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摩登时代的国家宝藏

令孤 8字路口 2019-02-22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中,有个情节:


战犯管理所的所长走到溥仪跟前,跟他说:


同号的犯人都告你的状。你应该学会在起夜的时候别吵醒别人。撒尿的时候要顺着桶边撒,别往当中间!


溥仪怯懦地回答:


是,所长。


此刻的他,毫无皇帝的范儿,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那是1950年的时候,他被从苏联引渡回中国,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以为凶多吉少,要遭杀头了,心里战战兢兢的。


虽然伙食不错,但战犯们每天要读书学习比如,要理解什么叫“封建社会”,解释中说,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而当时国家正在搞土改,斗地主,分田地,溥仪更觉得没活路了。


有一天,他听说各界人民在捐飞机大炮什么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他想到自己还有不少的珍宝,那可是别人无法比的,如果捐出来,不就可以取得信任嘛。


但是大部分宝物是藏在箱子的夹层里,一旦暴露,就全没了,又舍不得。所以,他就把随身带的一个田黄三连印捐了出来,这是老祖先乾隆的东西。


三块印是由一整块福建寿山田黄石雕刻而成,用一个链条相连。其中两枚为正方形,分别刻着“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中间一枚为椭圆形,刻的是“乐天”。


             


田黄石人称“石中之王”,有“一两田黄十两金”的说法。现在一克的价格是20万元。怎么说呢,辽宁舰当初是花一亿多元买下的,而这套印的价值足够抵得上一艘航空母舰。


所长收到东西后,倒是很平静,告诉他:


对于人民说来,更有价值的是人,是经过改造的人。


现在,这套印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清朝覆灭,故宫的宝物散失很多,比如被溥仪盗出去的文物,就装了七八十个箱子,光是《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名画手卷,就1300多件。老蒋败逃台湾时,又带走了2972箱。


后来,很多宝物又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回到故宫。特别是这些年,经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改造,故宫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还穿越时空,成了萌萌哒的fashion之宫。


关键作用的,是一批具有学识和见识的人。



01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大头的劝(bi)说(po)下,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清朝灭亡。6岁大的少年溥仪成了末代皇帝,还不到上小学的年龄。


但是溥仪并没有搬出紫禁城,因为同一天还颁布了另外一个文件《优待皇室条件》,他可以继续里面,每年还能拿到400万大洋的福利。


那时候,鲁迅老师在北京西直门地段买了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块。这座四合院有将近30间房子。故宫才9999间。溥仪如果省吃俭用一点,说不定若干年后,能再盖起一座故宫来。


说来也凑巧,在溥仪安稳地长到18岁,到了成年年龄时,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1924年,直系军阀冯大胖子,趁直奉两军在山海关打仗时,突然倒戈,控制了北京城,史称“北京政变”。


冯胖子要进行彻底的国民革命,杜绝再有人像袁大头那样利用皇宫搞复辟。他直接下令把溥仪给赶了出去,紫禁城正式改了姓。


至于诺大一个故宫怎么办呢,专门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查东西,准备改成博物院,对外开放。委员中既有蔡元培这样的文化名流,也有汪精卫这样的国民党首领,他当时是国民政府宣传部长。


担任委员长的叫李石曾,出身国学世家,父亲做过同治和光绪俩皇帝的老师,是晚清重臣。李石曾倒不守旧,推崇社会变革,主张向西方学习,因为他曾留学法国。


在法国,他开了家豆腐公司,想用豆浆让洋人改掉喝牛奶的习惯,结果惨败。这时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一战爆发,北洋政府派了大批华工去帮法国挖战壕。法国就让他负责供应华工们吃五香豆腐干,结果发了大财。


             


也许是因为这件事,李石曾对法国一生感恩。他用赚的钱发起了一个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人,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得以去法国留学。


李石曾有个志向,只做事不做官。他当时在北大理学院做教授,是以民间代表的身份,担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带头人的,也是因为大家对他比较尊敬。


