问”。

其实答案也不难,地球上最大的鱼那之前说过——鲸鲨(传送门)。全球淡水鱼里的大个子,目前数据不是很详细,五花八门都有没个准数。至于说我国最大的鱼是谁,起初我以为是国宝中华鲟。为了更加的严谨,我查了许多资料才知道,是这次事件的主角——白鲟Psephurus gladius),只不过,那时关于它的信息和现在一样并不是很多,因为按照之前论文里所描述的,1993年起白鲟已经在灭绝的道路上前进了,以至于很多信息都非常少(那时我都还没认字呢)



白鲟证件照

虽然看上去样子奇形怪状的,甚至有点“憨憨”的。白鲟实际上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白鲟是长江水生态系统中最顶级的掠食者,相当于草原上的狮群,海洋中的大白鲨。因此,白鲟在长江水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是我国的特有鱼类白鲟体长为2-3米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拿下了我国“淡水鱼王”的名号。



记载最大个体白鲟与1.8m潜水员的对比
(图By宁静海的菊石君 )


除了体型大,白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个长“鼻子”(占体长1/3)。也因为这个鼻子,白鲟获得了诸如“象鼻鱼”、“中国剑鱼”此类的名号。而那句有名的四川渔民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的不像样。“腊子”指的是中华鲟,“黄排”说的是胭脂鱼,而“象”就是指白鲟了,而这三位如今处境真的一个赛一个的惨。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白鲟尖锐吻部对于它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器官。由于长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线昏暗,白鲟的眼睛变得很小,视力也很差,但在它长长的吻端和头部,长有一簇簇密密麻麻的、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官——陷器罗伦氏器。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如水流、水压等的变化,后者则负责电感受,如水中微弱的低电压等(用来寻找泥沙底部的猎物)。
如此一来白鲟就像带着一个长长的扫描仪,能够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




白鲟吻部梅花状的陷器

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看看白鲟的标本和照片,会发现很多死亡一段时间的白鲟尸体和标本上白鲟的嘴都奇怪地凸出(下图C)。这是因为白鲟的颌与脑颅只是在后部由很长的间舌骨和舌颌骨悬挂在脑颅上,鱼死亡后控制悬挂的肌肉松弛,整个颌就“掉”下来了。
另外据渔民反映,白鲟鳃“香”(这一条目我只见到少数资料有描述,个人存疑)能诱使鱼、虾等进入张开的口咽腔,然后口和鳃盖闭合滤去水分,将鱼、虾吞食。有时甚至能食水禽。



白鲟的标本与骨骼

为何只身向黄泉


说完了白鲟的知识。接着来说到白鲟的灭亡原因。

在此要强调我的一个看法:白鲟的灭绝是多方面的原因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白鲟的最后轨迹:

  • 20世纪70年代,每年白鲟的捕捞量有5吨左右,那时候渔民说:“(鲟)鱼肉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 1981-1993 年,在葛洲坝下江段捕获白鲟114 尾,年平均约9 尾
  • 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白鲟在长江已成为偶见种,濒危状况已不亚于大熊猫
  • 1994年以来, 在长江中、下游没有发现,仅在长江上游误捕数尾
  • 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尾
  • 2002年12月,南京下关水域渔民捕获一尾成体白鲟,后被送至无锡淡水中心饲养,于2003年1月9日死亡。这一过程被媒体拍下了,或许成了活体白鲟的最后影像资料
  • 科研人员自2003年以后,再没有发现过白鲟

  • 2020年开年,科学家宣布白鲟灭绝……


2002年的最后影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过努力,列过珍贵稀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极度濒危物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白鲟:


  • 人工饲养从未成功

  • 未能保留下卵、精子、受精卵,或可培养的活细胞,或普通冷冻组织

  • 所有有关形态、解剖、生理、生态、演化……的科学信息和数据收集,也全都陷入停滞



白鲟的最后旅程


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白鲟自身的原因人为因素。但就白鲟而言,它的性成熟周期长(7~8年),加之体型大,食量巨大,以至于活动范围也需要很大。单单这些原因,其实很多动物都会面临,白鲟采取的是用巨大的产卵量来应对。真正要面对的人为因素却有着太多其中主要就是两点——捕捞环境改变

