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寻谣第三回|民国的小船,田间的老龙
海上寻谣第三回,在6月最后一个星期天,黄梅雨季仍在继续。场地选在黄浦江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露台上。
开始前,黑压压乌云堆了起来,顷刻就是一阵狂风暴雨,正打算把室外音乐会改成室内,乌云又很快地散去了,天气和倪明生爷爷的青浦金泽山歌《救枯苗》唱得如出一辙,“老龙入水暴雨来…阵头风雨容易过”,倪爷爷的山歌像那只老龙,带来一阵清凉大雨,滋润脚沾不到泥土的城市孩子。
第二首童谣是音乐人孙大肆外婆提供的《摇船》,上世纪初,江浙一带人摇着小船到上海打拼、扎根下来,歌里头唱的“不要怕船小”,传达了一种奋斗、坚韧的精神。在当代艺术博物馆露台上,能看到船来船往的黄浦江,听见江声浩荡,和这支民国歌谣里的小小船只,有一种时空交叠的呼应。
一支上百年的青浦田山歌
👴 倪明生 80岁
🏠 青浦金泽镇杨湾村
🎵《救枯苗》
倪明生爷爷生于1939年,一辈子住在上海青浦金泽镇杨湾村。倪爷爷热爱民间音乐,他的田山歌、锡剧,远近闻名,“我们村有个傻子,连他也知道爸爸唱歌是头一号,”倪爷爷女儿说。
倪爷爷只念了一年半小学,但脑子里有很多山歌、戏文。寻谣计划最初找到了金泽文化中心负责群众文化的倪叶青女士,她带着我们去向她的老师——倪爷爷寻谣。头两次去倪爷爷家拜访,这首《救枯苗》他都只记得开头四句,直到第三次去,倪爷爷终于从记忆里打捞出了后面四句,这支歌才完整地重现。
东北角上乌云阵阵来
西北角上乌云推起来
两块乌云来相会
老龙入水暴雨来
狂风暴雨落下来
东南角万顷枯苗救活来
阵头风雨容易过
西南角彩虹桥一顶日头来
像《救枯苗》这样的山歌,就是倪爷爷小时候在田间干活时候唱的,“我小的时候,村里的人60%都会唱山歌,一边唱,一边干农活,现在没什么人会唱啦,而且都是机械耕种,气氛不一样,”倪爷爷不太会普通话,都是用青浦话跟我们聊天,“这首山歌大概有上百年了,因为我上一辈的人都会唱。”
倪爷爷家的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倪爷爷的妻子看着燕子窝回忆起两句山歌,“七月里来七秋凉,燕子衔泥上高粱”,倪奶奶和倪爷爷同年出生,她也爱唱,年轻时候,她和倪爷爷一起在镇上唱过锡剧,一个演小姐陈彩娥,一个演书生方卿。
倪奶奶近年经历过大手术,变得很容易忘事,昨天的事,今天很可能忘了,但她的脸庞,看不出苦难,在爷爷身边,笑容时刻绽放着。女儿担心妈妈脑子的山歌就这样被遗忘消失了,最近养成习惯,在妈妈随口唱念的时候,记录下来歌词。
倪爷爷的女儿说,她一直崇拜父亲,不仅是因为父亲唱歌好,父亲搞什么都像模像样,五六十岁的时候,还亲手造了现在住的这幢两层房子。
倪爷爷家门口有一个他自己搭建的木工棚,他几乎完全自学,练出了一手泥雕木雕的技艺,木工棚里有他雕的一半脸喜一半脸悲的济公、还有戏曲里的人物,他最得意的作品是雕塑了一丈多高的杨震香樟木像,现在供于上海杨震庙大殿。
一辈子在山野乡村的倪爷爷,对音乐有着特别好的感受力。现场音乐会前一天,寻谣计划邀请音乐人小老虎和Chacha一起远赴青浦拜访倪爷爷,跟倪爷爷学歌,在倪爷爷家里,小老虎把拜访见闻即兴编成了一段说唱:
“爷爷的声音从山那边传过来,爷爷的声音在笑,爷爷的声音在雕,雕一块木头,雕一片云彩……雕出来的龙落在我上衣的口袋,我行走在这个城市,有时候像一个情感的乞丐,很多时候我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做灌溉……于是我把他们带到这个城市最繁华的街道,让他们感受到所有人的干渴,也许爷爷就是那头老龙,我看见他搀扶着奶奶,行走在淮海中路,黄坡南路,南京西路,他打了个喷嚏,所有人的肩膀上都落下了雨,没有人带雨伞,因为我们都是城市中最需要滋养的枯苗,顷刻间,每个人都摘下了自己那些假装的礼貌,因为一顶顶彩虹桥已经将他们笼罩,救枯苗。”