当时对故宫里的东西的分配原则是,历史文物是公产,归国家,金银元宝是私产,归溥仪。于是,库存的十几万银两,都给了他,只留下十几个标志性的元宝、银元,作为以后展览用。


但是早在1922年,由于北京经常打仗,溥仪就担心自己有一天被赶出宫,所以他以赏赐给弟弟溥杰的名义,把很多文物运了出去。溥杰每天进宫玩,哥哥每天都有赏赐,足足干了大半年。


这就是溥仪那几十箱文物的由来,很多都是字画,难怪后来溥杰成了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名誉理事。


用善后委员会的话说,溥仪偷运出去的“皆属琳琅秘籍,缥细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


当时还有人反对冯胖子、李石曾等人的行为,认为不该把溥仪赶出去。比如胡博士就说:


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这时候,李石曾从宫中搜出了一张胡博士写给溥仪的名片,上面写着:“臣胡适,今天有事,不能请安”。他立即叫人给这张名片配了一个镜框,挂在故宫里作为展览品。


原来,1922年,溥仪曾博士入宫,向他咨询出国留学的问题。后来,溥仪再约,胡博士没时间,便回了这张名片。


但是,作为革命知识分子,胡博士这态度明显是在啪啪打脸。此后,他也就不说啥了。


经过大半年的清查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第一天免费,第二天门票半价,五角大洋。要买五香豆腐干能买几十斤


皇帝前脚走,老百姓后脚进来,就在这两天,就有5万人来参观。也是,做了几千年臣民,老百姓对皇帝的生活是太好奇了,少吃几天豆腐干也值。何况,以前未经许可踏入紫禁城,是要砍头的。


那时候,汽车还是稀罕东西,但是这天北京竟然堵车了。进了宫,很多人被夹在中间,动都不能动,其实啥都没看到,栏杆倒是被挤断了。


李石曾出任了博物院的理事长,匾额上的五个大字,也是他写的。那时候没有图片放大技术,挂多大字,就得写多大。他拿起拖把似的毛笔,在一丈多长的纸上挥毫,每个字大如圆桌。


             


字体是颜体,匾额挂出来后,很多人认为这不是真人写的,而是从颜真卿的字帖里抠出来的。


解放后,李石曾定居台湾,故宫博物院也关闭了。因为是旧社会的人,不适用于新社会,他所写的那几个字被用纸给包住了。


文革时,有红卫兵在纸上写了几个字“血泪宫”。还配了副对联:


砸烂旧世界帝王将相脚下踩,创造新天下七亿神州尽尧舜。


直到1971年,故宫重新对外开放,由文坛领袖郭老师重新写了匾额,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02



1959年,溥仪被特赦后,为了写他的传记《我的前半生》,曾回到故宫参观。溥仪看着这座他度过青年岁月的宫殿,竟有些陌生,感慨说:


那时破旧皇宫,现在保护这样好而又干净,我简直不认识了。


从他在宫时,故宫就没有维护,后来历经战乱,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建国后,进行整修,光明清两代几百年积累的垃圾就清理出25万立方。可以修筑一条宽两米、长一百多公里的公路,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


屋子是打扫干净了,但太多重要的宝物还流落四方。在当时财政极端紧张的情况下,国家还拨款来收购文物。比如在1951年,就花了40多万元,买下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那时候,毛泽东的工资是一个月644元。


同时,在各省市都设有“文物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征集和保护流散的文物。这时候,很多民间收藏家主动进行了捐献,约占故宫总藏品的20%。


其中有两位贡献最大一位叫孙瀛洲,一位叫张伯驹。


1956年,孙瀛洲捐出了自己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大部分是瓷器,有2200多件。其中,25件被评为一级藏品,而民间所有捐赠的一级品总共才40件。