捕捞自不必多说,白鲟本身味美的记录古已有之,这样的“原罪”在古代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它还能依靠巨大的身躯脱困的话,面对人类更新型的捕鱼设备,巨大的身躯反而成了显眼的目标以及值得商业炫耀的资本引来更多的捕猎。



邮票里的四位都不好过


从著名的鲟类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前文论文第一作者张辉博士也是他的学生)的采访总结真正关上白鲟命运大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 水坝分割:把长江分成了上下两段,上游的白鲟去不了下游,下游的白鲟也到不了上游,它们原本就数量较少的种群被分割得更小。

  • 生存空间缩小:白鲟是大型食肉动物,活动范围缩小也意味着觅食范围的减小,即使上游食物短缺,白鲟也无法再到下游觅食。

  • 船活动的影响:船来船往的码头、不分昼夜施工的采砂场,都会影响白鲟的生存。

  • 繁殖地的破坏:白鲟游经过一条条危机四伏的河流,在轮船下左躲右闪,忍饥挨饿回到家乡产卵。本以为安全了,没想到祖祖辈辈沿用的“产床”早已不见踪迹(白鲟的产卵场只有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自己的家园变成了人类的大工地。

对于白鲟的生活史,直到90年代其数目断崖式下跌都没能像中华鲟一样搞清楚。对于一种江河型的掠食者,在研究者还能几十尾几十尾搞到白鲟幼鱼的1992年之前,并未见系统尝试其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的报道。

2003年,四川宜宾发现一尾成体白鲟,农业部做出了“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白鲟”的指令。相关专家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治后将该尾白鲟装上声呐信标后放流,但因快艇随后出现机械故障而很快跟丢。而时至今日,也无任何一个行而有效的保护区建立。


动物保护的手段有人工繁殖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三种。
白鲟作为半洄游的江河型鱼类,顶级掠食者。渔业资源枯竭的影响对于他是巨大的。其次,其养殖难度在当时较大,也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人工繁殖彻底失败,其半洄游的习性,未完全摸清的生活史,在长江中的线性分布,也导致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完全不可能。


在这样的打击之下,白鲟没能挺过去,这个熬过了第四纪冰川,和恐龙谈笑风生,在长江生活1.3亿年的孓遗生物最后走向了灭绝……更可悲的是,我们连白鲟的一个活体标本也没有留下来



白鲟的祖先——刘氏原白鲟
Protopsephurus liui)化石


它不只是它



白鲟这么难保护,我们还是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白鲟?这需要知道两个概念:
伞物种”和“旗舰物种”,前者侧重短期高效的治标,后者侧重长期稳健的治本
伞物种就是说在某个地区找一个代表物种,为了保护它,就要保护它的栖息地,这样在保护它的过程中,这个栖息地里的其他生物也被顺便保护了,它就起到了一把伞的作用。
旗舰物种则要起到向民众宣传教育环保重要性的作用,如此一来,这个旗舰物种首先要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它的生存环境确实受到了威胁而且这种威胁具有代表性,它特点鲜明能让所有人一眼都记得住,有一种动物完美契合了这里的每一条内容



我的背后有许多小兄弟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重视白鲟这样特点鲜明的生物,因为对于民众来说,大鱼更好记和认识,大家都保护这块栖息地了,里面的小鱼小虾也就能被保护了。这些旗舰生物背后还有着其他大家未曾了解,不太注意的小生命。

关于白鲟的主要科普就先到这里暂停一下,毕竟白鲟的灭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其中蕴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的是从白鲟灭绝事件发生后的一些衍生事件带给我的感受。



你看这口锅,它又沉又黑


自从这白鲟灭绝事件发生之后,诸位可以留意一下。有位万年的背锅侠就被诸多的网友拉出来了,它是谁呢?嗨!还能有谁?三峡工程呗!这位背锅侠自打出生以来但凡是长江流域有关的问题仿佛都和它脱不了关系,我随便列举几个三峡工程的谣言:

什么扭曲变形啦,引发地震(欧亚地震带:对,对,都是它和我们没关系,你们地理老师没教好,怪三峡,没问题!),简直无奇不有,百花齐放,有多大胆吹多大牛,只要是长江生物,别问!问就是三峡灭绝生物。

可请各位再回过头再看看鲟的最后轨迹里,白鲟的生死真的和这1997年完成截流的工程有多大的关系呢?