倪爷爷听着,眼睛和脸上都有了光芒,他听完连连拍手说,“不得了,不得了!”倪爷爷不会讲普通话,也不懂freestyle,但是爷爷他完全明白了小老虎的表达,他和这个只见过一次的年轻人,在这个时刻因为音乐,距离非常近。
“你姓什么呢?”倪爷爷问,“我姓赵,”小老虎回答他。
倪爷爷说他最“红”的时候,是2005年样子,那时青浦田山歌刚被政府重视起来,他被选为青浦田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各个地方表演。
5、6年前,倪爷爷自费在镇上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非常热闹,青浦和江苏浙江相邻,苏浙的人也闻名来了。演唱会有点告别的意味,因为倪爷爷觉得年纪大了,嗓音不如从前,之后就不再出去唱歌了。直到这次寻谣计划的邀请,倪爷爷带着倪奶奶来到上海市中心,把《救枯苗》教给今天的音乐人、年轻一代。
爷爷在每个唱段之间还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吆喝,像人们在田间地头远远打招呼,也像劳动间隙的自我感叹。一群人走进了一首歌,里头包含了雨,包含了耕种,包含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不要怕船小”的海上精神
👵 杨骏文89岁
🏠 上海市静安区
🎵《摇船》
孙大肆的外婆杨骏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苏州河边的长康里,她二、三年级在学堂里学到《摇船》这首歌。
三年级,外婆的父亲去世,外婆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中保姆佣人都离开了,房子给亲戚分掉,家中只剩下外婆的妈妈、弟弟,靠妈妈跑单帮维持生计。学业很好的外婆只能辍学,所以这首歌在她的记忆里,是小皮鞋、皮书包、老师夸伊“顶顶聪明”的童年时光,是她辉煌的无忧无虑的日子的一部分,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日子。
大肆记不清她第一次听到外婆唱这首歌是什么时候,外婆有时跟她回忆小时候的事,讲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10岁辍学了,家中只能供得起弟弟上学,说到这她会想起《摇船》,给大肆唱起来。
在2012年左右,大肆意识到外婆的记忆力在衰退,而这首歌她从来没在其他地方听到,其实是很珍贵的,于是她把外婆唱的曲调和歌词都记录下来。
后来大肆在历史资料《儿童音乐教科书-初小用(1932年版)-沈秉廉-儿童书局》里找到了它,在第十八首,沈秉廉填词,旋律取自当时传入中国的福音音乐。外婆在学堂里学到这首歌的时候,这本教材已经发行了五六年。
《摇船》的歌词跟在靠海的陆地上奋斗的人们有关。上海的历史很短,上世纪初,上海开埠之后,江浙一带人很多人摇着小船来到上海讨生活,扎根下来,“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这首歌有种希望、坚韧的勇气在里面。
它的旋律最早是在卢梭创作的歌剧《乡村预言家》里,创作于1752年,后来演变成各种形式的音乐,比如19世纪的美国童谣《Go Tell Aunt Rhody》,生化危机7主题曲改编自这首童谣。日本的游戏谣《むすんでひらいて》,同样是这个旋律。
大肆的外婆大半辈子都生活在苏州河边。大肆的外公原本是外婆在长康里的邻居,也算是外婆的长辈,他和外婆妈妈是平辈,喊外婆妈妈“杨家嫂嫂”,猛追外婆两人好了之后,改口称外婆妈妈为“杨家妈妈”。
大肆的外婆外公
外公年轻的时候非常浪漫,他在卷烟厂工作,会拉小提琴、手风琴,喜欢跳舞,教家里孩子写毛笔字,还看《The New China》这样的英文书籍。不管家里多么困难,大年初一一定让裁缝送来新衣,让家里每个小孩穿上新衣裳。