要说最珍贵的,还是一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现在市场估价是10亿,美元。


孙瀛洲为什么有这么多好东西,因为他本就是大古董商。那时王朝更替,八旗子弟败落,或卖或当,大量宝物流落民间,古玩交易市场就红火起来,“京市之古玩铺,无处无之”。


干这个行业风险大,一走眼就得损失钱,所以得长期学习,锻炼眼力,最好还是童子功。孙瀛洲13岁起就当学徒,足足干了17年,三十而立时,创办了自己的铺子“敦华斋”。


       敦华斋是现在北京市文物公司所在地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上海的古董商手上有很多打算出口的瓷器运不走,孙瀛洲就买下来,运回北京卖,发了大财。


1940年代,敦华斋已是北京的顶级名店,好比互联网的BAT。店里每月有数万件古玩出入。赚的钱能装几大箱,由伙计们抬着去银行,阵势浩荡,成为北京街头的一道风景。


孙瀛洲买文物绝不磨叽,看中了就果断出手。有一天,他在一家即将关闭的古玩铺里,一眼相中了三秋杯,知道是从宫里流出来的,最后花了40根金条买下。按当时的价值,值两套四合院。


三秋杯是明成化皇帝送给一位贵妃的瓷酒杯,由景德镇的工匠特制而成。这位贵妃姓万,本是皇帝小时候的保姆,比他足足大了17岁。就在贵妃去世的同年,皇帝也悲伤去世。这只杯子,象征着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


530年后,一位叫马克龙的法国总统来故宫参观他比成皇帝更牛,娶了比自己大24岁的中学老师。


杯子上画的是两只蝴蝶在秋天的花草中飞舞。因为秋天要历时三月,所以叫“三秋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有紫色彩釉,色浓却无光。成语“姹紫嫣红”里的“姹紫”,就是这种样子。


             


这也是成化年间斗彩的独有特色。所谓“斗彩”,指的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有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非常绚烂。这种瓷器在成化年间达到巅峰,后世没法仿造,因为稀有就贵了。


几年后,孙瀛洲又果断决定把自己的收藏全捐给国家,毫不保留。用他话说:


只要你们看上的东西随便拿,越多越好,剩下来的破烂我留着。


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内,他的家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出出进进,非常热闹。孩子们觉得很好玩,后来才知道这是来对古董进行登记造册的工作人员。


就在工作组要来的前天晚上,孙瀛洲把家人叫到一起,打开一个盒子,让他们好好看一看里面的东西。在这之前,他一直小心保藏在自己屋子里,从不让家人看。


这个东西,正是三秋杯。评级意见是这样写的:


器型隽秀,玲珑透体,花纹简疏,外绘纹饰内部清晰可见,施彩清淡雅致,无以伦比,定为一级。


孙瀛洲可能也明白,自己对家人不够好。


规定家人每星期只能吃一顿肉,肉还得切成细丝,根本没法大快朵颐。他自己最好的一口,只是一碗牛肉面。


想起台湾的王永庆老爷子,一辈子抠抠搜搜,连洗澡用的肥皂,都要用到最后一小片,然后粘在新的肥皂上继续用。可汶川地震了,老爷子出手就是一个亿。


坏人各有各的坏法,好人都是相似的。



03



在故宫藏品中,瓷器和书画各占了三分之一,是两个重要品类。1956年,当孙瀛洲捐出瓷器时,张伯驹捐出了自藏的8件书画,个个都是顶级文物。


那年代,古董商倒腾文物,很多都卖给了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张伯驹是其中出手最大方的一位。他是河南总督的儿子,溥仪退位这年,他15岁,在河南陆军小学读书。


之所以张父亲能做总督,因为他是袁大头的嫂的弟弟,都是河南项城人。袁大头当总统后,老家的事情让自己人来管,比较放心。


张父亲想让张伯驹从军,像自己一样建立功名,才送他去军校读书。毕业后,在军队做过几年参议,相当于现在的参谋。


但是张伯驹是个文艺青年,不爱武装爱戏装,喜欢和文化人混在一起,写写画画,看戏听曲。后来干脆退出军界,每天混场子,人称“京城玩主”,并且是“民国四公子”之一 。另外三位是东北少爷张学良、溥仪的堂兄溥侗、袁大头的儿子袁克文。


父亲怕他堕落,安排他去银行上班。而这家银行就是父亲自己创办的,中国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1933年父亲去世后,他接任了董事长。