民族大业都背了,又怎怕多一口黑锅?


那有些朋友又要说了,你不是之前说就是长江上水坝搞得白鲟灭绝的嘛,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

是,原因的确很明显——鲟道被断,葛洲坝难辞其咎。问题是,那些大坝错了吗,我们不建造它们可以吗?回答是:!它们不仅仅是在承受电力需求的压力,更是承受着洪水带来的压力


在这里我给大家列一份数据,用最直观的数据——洪水死亡人数来说。信息来自历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民政部的工作总结,把25年来的洪涝死亡数据做了个简单表格:


2010年数据计入了三峡上游舟曲等地的泥石流死亡


事实胜于雄辩



从这个数据来看,如果剥离其他流域洪水伤亡(显然不关三峡的事)和三峡上游流域的伤亡(舟曲泥石流在三峡上游几千公里的白龙江),总的来说,三峡工程的进展和死亡人数的下降同步,尤其是三峡两次提高蓄水位都在死亡人数下跌阶梯附近。考虑到20年来总人口增加了1/6(2亿),长江干流中下游两侧的城市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洪灾对中国人的影响下降幅度比这张表反映的还要大。或许我还不能具体数出三峡救了多少人,但至少不能对着数据说三峡把问题搞的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我会这么强调三峡工程的抗洪作用?
因为我国东西部地势落差大,一到雨水多的年份,洪涝是必然的,我们这个国家从有“华夏”这两个字起,就是在和水作斗争。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潘季驯治。从黄河到长江,从郑国渠到大运河,一代又一代的先贤们,都选择了治水之路。反面教材水旱蝗汤花园口有兴趣了解一下?在没有三峡之前的中国,新闻里我所见到的抗洪场景是这样的:



坚持再坚持,血肉筑长城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说到底还是要告诉大家,面对许多环境保护上的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以人为本。借用一句我身边专业人士的说法就是“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好处, 一边批判干出来的事儿多么多么的不是人,不可以这样的。”
综上所述,也许三峡和葛洲坝是历史的无奈和国计民生的取舍(葛洲坝1981年截流,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出台),但西南地区仍在新建的小水电,毫无疑问就只能是无知,短视与自私的综合作用了。

我死了,遗照也放错了……

如果说上面的这段还有些朋友觉得我太家国大义,有些问题看法有些偏颇的话。那我接下来的这段可是不折不扣的人祸了。
自打白鲟灭绝事件以来啊,我看到的各路媒体报道不可谓不踊跃,简直有种"唢呐一响,布一盖,亲戚朋友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的既视感,不仅如此,还有个奇葩的景象硬是让这场悲剧变得有那么股“丧事喜办”的黑色幽默来了。那景象是什么呢?就是连个遗照都不带放对的



丧事也要讲科学的,朋友们


怎么回事呢?这故事要从大约在1.2亿年前说起,话说那白鲟的先祖——刘氏原白鲟自东亚起源之后,长吻鲟科的一大家子们逐渐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的白鲟美洲的匙吻鲟花开两支各表一家。前者还留存有古老的肉食特性,而后者则演化为滤食性鱼类。


匙吻鲟家表兄弟


突然,有一天匙吻鲟接到了中国养殖场里孩子们的电话,电话那头孩子们迫切的问老父亲“爸爸!很多人类都说你死绝了!到底怎么回事啊?”震惊的匙吻鲟一听这话,惊讶的是把自己的嘴张的更大了,连忙上网去查图片,看了许多媒体的图片之后,再照照镜子,自言自语道:“对啊,可说呢?图里的还真是我!怎么就被灭绝了呢?”