在大肆的记忆中,外公总是梳着油光锃亮三七开的头,保持着一种风度。
大肆与外公
外公外婆婚后,搬到了苏州河对岸的厦门路60弄,外婆就在苏州河长寿路桥的纺织厂做技术工人,她的生活轨迹一直沿着苏州河,直到65岁,1995年河岸两边拆迁,才搬到现在居住的彭浦新村。
“苏州河的黑水上一艘艘散货船慢吞吞穿过我脚下的桥洞,船的马达配合着河面的波浪与桥面的震颤混为一体,那时候觉得自己摇了起来,恍惚了起来。热天的空气琢磨不定,一歇歇又热又臭又闷,仿佛世界已凝固,一歇歇风头一转,仿佛啥地方来了一阵仙气,又风凉又清爽。”这是大肆在厦门路外婆家的童年记忆,弄堂出来一弯就是浙江路桥。
《摇船》童谣和外婆的人生似乎有某种呼应,不仅仅因为苏州河,也因为上海人的某种奋斗坚韧的内在精神。
在大肆看来,“外婆是一个非常美丽有魅力的女人,现在看她的黑白照片就跟明星一样,年轻时还是合唱团领唱,很出众的,但她从来没有利用这个优势,她不愿意依靠别人,什么事情都自己张罗。在纺织工厂里,她要三班倒,还要照顾自己的三个孩子,是一个美丽又坚毅的女人。”
大肆与外婆
而且外婆10岁丧父,一下子就落魄了。当时正是抗日战争,风雨飘摇的年代,外婆父亲的一个朋友出于照顾,给了她一个工作,在巧克力工厂包糖纸,做童工贴补家用。
外婆从小到大打拼的这种辛苦的是很多上海人都经历过的,同时又维持了上海人的风度。
寻谣团队去彭浦新村外婆家拜访的时候,当《摇船》大肆一唱起来,90岁已经不太能说话的外婆,也跟着唱起来,问起以前的事她大部分都不记得了,但歌词旋律仍记得清楚。
因为腿脚不便,外婆很久没下过楼,她非常茫然地看着这么多人坐在她的小客厅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大家一起唱歌之后,外婆心里头明镜似的,她说:“这个歌是外头听不到的。”
去年大肆做自己的新专辑《不要怕船小》,想寻找上海历史和自己的连接,于是就想到外婆的这首歌,把它改编成为新专辑的第一首歌。
外婆最喜欢评弹和越剧,每天都听,大肆原先会觉得蛮烦的,电视机的声音开那么大,但是最近几年,她有点听得懂了,就会陪着外婆听,还会跟着唱几句。然后外婆就用有些赞许的眼神望着她,“大概觉得我是个有品位的年轻人。”
因为不方便下楼,外婆没有能够来到寻谣计划的现场,大肆代替外婆把《摇船》教给大家。因为旋律歌词朗朗上口,人们很快都学会了,在时光里被长久遗忘的小船,摇进了年轻人和孩子的心里,又将往前飘荡很久。
不要怕船小
不要怕浪头高
用力呀用力
摇呀摇呀摇
摇过了前村
穿过大石桥
摇出了海口 游海岛
不要怕船小
不要怕浪头高
用力呀用力
摇呀摇呀摇
上海站·第三回 现场名单
领唱:倪明生、倪叶青、孙大肆
嘉宾音乐人:小老虎、ChaCha
特邀艺术家:刘行
现场乐队:小提琴/朱玥、笛子/老丹、吉他/苏勇、Doublebass/狄冰瑜、鼓/Dana、小打/陈松、钢片琴/旷四旬、说唱敲/陆晨、阮唱/小河
合唱:Kenny、柏文、陆晔、小龙花、丸子、包容容、林佳、菲比、许俊君、Lily、suki、白、黎昊、杨菡琦、毛毛、王渊超、李欣、白杰、叶玲、谢姝、Ryo、btr、双治、郑湘竹、黄娟、倪明忠、倪学珍、马玲、王骞、马维佳、王雯婷、秦博、舒怡、秦怡、Blacky、林奕珊、范范、刘歆格、刘炜、王冰倩、苏奕诚、冯品芹、阮泽涵、未来、乐野、李哲人、克拉拉、罗勉、陈更理、玛丽亚、张冰、陈鑫培、Elsa柏杨、刘全、刘也、胡晨、王牧遥、杨夏、白珊、张悦、张在
项目统筹:刘睿
现场导播:VV
志愿者:李草木、陈雨猫、倪蒹葭、丛森、阿诗、刘雪妍、小羽、Conny、Miao
技术支持:肥二、章海滨、么么茶、王颖琪
纪录片团队(Figure):少君 石头
视频团队:空锅、饶依尔
【查看更多】
海上寻谣第一回|老人故事
第一回回顾|什么都睡了,多么安静啊
海上寻谣第二回|老人故事
设计 〠 vv
编辑 ☻ 旷四旬
文字 ✐ 蒹葭
摄影 ✄ PonyBoy、旷四旬
演耳
於聲聞處 自覺覺他
联系我们
press@earsplayer.net