在银行的金库里,有很多客户抵押的文物,也有从故宫流出来的。本就对文化感兴趣的他,每天看着这些东西,真是两眼放光,就此爱上了收藏。


买文物是个无底洞就像现在玩单反,有毁三代的危险。何况张伯驹只瞄准精品,也就是什么贵买什么。比如一幅范仲淹的《道服赞》,就花了110两黄金。这样做,再大的家业也不经折腾。


1941年,张伯驹曾被银行的内鬼绑架,索要赎金200根金条。要是把家里的文物卖掉一些,凑足这个钱并不难。但是他不让家人卖字画,说如果拿卖画的钱赎身,他宁肯死了也不出去。


这样一来,赎金就没法凑够,最后还是托关系多方周旋,给了20根金条才放人。而他已经被关了8个月。


1945年,苏联对日本宣战,在伪满洲国那旮旯当皇帝的溥仪被苏军俘虏。他从故宫盗走的文物,不少流落到了民间。张伯驹听说其中一幅《游春图》的下落后,急忙前去购买。


《游春图》为隋朝展子虔的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画作,被称为“天下第一画卷”,对方张口要价800两黄金。


             


此时的张伯驹已拿不出这些钱,但他又不想画作流失,便到北京每家古玩店去打招呼,说谁敢把这幅画收了卖给洋人,就是民族败类,他不会放过的。


受舆论的影响,卖家把价格降到220两黄金。张伯驹还是拿不出钱,一咬牙,他把家里的一座大宅子给卖了。这座宅子位于弓弦胡同,之前是李莲英住的地方,离故宫也就两公里如今,这里的房价是15万+一平米。有价无市。


解放后,张伯驹是受统战的名流,在各种组织里任职,比如燕京大学名誉导师、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理事......(此处省略10+个头衔)


1953年春节,主席派人给他拜年,送了糕点、白酒等礼品。张伯驹一高兴,把自己珍藏的《上阳台帖》拿出来回赠。


这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写的是一首四言诗:


山高水长,物像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李白老师名满天下,中国会背他诗的人,保守估计不下10亿。可他的字到底是什么样子,只能靠唯一的这么一张帖子了。上面还有历朝历代各种名人从宋徽宗一直到乾隆皇帝的题跋,价格实在没法估计,只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公私合营时,他又捐出来了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卷》等文物,都是上过美术课本和语文课本的名字。


国家要奖励他20万元钱,他不肯收,最后颁给了一封褒奖令,是文化部部长盾亲笔写的。


主席很喜欢《上阳台帖》,常拿出来欣赏。但1958年,他自己立下个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于是,这幅帖就转到了故宫。


人生如一个8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当年溥仪是被袁世凯拉下皇位的,而袁世凯的表侄,又把文物捐回了宫里。


有句话是这样评价张伯驹这类人的,说得很是贴切:


中国文化很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层里没有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张伯驹就在玩古董字画中,玩出了大名堂,有了大贡献。



04



文革结束后,1979年,国家决定对故宫进行大修,并从社会上选招了50多名维修工。其中有一个叫梁金生的青年,顺利被选中,因为他从小就是在宫中长大的,对故宫很熟悉。


他出身画师世家,并且是专门给皇帝画像的。爷爷的爷爷是咸丰皇帝的画师,爷爷的爸爸做了宫廷画院的掌管,到了爷爷这辈,就是给溥仪画像了。


             


但因为清朝灭亡,爷爷就成了最后一代皇家画师。溥仪出宫后,他也被邀请参加了善后委员会,帮忙清点文物。九一八事变后,故宫把一批文物南迁,他又是一路的押运人员。


这一走就是16年,辗转多个地方,每到一地,家要是生下孩子,就以地名取名,加上一个“生”字。比如梁峨生是在峨眉、梁嘉生是在嘉州。梁金生是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生的,因为南京又叫金陵。