惊的合不拢嘴的匙吻鲟( Polyodon spathula 


其实区分这两者的难度也不大。白鲟和匙吻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白鲟的长吻呈剑状,吻部自前向后是逐渐变宽的;而匙吻鲟的吻部则是自前向后逐渐变窄,形似汤匙此外白鲟是凶猛的大型掠食性鱼类,以其他鱼类为食,口中有细密的小牙;而匙吻鲟的成体则因为滤食的关系,牙齿退化,平时习惯张开大口(过滤食物)。

另一个悲伤的区分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白鲟消失的时间太早,加之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被时代所抛弃,与白鱀豚的令人扼腕不同。白鲟更像是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的,以至于全世界白鲟留下的的照片一共就那么几张,只要看到画质十分清晰的相关图片,很大把握是被张冠李戴了。



白鲟透明染色标本的彩色照片





找资料找到我头秃



如果说区分匙吻鲟和白鲟还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话。另外有些营销号还就是真瞎了,连图都不看就放出来先嚎了,比如这位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兄弟了……



高首鲟目前情绪稳定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位高首鲟英语名就叫“White sturgeon”直译过来的确就是“白鲟”(匙吻鲟英文名 paddlefish)。高首鲟是分布于北美洲的鲟科鲟属鱼类,它跟中这次灭绝掉的长江白鲟(Chinese paddlefish)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高首鲟不但没有灭绝相反数量还多的很……


俺寻思这地图也不像咱们国家啊





说了这么多的所见所闻,让我来给各位做一个小测试,请各位注意!请各位注意!请听题,请区分出以下列出的公众号里哪些是匙吻鲟,哪些是白鲟


某公众号


这位媒体大家很熟悉



名号很专业



小朋友的好朋友




我天天看的新闻节目

公布答案:上面图里的大图都不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认识了白鲟。认识了匙吻鲟。两件快乐事情重合在一起。而这两份快乐,又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得到的,本该是像梦境一般幸福的时间……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不难看出,我刚才罗列的图片里有许多是大家熟悉的媒体,我只是挑选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至于像是微博这样的平台,画风更是五花八门,群魔乱舞,当白鲟的灭绝事件一出现,大家立刻就开始张罗着丧事。反正躺在棺材里的只要是条鱼就行,至于什么是科学,哪个是严谨,都不重要了


啥也别说了,都在图里


这个问题粗看是公众对于科普知识的不了解,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的科普机构也没有也没有非常认真的对待“公民科普”这件事。就拿水族馆来说吧,之前我也提出过,国内许多水族馆的科普知识那叫一个敷衍(传送门),更有甚者许多李鬼机构只要装的像那么回事,搞些标本,搞些网上的文案就可以说自己是“科普课堂”了。当面临相对专业的问题时,媒体只能上网找一张看上去还凑合的图片去发布,当权威媒体错误之后,后面也就一下子就带出了许多的小鱼小虾们。


一块铜牌就很“专业”了(网络图与内容无关)


感谢白鲟,在灭绝之后让我带着朋友们吃了这么大一个瓜。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次事件的主角换成其他东西,比如时事新闻,甚至是国家安全时,这样的传播机制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但科学理性的精神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相。


作为中国人,我们却最不熟悉离我们最近的动物,本身就很离谱。当然答案也是很明显的,外国的动物,尤其是北美和非洲的,都有人拍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宣传,所以无论对于哪国人都很熟悉。我国很少搞这个,而且别看中国动漫角色全是动物里面有几个是中国特产呢?
真要采访一下群众,说说我们国家特有动物除了大熊猫人尽皆知,剩下的呢?其中水生物又占了多少呢?要知道淡水生物不像其他动物可以迁移,它们祖祖辈辈和我们生活在一条河里,谁认识它们呢?