1949年,爷爷奉老蒋的命,押运了1600箱文物去了台湾。而父亲负责看管留下来的文物,后来回到故宫工作。如今,梁金生也进了宫,等于说一家五代都在故宫上班。


那时候故宫没有地下库房,文物都放在地面宫殿里,老房子门窗关不严,密封条件差,风沙一过,满屋子尘土,天天打扫都没啥作用。地面的湿气也大,很多地方都长毛了。维修时,专门给库房配备了吸湿器,一间300平方米的房子,能吸出两三桶水来。


梁金生先是当维修工,1984年被调到文物保管组,负责清查藏品,也就是摸清故宫的家底。


这个数字,直到2010年12月才完全摸清,藏品共有1807558件。分为231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数量巨大,比如绘画53000幅,书法75000件,玺印50060枚。


传说故宫房屋是9999间半,实际上是9371间。电视剧里常演皇帝在太和殿上早朝,其实是错的。明代皇帝上早朝是在太和殿前的平台上,清朝皇帝是在乾清门的门洞里,都不是去宫殿。


保管组除了清查文物,还负责征集文物。当时正搞拨乱反正,很多在文革时期没收的文物,又退回给主人。但是他们害怕再生事,就把文物低价卖给故宫,或直接捐了。


但是到九十年代就发生了变化,文物是越来越贵。80年代初,故宫每年征集文物的费用是一万元,到了1990年涨到了10万。而1995年,已经是1000万元了。


一个重要原因是拍卖行业的兴起,把价格给炒起来了。


1995年的秋天,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能容纳800人的大厅坐满了人,连走廊都挤的是人,因为这天要拍卖的是张先的《十咏图》。


             


张先是宋朝词人,和苏轼、欧阳修是好朋友。他多才又多情,80岁还娶了个18岁的姑娘做妾,并写下一首诗: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他一生只画了这一幅画,所以很珍贵,上面还有乾隆、嘉庆等皇帝的印契。这幅画就是当年被溥仪盗出去的,后来流落到民间。所以,故宫下了决心,一定要拿回家。


拍卖现场,梁金生代表故宫举牌。竞争非常激烈,价格不断上涨,他一次次站起来,气氛紧张极了。到了最后,出现了感人的一幕,有竞拍的人高喊说:咱不要竞争了,把画留给故宫吧。


于是,拍卖师敲了最后一锤:


1800万,成交!


人性啊,永远不要高估。有些拍卖公司,知道故宫要参与竞拍,就悄悄设了局。


在拍卖会上,他们安排的托儿故意举个高价,就等着故宫后来居上。梁金生看穿了,他故意躲在角落里不吭声,把拍卖公司的人急得够呛,拼命给故宫打电话,问故宫的人参加了这次拍卖会没有。


最后,拍卖会不了了之。梁金生不仅用事先协定的价格拿走了拍品,还省了拍卖佣金。


梁金生在故宫呆了27年,是最熟悉藏品的人。所有出库房、进库房的文物,都必须在他这里登记在册,因此被称为“大内总管”。


但他一直遵守着老故宫人的规矩——搞文物的不收藏文物。他也从不逛古玩市场,用他的话说:


看惯了皇家的东西,再看别的都觉得不起眼。



05



去年,故宫游客数量达到1699万人,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还是每天限流8万人的情况。


算下来,每天平均有4万多人来故宫参观。


如要想体验一把当皇帝的感觉,可以早早起床赶到售票处,等到博物院开门时,就第一个走进去,赶快往前跑。然后登上石阶,站到高处,猛地一个转身,看到其他游客从门口涌进来,会有众臣朝拜的感觉。


之所以能吸引到这么多人,与近些年故宫的时尚化宣传有关。


很长时间里,故宫给人的感觉是神秘又封闭的,不到跟前不知啥样。但这种状况在2014年改变了。


这年8月1日,公众号“故宫淘宝”推送了一篇文章《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用动漫的形式PS雍正画像,从内容到标题都是新媒体的玩法,很快成为了阅读量10万+的爆款。


             