感谢本次第二主角——匙吻鲟,姥爷是个体面鱼,走的很安详。


北美匙吻鲟——网络被“灭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事到如今,斯鱼已去。我们还能为长江生物做些什么呢?
从国家层面来说,2018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一位大人就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当然了,当时这个消息并没有多少人关注。
今年元旦开始,长江全流域禁止捕鱼作业(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就是不再允许渔船通过渔网捕鱼了。个人在江边钓鱼还是允许的。因为个人钓鱼相比拖网捕鱼对鱼类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整篇太长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全面禁渔是否会影响我们吃鱼?从数据上说,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到其中的0.15%。按照专业人士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说法:

长江已基本丧失渔业生产价值,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仅不影响老百姓吃鱼,反而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造成今天的这个局面一大原因就是在于,在这近50年的经济发展中,渔民掌握了更先进的捕捞技术,部分渔民为了获得捕捞收益在用电跟用毒方面越来越炉火纯青。于是滥捕滥杀现象越加严重,各种网眼细密的绝户网甚至连2-3厘米的小鱼苗也不放过。最终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炸鱼之后的水底


极细小渔网组成的迷魂阵


电鱼设备非常低廉的技术成本


经过电击的鱼,即使生存生育系统也会被严重破坏


顶尖的捕鱼工具富了一批人,但也绝了另一些人的活路。2012年,《楚天都市报》报道称:由于渔业资源短缺,传统的渔民一天只能收获三五斤野生鱼。大部分渔民被迫转行,也有一些年迈的老渔民没有能力转行,只能守着快要无渔可捕的长江,艰难度过余生。

对于长江里的生物来说最早灭绝的明星白鱀豚就是这一影响的最典型代表。白鱀豚不用洄游产卵,但是面对没鱼吃的窘迫,白鱀豚也无可奈何。有纪录片显示,一些被冲上江滩的白鱀豚尸体经过解剖发现胃内没有鱼虾,仅有少量塑料垃圾。这说明渔业资源枯竭以后,渔民用“绝户网”的超密网眼抓走了几乎所有鱼类,把包括白鱀豚在内的多种长江大型水生生物逼上了绝路。



最后的白鱀豚——琪琪(2002年死亡)

我们身边


随着公众的意识的觉醒,以及生活条件的提升。长江的污染已经在治理了,长江的禁渔令或许会带来新的转机。要知道大自然的修复力有时候是非常强大的。但就我看来,我们身边还是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我生活在上海,我的家就苏州河边。有时候我带着孩子去散步,经常能看一些市民在钓鱼,我也会和他们聊上几句,说道这几年苏州河治理好了,重新开始恢复生机,鱼也开始多了,许多老爷叔们也经常会用钓鱼来陶冶情操,只不过许多人钓完鱼还会把鱼放回去。不过,有些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带着超大型的渔网来到河里“抄底”,随后当街叫卖。


巨大面积的渔网



正在拉网捕鱼的“渔夫”



捞上来的鱼获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是否违法,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根据我国《航道法》规定:禁止航道内设置渔具或水产养殖设施,违反者个人将被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

这些人的行为无疑是违法的,不仅如此他们这样日以继夜的大规模捕捞对于本来刚刚恢复的河道生态打击不言而喻。

上海市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至今已经10多年。公共河道内放养的鱼类源于政府用于保护水生态的公共财政,问题是这边不断放鱼,那厢大肆撒网,真的是可笑又可气。


市中心明目张胆的“渔夫”


从我身边的故事可以看出来,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尚且有这样的“奇景”出现,如果放眼全国,这样大规模的禁渔行动执行起来难度有多大。

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些建议如果见到在长江里拖网捕鱼的船只,如果在支流看到有人施放流刺网、绝户网,如果看到有人电鱼、下毒,请拨打渔政举报电话,具体方法是:


1 拨打114或上网查询当地渔政部门举报电话

2 拨打110报警,因为电鱼触犯刑法的,可以报警。

3 如果上述电话不受理,也可以拨打当地信访办电话12345。



我曾今自己试过举报违法行为,渔政部门也给予了我积极的回应。所以在此倡议大家只要看到这些违法行为就耽误几分钟时间,拨打电话举报。让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情真正重视起来。

最后的话


书至此处,是该给白鲟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了,尽管我也像其他同好一样,希望长江的治理能带来更好的未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被再次出现的白鲟“啪啪”打脸,希望大家有兴趣带着孩子在多转转身边的科普场馆,去找找身边的动物们,了解了解我们这片美丽的国土所孕育的万千生灵。

或许我们已经无缘再见白鲟,白鱀豚。但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后代留住胭脂鱼、中华鲟、江豚......



希望你能挺过去——江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咸鱼塘笔记”。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