就这样,故宫找到了自己的路子,玩得停不下来。之后又推出了漫画作品《朕有个好爸爸》,让康熙和他儿子一样,成了网红。


同时,故宫还推出了《每日故宫》APP,每天选出一款馆藏珍品,向读者详细解读。2014年推出“皇帝的一天”儿童款游戏,让小孩子深入宫廷,了解皇帝是怎么吃饭、学习和工作的。


宣传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过去到故宫看展览的人里,年轻人比例不到30%,而现在展厅里70%都是年轻人。这才是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的彻底转变。


面子的美好,是建立在里子的严格改造基础上的。比如,故宫从2012年起,对临时建筑进行拆除,只留古建筑。不允许现代单位在里面办公,连国家文物局也被清理出去。


职工不能把汽车停到宫里,外面的车也不允许进,哪怕是外国元首。法国总统奥朗德访问时,车子就停在门外。印度总理辛格因为年龄大,希望故宫破例一次,也被拒绝,最后换成了电瓶车。


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保护文物。2016年,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问世,近距离展现了修复文物的专家的日常生活,感动了很多人,在豆瓣的评分为9.3。


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这样写着:


文物的特写镜头实在太美太带劲了,我现在就要去学轻功,毕竟人活在世界上几十年,不去故宫偷点什么说不过去吧。


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故宫却不像以前那样要依靠财政拨款。


到2017年,故宫已经研发出了10500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了10亿。


如果用上了这些产品,现代人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清晨起床,先用四方罍样式的茶器泡壶茶;中午,边用故宫筷子吃着饭,边用朝珠耳机听音乐;午后纳凉,穿上如意凉拖,用“朕亦甚想你”的扇子扇来习习凉风......


而今,又多了一件——故宫特别版小米手机。



2018年10月25日,小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新品发布会,推出小米MIX 3滑盖全面屏手机,其中,联合故宫博物院推出了限量合作款手机——小米MIX 3故宫特别版。



这款手机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霁蓝釉的陶瓷特别色。“霁蓝釉”是明朝宣德年间的三大上品色釉之一,色泽蓝如宝石,像雨后初晴的天空之色,堪称为陶瓷的国宝色。


当年,孙瀛洲捐给故宫的文物中,就有大量的宣德瓷器,因为他有个称号叫“宣德大王”,拥有的宣德瓷器多,也是这方面的专家。成化三秋杯的斗彩技术,其实也是从宣德年间发源的。


【全球首款滑盖全面屏】除了颜值爆表外,小米MIX 3手机同样拥有各种强大功能,开创性磁动力滑盖设计,与磁悬浮列车相同的钕铁硼「永磁铁」,让手机推屏寿命高达30万次。推一下轻松定制不同功能,方便好用。



小米MIX 3搭载小米手机迄今最强的后置AI双摄+前置2400万柔光双摄,DxO 拍照评分108 ,世界前三,给你非凡拍照体验,并且拥有手持超级夜景和960帧慢动作摄影功能,让你秒变摄影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小米MIX3后置样张


小米MIX3采用骁龙845旗舰处理器,最高10GB内存+256GB存储,快到飞起来。此外还有更快的无线快充,更全面的NFC,超级听筒音量和专属AI键,拥有黑色、翡翠色和宝石蓝色三款不同颜色的陶瓷机身。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商务旗舰机。


小米与故宫的合作,既探索了现代科技产品在外观设计上的古典审美情趣,也弘扬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为小米品牌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和更美好的形象。

 

10月27日,小米官方宣布,小米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台,提前两个月完成2018年全年目标。这背后是小米的价值观: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体现。



小米MIX3,已开启预售。11月1日10点,小米之家、国美、苏宁、小米商城APP、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线上线下开售。



点击关键词

转折1993煤老板马家军滴滴顺风车中国有性史中苏往事中美建交世界杯高考志愿文艺青年一九九二B大生日鸿茅掌门人贾跃亭无问西东野兽不过山海关


讲有温度的故事

帮你理解这个世界


问路,转载,合作

请加8妹微信:crosseight8



▼点击 阅读原文 立即预约小米MIX 3,11月1日即刻开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